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培训师观点: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1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共危机不仅日益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问题,而且给企业管理造成了威胁与挑战。企业公共危机管理是企业预测和识别可能遭受的公共危机,采取防备措施,阻止公共危机的发生,并尽量使公共危机的不利影响限制在最低限度的行为。国家和社会只有在一个基本稳定的环境下才能获得发展,对公共危机管理也成为了每个企业必须具备的能力。于是公共危机发生后企业能否降低公共危机对社会和企业的危害程度,要通过公共危机管理的有效程度来显示,这直接反映了企业公共危机管理的水平。

  一.加强企业公共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1.提升企业公共危机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往往是人口、资源、环境、公平、效率等社会矛盾最严重的时期,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这些都是造成不和谐的音符,也是引起公共危机的重要原因,这要求我们的企业能在危机爆发时采取有力措施,及时缓解和化解危机,将社会由无序引向有序正常运转的轨道上来。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应该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减少公共危机的出现,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

  2.提升企业公共危机管理是维护企业形象的必要条件。

  由于公共危机的突发性,不仅给公众和社会带来巨大损失,而且使企业的形象损害。公共危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威胁着公共利益的安全,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正确处理公共危机赢得了民心和威信,甚至可以依托公共危机的解决为契机获得在其它领域中有利的地位。作为应对公共危机的主体,企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要不断提升企业的执政水平,有助于企业更好的监测.预防和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树立亲民爱民的企业形象,从而真正实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提升企业危机管理是适应全球化趋势的重要保障。

  全球化加速公共危机蔓延,全球已经形成一个十分敏感的共振系统,任何一国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性公共危机都可能波及到其他国家。任何一种公共危机都可能是国际性的公共危机。我国作为处在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转轨国家必然会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公共危机的侵袭。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席卷全球的前提下,我们不可能将本国维持在相对孤立和封闭的形态,因而其面临的公共危机也一定具有波及范围广和爆发频率高的特征。因此企业公共危机管理应在要有全球化视野下,加强国际合作,在合作中管理公共危机。

  二.目前我国企业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在数十年的公共危机处理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初步建立了一套公共危机管理体系,该体系在预防公共危机发生、减轻公共危机损害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不健全,在许多方面有着不足和缺点。

  1.我国企业公共危机管理意识淡薄。

  危机事件的信息收集、预测预警、信息畅通和迅速降低危害等方面,存在组织机构不到位、控制行为不规范、分工责任不清楚等问题。当前,我们面临的危机越来越多的是非典型性危机,在这样的危机面前,倘若缺乏危机管理意识和足够的心理准备,人们就会显得措手不及和极度恐慌,对应对危机极为不利。

  2.我国企业公共危机管理中缺乏信息公开机制。

  由于传统历史原因和官僚作风的影响,我国企业在信息公开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失。公共危机事件发展变化迅速,不仅有时无先例参考,而且由于信息不畅,其发展后果往往带有不确定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一些企业官员出于各种考虑,采取封锁消息等手段,增大了企业公共危机处理的难度。

  3.我国企业公共危机管理协调机制的缺失。

  中国目前公共危机管理系统中的最大问题是部门协调问题,既有横向部门的协调问题,也包括横向部门的协调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公共危机的处理需要社会各个部门通力协作,积极配合。虽然我国在一些领域设立了专业的公共危机检测和预警机构,但社会各部门在面对公共危机时还不能有机结合、团结协作,缺乏有效的内部协调机制。企业各职能部门间条块分割,权责不明晰,造成公共危机应对效率低下。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变这种情况,不可避免将导致新的公共危机。

  4.我国企业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保障体系的不完善。

  国家虽然制定了保障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但仍缺乏法律的统一规范,以致导致了我国采取的大部分紧急对抗措施一般都无法律依据。依法行政是企业实施有效管理的保证。企业在紧急状态下的应变能力不只是企业自发性的反应,同时又是法律规范和授权的结果。
三.企业公共危机管理的原则

  加强企业公共危机管理,是我们党提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地应对公共危机,企业在应对公共危机管理时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1.公众利益至上的原则。

  这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原则。在危机管理中,企业要将公众利益作为一切决策和措施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危机给公众带来损失时,企业要应对危机,又要关心公众和解决危机所带来的困难。公众利益至上的原则,有助于企业赢得公众的信任、理解和合作。

  2.防患未然的原则。

  最有效的危机管理是避免公共危机的发生,防患未然比尽快结束危机更重要。因此企业要采取超前的行动,及早发现引起危机的原因,做出正确的决策,采取积极措施,将危机消除在萌芽之中。可以看出,这是现代企业危机管理的工作重心倾向。

  3.双向透明的原则。

  企业的危机管理应该从“黑匣子”向“玻璃窗”转变。在现在信息传播迅速的条件下,如果企业想盖住发生的危机是不可能的。企业如果不及时公布权威信息,就会导致信息传播的失真,将会使企业陷于非常不利的局面。公众的知情权也是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公民的知情权得到尊重,有助于公众的支持,同时赢得了民众对企业的信任。

  4.快速反应的原则。

  危机如果不及时控制,将会给公众和社会造成重大损失。危机管理的快速反应原则要求,企业危机管理最重要是果断采取措施,尽快恢复社会秩序,同时企业要主动与大众传媒沟通,说明事实真相,以得到传媒的支持。

  四.企业进行公共危机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为了有效的应付危机,提升对危机事态的控制能力,企业在进行危机管理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公共危机预防机制的建设。

  企业首先要树立危机预防的意识,实施有效的预警,进行问题处理。建立预警系统有利于企业进行快速的反应,减少危机监测成本和提升危机监测效果。危机预防机制还要预测危机解决后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势,为企业危机管理提供信息。传统的企业危机管理是一种被动性行为。

  2.完善公共危机救治机制。

  首先积极的应对危机,面对危机,企业应根据已有的危机管理计划,启用应急系统,迅速采取手段将事态控制。其次加强企业部门间的团结协作。传统的企业危机管理是分部门进行的的,现代危机管理需要多个部门的紧密协作,加强跨部门的协调,只有这样,才能把危机事件对公共利益的损害程度降到最小,从根本上改革和完善我国现有的公共管理结构。最后,对公众进行心理安抚。危机最大的伤害是给公众的心理带来的阴影,因此要尽可能的保证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来避免进一步造成更大的公众心理伤害。

  3.健全企业危机管理的法律保障。

  在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今天,企业应该在第一时间运用法律手段减少和防止危机造成的损失和不利影响,在立法方面,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来保障危机管理,把危机管理纳入到法制的轨道,使危机管理具有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各级企业要切实实施企业官员责任问责制,对重大危机事件的隐瞒、谎报要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4.促进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各国企业要有加强合作的理念。我国企业要想有效地处理各种危机事件,就必须在不损害国家安全利益的前提下,加强与他国的国际组织合作,要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在资金、人员、技术、教育和培训以及道义上的支持。同时,要加强与国际组织在信息方面的沟通,总结国内外危机管理机制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要对国内外发生的危机事件和其处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逐步探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危机处理方案,为以后的危机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5.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引导。

  大力开展全民危机管理意识教育,通过主要传媒向民众进行危机管理知识和技能传播教育,培养和提升公民的危机管理意识。要增强公众在危机中的反应能力,提升处理危机技能,还要提升公众对危机的警惕性,以采取自己的行动,还要配合企业处理危机事件,保护自己的同时又帮助了企业。

  总之,责任到位、运行有序、精干高效的企业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是企业提升危机管理能力的关联。企业危机管理是需要全社会的力量,企业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建立健全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企业才能把危机变为转机。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社会事业的发展,则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更是各级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加强企业危机管理关系到企业的人心向背,只有提升企业公共危机管理能力,企业才能更好的履行职责,化解矛盾,消除危机,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提升行政效能,推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