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铝副企业创始人李东光接受有关部门调查的新闻又把去年巨亏的中铝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2012年,中铝82.3亿元的巨额亏损,在A股市场上名列亏损榜第二名,第一名是中国远洋。在上市公司年报里,中国铝业把亏损的原因,归之于“经济放缓、消费不振、铝价下降”,等等。但就在中铝效益持续不振甚至下滑的最近5年里,魏桥、信发等民营铝企却迅速崛起,规模和产能不断壮大,每年利润率都在15%甚至30%以上。同样的外部条件,为什么不同所有制国有企业之间,经营绩效相差那么大?看来问题还在国有企业内部。
众所周知,员工的数量和结构是影响国企效益的重要因素。根据去年年报,中国铝业共有在职员工9.8万人,其中生产人员7.94万人,行政人员1万人,分别占比81%和10.2%;而魏桥铝电共有员工2.1万名,其中生产人员1.67万人,技术人员3950人,管理人员334人,分别占比79.65%、18.76%和1.59%.行政管理人员的比例相差这么大,犹如一个窗口,揭示出两家国有企业一亏一盈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任何一个国企来说,行政管理人员是组织运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行政管理人员毕竟不是直接生产者,也不像技术人员那样,有贡献于品质提升和产品开发。过多的行政管理人员犹如人身上脂肪,一点没有,不行,过多,成为“赘肉”,则肯定会影响效率。问题是如此浅显的道理谁都明白,为什么无论中铝还是名列世界500强的中国的一些大银行,在保持“充满骨感”的人员结构方面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无他,只因为是国企。
国企之所以无力使人力资源优化,因为国企没有自主用人权。这个“自主”指的不是从劳动力市场聘用员工那么初级的权力,而是指从最高经营者到普通员工,国企经理人永远会遭遇不想要的人却拒绝不了。就拿国有企业最高负责人本身来说,也不是国企的自主选择,而是由国资委经过组织部门考核审定之后加以任命,“一张纸,两行字,三分钟”,一则简短的任免决定和几句话的告知,便决定了经营者和国有企业的命运,不用讨价还价。任免的理由时常同经营的能力和绩效没有直接关联,干得好,不一定能干下去,干不好,也不一定就不能来。在一个国企里,如果最高经营者连自己的命运都掌握不了,还能决定员工的命运?
果不其然,只要有背景,各种不管国有企业用得上用不上的人,都会源源不断地进来,国有企业效益越好,莫名其妙进来的人员越多,而越是需要绕开劳动力市场竞争的人员,其能力和态度越差,而总体素质越差,却越神通广大的人员,越能占据活不累、钱不少的职位,越容易成为国有企业的“赘肉”。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岗位上何以人浮于事,其生存逻辑大致如此。
过多的“赘肉”不但增加了国有企业的成本,而且败坏了内部人际关系和员工心态。有背景没能耐还不肯干活的人越多,待遇越优厚,一线工人的挫折感和相对剥夺感就越强烈,生产积极性就越受挫伤,而既没有能力,又没有自信心的“赘肉”行政人员不会管理,也不敢管理,最后必然造成纪律松弛,秩序混乱,效率低下,效益滑坡,而这一切在中铝这样的央企里都是屡见不鲜。
有意思的是,随着国有企业业绩下降,待遇恶化,神通之辈开始新一轮大显神通,纷纷跳槽到其他绩效较好、待遇较高的国有企业。于是,亏损的国有企业开始消肿,成本下降,绩效提升,显现出起死回生的迹象,而接受“赘肉”转移的国有企业则踏上相似的被“赘肉”、被寄生直至被耗竭的道路。
据说中铝已经历大力整顿,人员减少,管理严格,纪律也从紧了,像“上班打瞌睡”之类的行为不再被允许。在变卖大量资产之后,今年前三个季度的亏损也比去年有大幅度下降,为18.5亿元。今天让人牵挂的已不是中铝能否重现辉煌,而是减少人员中有多少“赘肉”,他们现在去到了哪里,被他们选中为宿主的国有企业是否会同样走上被拖垮的覆辙。微观上一家家国有企业死而复生、生而复死,宏观上众多国有企业方生方死的一幕,不知还将延续到什么时候,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先得回答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摆脱这些权力的“赘肉”,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国有企业本来就是专为“赘肉”设计的寄生场所,所谓“既得利益者”无非这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