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国际各大商场中的众多商品,从羊毛衫到短袜,以及各种电器产品,都多都是由中国制造的。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的是价格低廉且技能熟练的工人,中国便有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外商直接投资大量进入中国,中国本土的民营企业却没有凭借本土市场的巨大潜力而取得高速发展。很多销往世界各地的商品都是在中国制造的,但很少是由中国本土企业生产的。
尽管企业的目标不是也不应该是企业规模,无论经济增长是由众多中小企业推动,还是由少数的大企业独木擎天,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经济本身在增长。但是,在中国企业,为什么在如此有利的条件下,却无法产生出有竞争力的企业?问题出在中国经济体系的低效上。
首先,中国企业的商品和资本市场都很不完善,而且在30多年的改革之后日益零散。一个戏剧性的例子是,在企业对高速公路、机场货运设施和铁路进行大量投资的同时,同期货物运输的平均距离却缩短了。零散的市场使得中国企业难以扩展到本地之外,更难以成长为有规模的企业。
其次,中国企业的金融体系在分配巨大的储蓄资产方面异常低效。金融体系将自己的信贷资产和投资分配到低效领域——国有企业,并且拒绝了民营企业的信贷需求,其结果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没有形成竞争力。
这又将我们带回到本文最开始的观点,即为什么中国的商品充斥于世界各地的市场,中国企业但这些商品方案设计却并不是由中国的本土企业制造的?因为一方面中国的本土企业没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外国企业发现,在中国投资和生产是非常有利可图的,它们对资本和劳动力的利用更加有效,而且对市场机会的反应速度也更快。
中国企业的情况却是:国有企业并不担心自己的效率,而且缺乏市场意识;民营企业虽然具有较好的“软件”,却往往受制于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而难以扩大投资。
民营企业比重的迅速上升,中国企业主要是由于新兴民营企业的增加,而不是现有民营中国企业的成长。数量增加和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如一个孩子的降临并不意味着他就一定能够健康成长一样,民营企业的快速增加也并不意味着有竞争力的企业必然会出现。要想培育出有竞争力的企业,就必须具有高效的金融体系、明晰的产权结构和保护民营企业的制度环境。
在中国所有的中国企业中,民营企业最有机会成为有竞争力的企业。但事实是,中国企业经济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而且在某些行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者,却没有产生几个真正由中国人自己掌控的世界级民营企业。单个民营企业的规模之所以都不大,很有可能是因为中国的经济体系对这些民营企业的成长存在实质性的限制。
除了企业规模外,其他指标也披露了同一事实。国际金融公司对中国民营经济部门所作的研究表明,中国民营企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规范性。它们基本上都是由家庭所有和经营,并故意把自己搞得不透明,经常有三套会计资料:一套给企业看,一套给银行看,一套给自己看。这些民营企业的法务管理真实地位往往与法律地位不一致,并经常转移自己的业务重心。与其他国家的民营企业相比,中国民营企业过分依赖内部融资,很少能够活过企业生命周期的初创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