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我国政府应急管理的体系结构及建设方案

企业培训师观点:我国政府应急管理的体系结构及建设方案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1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灾难频仍的时代,各个国家在不同时期总会遭遇程度不同的天灾或人祸。例如911事件、汶川大地震、日本海啸等。究其原因,一是社会结构的复杂化,社会的各个组成要素的联系日益紧密,从而导致人类行为的不确定性增加。但更为重要的则是社会的经理人即企业职能边界狭窄和企业能力匮乏。将企业的职能边界拓展到应急管理是现代企业不可忽视的政策抉择,强化企业应急管理能力成为各国企业无法回避的课题。我国现在还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转型期的最大特点是制度供给不足,个体逐利过程非规范化,这就导致了非常态社会事件发生概率的陡升。因此,凸显我国企业应急管理职能和能力尤其迫切。

  一、界定突发公共事件和应急管理

  界定突发公共事件。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认为突发公共事件一般是指突然发生并危及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加以应对的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自然灾害;二是重大事故,又称技术发展型灾害,如交通事故;三是重大社会事件,又称社会秩序型灾害,如社会骚乱。《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认为,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类: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在加拿大,紧急情况和危急情况不同。紧急情况是一种非正常状态,需要按照特殊程序采取快速行动,目的在于减少紧急情况对个人、财产和环境的破坏。危机情况是指这样的状态:它对公众的舒适感、传统、价值观、企业的统一或安全构成了挑战。但以管理角度看,两者具有共同的特征:都要建立预警机制,协调各种社会力量。

  界定应急管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认为,所谓企业应急管理,就是指企业为了应对突发事件而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过程,主要任务是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美国环境体制研究机构(ESRI)认为,应急管理涉及一系列的行动,联邦企业、州企业和地方企业都有责任进行应急管理。还有人认为,企业应急管理就是企业组织相关力量在监测、预警、干预或控制以及消解危机性事件的生成、演进与影响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

  二、我国企业应急管理的进展

  我国企业的应急管理职能和能力的完善是一个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互相促进的过程。

  企业应急管理完善过程的转折点是SARS案例的有效控制。为有效应对SARS,企业成立了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以这一组织为管理核心,企业在组织、医疗、物资、科研和治安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企业应急管理。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2006年1月1日中国企业网正式开通,企业应急管理处在重要的位置,形成了整体性的应急管理脉络:突发事件、机构设置、工作动态、应急预案、应急演练、法律法规、科普宣教、典型案例。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已编制了国家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均已编制完成,我国企业的应急管理机制已见雏形。

  三、当前我国企业应急管理的体系结构

  我国企业应急管理流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和四个步骤。三个时期分别是:前应急管理时期、应急管理时期、后应急管理时期,四个步骤分别是:缓解、预备、反应、恢复。

  前应急管理时期:这一时期包括企业应急管理的前两个阶段:缓解和预备。企业在缓解环节应该采取的措施有:宏观把握社会情势,对可能发生的危急情况进行确认;对各种危机情况加以评估,按照发生概率对各种情况排序;制定危急情况预案,分析预案并构造预测模型;对以往发生的危急情况进行“案例分析”;确定专业化的管理人员;建立可持续的监控体系,对危机情况进行实时预警。

  预备环节是为了有效地对危机情况做出反应。这包括制定计划;建立一支预备队;寻求合作者;整合企业应急管理所需的各种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对企业应急管理计划开展演练活动。

  应急管理时期:这一时期指的是反应环节。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控制危机情况并使之最小化。由于现代社会发生的危机情况往往复杂而又充满变数,就需要根据其性质对各个部门进行职能协调,并让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无阻碍流通。反应环节首先要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并确定这些信息的可靠程度,这有助于界定危机情况的影响范围;其次,实施应急管理计划,计划可以分为两类:处理计划和信息计划。处理计划是指企业调用各种资源弱化危机情况的影响,即企业如何处理危机情况,信息计划是指在以企业为管理核心的前提下,大众媒体追踪报道危机情况,并监督企业如何实施处理计划。这两类计划效果不一,但目的都是提升企业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后应急管理时期:这一时期是指恢复环节,企业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恢复性措施(恢复又分为短期恢复和长期恢复),这包括:企业正式宣布危机情报已经解除;继续和大众媒体保持联系,各个组织之间互相沟通;总结经验;进行应急管理绩效评估。
四、若干思考:我国企业应急管理的制约要素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出台为我国企业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平台。但我国的应急管理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最近几年重大突发事故,表明我们预防和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仍有欠缺。我国企业完善应急管理职能、强化应急管理能力的根本路径是突破制度、资源和技术瓶颈。在制度上,要建立标准化应急管理体系;在资源上,要整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在技术上,要实现对应急调度计划的优化。

  我国企业应该建立标准化应急管理体系(StandardizedEmergencyManagementSystem简称SEMS)。虽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企业应急管理的进步,但是我国企业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应急管理体系。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企业应急管理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在应急管理的投入上中国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包括物质资源投入不足、政策供给不足;在应急管理系统的应用方面,我们的技术水平并不成熟,我国的应急预案体系具有层次性,包括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和地方应急预案,有时突发事件超越了单个的应急预案计划而同时涵盖了多个应急预案计划,这就会造成条块分割现象;在应急管理的研究方面,高水平的理论成果不是很丰富,专家数量极其有限。

  具体而言,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整合应急管理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中;制定预防各种危机的战略、政策和规划;完善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发展应急管理的网络和伙伴关系;把危机的风险管理整合到企业和社会的日常管理中;通过良好的沟通和有效的信息交流,整合和协调应急管理的行动;建立和发展应急管理的资源保障体系。

  要对企业应急管理资源进行整合。各级企业应合理地调整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将应急管理的经费支出列入各级企业的年度财政预算,应急管理资金的来源、用途和使用程序都必须规范化和透明化。除加大原有的抗灾减灾方面的支出基数外,还应建立公共安全风险防范基金和稳定的应急管理经费投入渠道以及多元化的市场筹措方式,以保证应急费用的足额、及时到位,建立健全国家重要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和生活用品的及时供应。企业应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优化问题,在应急管理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解决资源的整合利用问题。

  借助社会的力量。企业是应急管理过程的主导,这并不表明可以忽略其他社会力量的作用。纵观世界各国,应急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属地管理”,即主要依靠当地的力量实行应急管理。这些力量包括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等。为了强化企业的应急管理能力,企业有必要建立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组织体制。除了企业,市场组织、非营利组织等都可以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发挥应有的功能。应急管理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不同的社会力量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

  中央企业统一指挥,地方企业分工执行。中央企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应急管理政策规划,建立预警计划、确立信息报告与共享制度,对地方应急管理提供财力支持,调拨专业人员;组建临时性、综合性的应急管理协调机构。这个机构的责任是:制定紧急反应计划,对物资供应和人员配备进行协调。地方企业由于对本地区的危机情况较为了解,所以负有直接处置本地突发事件的责任,并享有统一实施应急管理的权限;若能力不及,应该由上级企业协作管理。那么在两级企业共同进行应急管理的过程中,职能和资源如何分配呢?假设下级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可支出性资源为A,突发事件所需的企业总资源为T,则(A-T)是下级企业对上级企业提出的应急管理需求,(T-A)是上级企业应对下级企业提供的资源总量。再假设:未发生突发事件时,本地企业维持本地区正常秩序所需的企业资源为K;发生突发事件时,本地企业维持本地区近似正常秩序所需的企业资源为G,那么,G大于K总是成立的,且G-K=T,若G与K的差值越大,说明企业对突发事件的预备度越不理想,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企业往往处于慌乱状态,甚至造成应急管理资源的不合理使用。解决这一问题途径有二:强化本地企业自身的应急管理能力;本地企业和上级企业协同处理突发事件,在协同过程中,上级企业的主要职责是指挥和调度,本地企业的主要职责是执行。

  企业应急管理需要技术创新。技术层面的基础性工作有:应急服务点的选址问题;应急资源的配置问题;应急资源的调度问题。这三个方面本质上要求优化应急管理规划。例如,事故发生时,应该投入多少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这些资源的运输路线是否最优,如何使应急管理的社会成本尽可能小,应急管理的各种参与主体如何统一行动等。应急管理必须依赖于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等学科的知识。企业应该提升应急管理的技术含量,将这些技术性学科融入应急管理过程之中。

  总之,我国企业应急管理预案给进一步处理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提供了一个处理规范,这个预案的有效实施必须以制度、资源和技术的整合为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国企业才可能提升应急管理的能力。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