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信息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是个历史概念,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生产的产物。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企业是一个人造的,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联系结合方式所构成的,开放的并不断地将输(投)入变为输(产)出的动态转换系统。企业构成要素包括人(即劳动力)、物(即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财(即资金等)和信息。由于企业的生产与流通是一个循环的动态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形象地说在企业系统的不断转换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等三种“流”,形成了由这三种“流”组成的动态组织结构。
物流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要素,从供应和投入生产开始,经过加工制造成为在制品、半成品再到成品,一直到产品销售出去为止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商流是企业系统运动中,价值的转移、交换和增值的过程,它与物流同时并存于企业系统的运动之中,综合地反映着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状况和成果。在物流和商流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信息,这些信息总是处在不断的传递和交流之中,从而形成信息流。信息流是协调和控制生产过程的基础和重要手段。要有效地进行生产活动,必须以正确及时地提供、传递生产过程所必需的信息为前提。只有对信息流加以有效的管理和充分的利用,企业才能有效地利用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决策正确性,增加自身竞争力,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信息流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所起的作用如此重要,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管理并没有给予它足够的重视。早期的企业决策过程分散,服务于信息交流并为之提供物质基础的信息技术落后,各个职能部门间的信息交流极为有限。因此此时的企业管理面向物流与商流,信息流分别依附在物流和商流上而没有单独被企业加以管理。企业信息管理还没能像物业管理、项目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那样成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这时的企业管理可以称为第一代企业管理。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企业管理以降低各项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的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多变和激烈的竞争,面临着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和社会化,因此早期封闭的企业管理开始被打破,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内部和外部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交流的方式越来越复杂,交流的信息量日益增大,交流的速度越来越快,丝毫不亚于企业内部之间和与外部环境的物质、能量等的交流,信息流在企业系统的交流中所占份额逐渐上升,已不能再被忽略。而且企业竞争优势的具体表现,如人才优势、资金优势、原材料优势、技术和设备优势等所体现出来的信息优势日益明显。在这种背景下,在企业管理中拥有高效有力的信息保障已成为必然,企业将信息流分别依附于物流与商流而随之加以管理已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发展需要了。于是企业信息管理应运而生,而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依附于物流与商流的物流信息流与商流信息流“剥离”出来.构成与物流、商流并行的信息流单独予以管理。企业信息管理的产生是企业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件划时代的事情。它通过对企业信息流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及时、准确、适用、经济的信息保障,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率。
二、企业信息管理模式三个发展阶段的划分
企业信息管理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的信息保障可分为数据保障、信息保障和知识保障三个层次。企业中的数据、信息与知识的关系可通过以下实例来形象地加以说明:对某一产品加工过程中出现次品的频度给出度量是数据,将这些数据描绘成一个图像是信息。知识则是根据现有信息对该产品未来加工状态进行预测的能力,例如关于原料之间如何配合、加工的指令就是知识(当然也可以说成是技术)。从数据、信息与知识三者的关系,我们可以理解前面提到的信息流只是广义上笼统意义上的。严格地说,在企业的物流与商流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将分为数据流、信息流和知识流三个不同层次。每一个层次对于企业管理物流与商流和在企业的决策中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所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按照企业信息管理对广义的信息管理和开发利用的程度的不同,所涉及到的广义信息流的具体层次的不同,以及为企业管理所提供的信息保障层次的不同,企业信息管理模式可以划分为数据管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三个阶段或层次,其中企业信息管理又可分为初级的技术信息管理阶段和高级的信息资源管理阶段(见图1)。目前企业信息管理模式正在经历这样一种变化,即从数据管理转变为信息管理,正在向知识管理过渡。
三、企业信息管理的早期模式:数据管理
早期的企业信息管理由于信息技术的落后,还只能涉及到企业中的数据流,对数据进行一系列搜集、分类、组织、编码、简单的加工处理、存贮、检索、计算等操作,为企业管理提供数据保障。企业经理人根据所提供的数据用自己的大脑将这些数据加工处理成信息来决策,对企业中的物流与商流进行管理,这种模式称为数据管理。随着社会生产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管理先后经历了手工处理、机械处理和电子处理三个阶段。手工处理是指用人力进行数据管理。机械处理是指用机械力进行数据管理,如1929年出现建立在穿孔卡设备基础上的记账机。电子处理是指用计算机技术,包括通信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来进行数据管理,一般称为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企业中的统计系统、数据更新系统、状态报告系统均属于该系统。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在数据管理与信息管理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有的文献因此就将它视为企业信息管理的最初始阶段,或者说起点。其实,严格地讲,尽管计算机技术有助于数据加工处理成为信息,电子数据处理系统还只能算是数据管理,因为它较少涉及管理本质问题,一般不做任何预测、规划、调节和控制等管理活动。它围绕着数据的搜集、分类和加工处理发挥作用,而这种对数据的加工处理还只是以单项事物的数据处理为主(包括一定的综合业务),根本达不到对数据进行整体系统的处理,而且对数据处理以数值计算为主,而非数值处理(即找出数据间的联系),都还是低级简单的。总之,电子数据处理系统是企业进行日常业务的记录、汇总、综合、分类的系统,它的输入往往是原始单据,输出往往是分类或汇总的报表,处理的问题处于企业的较低管理层。由于它将企业内的人工计算与操作改用计算机系统来替代,主要针对各项业务要求进行数据管理,节省了业务人员繁重的手工劳动,提升了数据处理的速度与效率,因此该系统成为支持企业运行层日常操作的主要系统。企业信息管理阶段的各个具体的信息系统如企业信息管理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等均是以该系统(EDPS)为共同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然而,管理以人为主导,是由经理人去实施的。著名管理学家西蒙有一句名言:“管理的前提是决策,决策的前提是预测’,。在数据、信息与知识中真正能对决策起作用的只有信息与知识,但二者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信息是从外部服务于决策,而知识,严格地讲应是经理人脑海中的意会知识,是在内部直接支撑与指导着决策的。我们可用图2形象表示三者对决策所起的作用。同一数据,对于不同知识水平的经理人来说,则可导出差别很大的不同信息,而且在不同环境下转化成的信息也不尽相同。这就使得数据保障对于企业决策与行为而言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所提供的数据要被经理人与决策者用自己的大脑加工成信息与知识后方能用于决策与行为,因而数据保障提供给企业管理的服务水平是很低的,它的服务层次是不高的。随着企业管理难度的加大和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使用,数据管理发展到它的最高阶段的同时也已发展到了尽头,而随之被企业信息管理所取代。处在数据管理阶段的企业管理可以称为第二代企业管理。
四、企业信息管理模式的发展:信息管理
企业信息管理是以企业中狭义的信息流为对象的企业信息管理模式。企业中的信息包括内部信息、环境信息和竞争信息三个方面。信息管理通过对信息流的管理与控制有效地解决企业中信息现象的复杂多样性和信息的无序性与企业管理需求的特定性之间的矛盾,使企业经理人能够在特定时间获取所需要的特定信息,从而满足企业经理人的信息需求,为企业管理提供信息保障。在内容上,企业信息管理分成两个层次:一是从获取数据,将它们转变为信息,并进行适当加工,再提供给企业经理人的全过程;另一层次则是指对信息的管理,即信息的采集、存贮、分类、组织、控制、加工、处理、传输、检索等全过程。在发展阶段上,企业信息管理经历了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两个阶段。
1、技术信息管理
这一阶段的企业信息管理以电子信息系统为象征,主要特征包括:信息技术及信息专家的作用日益突出,MIS.DSS.OAS的应用日益广泛,并在技术上继续向前发展。一般都认为技术信息管理阶段随着计算机的产生和应用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止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例如美国学者D.A.Marchand就认为技术信息管理时期是195。年至198。年。但笔者认为技术信息管理阶段应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MIS的产生运用,理由是MIS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管理的功能。在此之前的EDPS尽管也属于电子信息系统,但只围绕数据的收集、分类和加工处理功能发挥作用,较少涉及管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管理,这在前面已有论述。
EDPS只是一个单项与综合事物数据处理系统,而MIS则是一个一体化系统或集成系统,也可以说是整体系统。MIS建立以EDPS为基础,利用EDPS和大量定量化的科学管理方法,对企业的数据与信息进行收集、传输、保存、加工和使用,及时、可靠、准确和经济地向经理人提供有用信息,以实现对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的预测、管理、调节、规划和控制。MIS已经开始涉及管理本质问题[3]沿着MIS的发展道路,相继产生了DSS和OASo到了70年代末,MIS已经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结合在一起构成统一的信息系统,即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这被视为可能是21世纪的生产力和属于技术信息管理模式的管理系统,技术信息管理可以视作第三代企业管理。
技术信息管理这种企业信息管理新模式较在它之前的数据管理极大地提升了对企业管理的服务水平和对企业决策的保障水平。企业经理人可以直接根据MIS等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和管理,这较数据管理极大地减轻了企业经理人的负担,提升了管理效率,以致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形成了以MIS.DSS等为标志的系统信息处理在企业中广泛使用的热潮。从总体上说成功的例子固然有,但失败的教训也相当深刻,仅以MIS为例,并没有达到事先的期望,几乎绝大部分(约90)归于失败,尤其是当它由企业基层向高层演化,为高层管理决策提供服务时,缺陷更加明显。究其原因,问题不出在技术本身,而在于对技术的片面强调所导致的对信息流进行管理的企业信息管理工作者,即MIS的计算机人员纯技术的“见物不见人”的思想与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用户被视为系统环境而不是系统的组成部分。这样,企业的信息需求就不能确切地被理解,信息系统与它为之服务的组织之间的关系就不能被妥善处理。
技术信息管理这种模式对企业管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也就必然被大打折扣。而且,技术是起着“双刃剑”的作用,对技术的片面追求与强调,必然在对信息流的管理过程中会产生信息犯罪与信息安全等问题,这些问题与信息流本身所固有的信息垃圾、信息污染等问题都是技术本身所难以解决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电子数据交换(EDI)在企业中的应用,因特网在企业中的伸展即企业内联网与外联网的出现,企业系统呈现出分散化、网络化的趋势,信息流动更加频繁,方式更加复杂,对信息流的管理和控制变得更加困难,信息活动产生的人文空间更加复杂,矛盾更加尖锐。由此可见,对信息流的管理不仅仅是一项社会工程,不仅要考虑客观的、物质的、技术的因素,更要考虑社会的、主观的、心理的因素,这恰恰是单纯依靠技术的技术信息管理的最大局限所在。MIS的最大失误就是忽视人和社会因素,即使发展到DSS,也只是沿着技术路线对MIS的改善,力图在技术范畴中解决问题罢了。要真正克服技术信息管理的这个缺陷,需要加进技术之外的力量来协调,需要新的信息管理思想和新的信息构架,这就是信息管理的高级阶段—信息资源管理。它表明企业进入了第四代企业管理时期。
2、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克服技术信息管理的缺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企业信息管理模式,它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信息管理发展的高级阶段,EDI和因特网及企业内联网和外联网是其主要技术特征。信息资源管理对技术信息管理的超越和发展在于从观念上将企业中的信息作为经济资源、竞争资源加以看待。这样在实践中从技术、经济、人文(法律、政策、理俗)等多种角度对企业中的信息流加以科学的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使企业中的信息转化为信息资源,在此基础上对信息资源加以重新开发和合理利用,从而有效地满足企业管理的信息需求,进而有效地实现企业管理的目标。
具体地说,由于企业信息资源观的确定,企业经理人对信息流的认识变得更为深刻。信息资源是指有用的具有现实可用性的信息[5],在信息流中真正对企业管理有用的就是信息资源。将信息开发成信息资源,将潜在的信息资源转化为信息资源,除去信息污染、信息垃圾,无关、错误、失效信息等这些“非资源”信息以及预防可能的诱因如信息违法犯罪等就不能单独靠技术解决问题,还必须重视人文社会因素,强调将二者结合起来对企业信息流加以管理。同时还要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或最优化的配置,加强从经济角度对它的开发和利用。这样在实践中就形成了对企业信息流予以技术管理、人文管理和经济管理的三维集成式管理,这是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一大特点。它的另一大特点是不像技术信息管理那样偏重于管理具体的信息,而是更加重视从宏观、从战略高度对企业信息流进行管理,强调完善、优化面向组织、更有效地支持高层战略决策的信息管理,而不只是在操作级、管理级实施信息管理。战略信息系统(SIS)就是一个充分体现上述要求的企业新一代信息系统,它与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相对应,是在EDPS.MIS.DSS和OA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CIMS是它的内核[s}。企业内联网技术、数据仓库技术、面向对象技术等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和在企业中的应用为信息资源管理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保障。上述新技术尤其是因特网技术的兴起与应用,在使企业的信息生产、发布、收集和处理能力及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的同时,也使得企业信息环境日益走向网络化、数字化,企业间关系出现多样性。这就使得构建在上述技术基础之上的信息资源管理具有了开放性的特征。而在信息资源管理之前的企业信息管理模式是封闭的,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信息交流有限,企业内部和外部之间的信息很难交流,哪怕是在技术信息管理模式下,这种信息交流也只能局限在MIS等之内,在它们外部也是很难进行的。这是信息资源管理对技术信息管理的超越和发展的第三个特点。第四个特点则是信息资源管理除了重视信息专家的作用之外,还专门设立了信息主管(c10),在企业组织管理上予以保障,这是技术信息管理所没有的。总之,信息资源管理在对企业信息流的管理中强调系统化的研究方法,真正做到了“人机一体”,较技术信息管理更能有效地满足企业管理的特定信息需求,解决不断发展、变化、增长的信息需求与适用信息稀缺之间的矛盾,从而使得对企业管理的信息服务水平和信息保障能力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环境的变化,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信息资源管理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变得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意识。首先,信息管理毕竟是通过搜集、利用外部的客观信息,积累行为决策的素材,来从外部服务企业决策与企业管理的。它发展到信息资源管理既表明从外部服务决策达到了最高水平,也同时表明其极限的到来。信息资源仅仅关注表达知识的记录型信息的管理,即涉及到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却无视对人类知识的主体—隐性知识的管理,而实际上企业经理人在进行决策时最终起作用的是自身知识,即隐性知识。在从外部提供同样信息的情况下,企业经理人的隐性知识不同,所做的决策及相应的行为也是不同的。隐性知识对于企业管理与决策较显性知识与信息更有效,更有价值。其次,信息资源管理已不能适应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已从相对稳定、变化可预测的线性变化时代步入不断发生激烈的根本性变化的非线性时代。整个信息管理通过给予企业信息保障,向企业决策提供各种预测方案。现在所提供的预测跟不上环境的变化,信息管理对企业环境的不适用已是必然。再次,信息资源管理对信息用户的需求实质—对解决问题的实质性方案关注不够,管理对象仅停留在语法和语义层次上,而非语用层次上[7]。在这种情况下,从1995年开始一种新的企业信息管理理论与实践方法—知识管理应运而生,成为企业信息管理模式面向21世纪的新趋势。
五、企业信息管理模式的新趋势:知识管理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宏观上,知识经济初现端倪;在微观上,企业的生存环境从相对可预测变化的信息管理时代步入不断发生激烈变化的非线性时代。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知识管理。知识管理通过对企业中知识流的管理和利用,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知识保障,以此来增强企业竞争力。知识与信息均能为企业决策与管理服务,但二者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信息管理满足企业特定的信息需求,所提供的信息保障是从外围为企业决策与管理服务的。而企业决策与管理最终靠的是企业经理人对自身知识的运用和创作,信息只是企业经理人进行知识运用和创作的原始材料和诱发因素罢了。无论信息保障水平有多高,信息保障与管理决策之间总是隔着一步。信息保障所提供的预测方案只有被管理决策者“吸收”后才能直接影响到决策与管理的实施。当企业处在变化不很激烈迅速的线性环境中时,这种由信息管理从外部所提供的预测对企业决策与管理的“服务”与作用还很奏效,所反映出来的缺陷还不太明显。但进入90年代之后,由于企业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社会经济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动荡和迅猛,企业生存环境的非线性变化转变,加上数据采掘技术、企业内联网、视频会议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广泛使用,企业决策与管理之中,信息保障一管理决策一决策执行的整个过程较以前极大地缩短了,信息保障的缺陷开始日益明显:所提供的外部预测不如环境变得快。企业的生存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经理人。他以自身知识为基础,以对知识充分运用和创新的更快反馈循环去理解和适应企业不断变化着的环境,来对经济环境作出预先的反应。这种反应是从内部提供的预测,换句话说就是企业经理人以不变(知识及其创新)应万变(非线性企业环境)。
企业中的知识流存现在两类载体上。一类是以编码方式存在于信息载体上,这实际上是显性知识。另一类存在于企业雇员的大脑中,这实际上是隐性知识。知识管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即沿着信息管理的思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作为信息深加工产物的知识在信息系统中加以识别、处理和传播,并有效地提供给用户使用。它来源于传统的企业信息管理学,所用的手段与方法较信息管理更加先进和完善,是企业信息管理的深化与发展;另一方面则是指对隐性知识的管理,由于人脑是它的载体,也就是对人的管理,它通过促进知识的编码化和加强人际交流的互动,来充分发掘长期被忽略的“宝藏’,—非编码的个人隐性知识,使这部分非编码化知识得以充分共享,从而促进知识创新。显性知识管理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知识处理能力,隐性知识管理则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而整个知识管理将二者相结合,这样就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应变能力与预测能力,提升了决策与管理的效率,从而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显性知识管理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已经出现了,它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一个发展阶段,一般被称为知识处理。知识处理是由数据处理、信息处理发展而来的,智能处理是其发展趋势。知识处理标志着计算机从传统地处理定量化问题向处理定性化问题迈出了关键一步[。而隐性知识管理则是90年代中后期才出现的。知识管理的提出固然有了强调知识处理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对隐性知识管理的突出。知识管理狭义地说就是指隐性知识管理,隐性知识管理的出现才能真正地被视为知识管理的出现。知识管理也是三维集成化的管理。在技术维上,知识管理深化了对信息技术的要求,表现在信息向知识演进的处理上,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获取信息中隐含的知识;在知识的存储与传播上,利用大型数据库、新型检索技术、智能代理、搜索引擎以及网络技术、组件技术,以保证知识的充分共享。此外,还建立知识管理系统[8],帮助知识从知者向未知者传播,如对LOTUSNOTES工作流行软件的利用。在经济维上,知识管理引入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将知识作为稀缺资源加以合理配置,加强对知识生产途径结构的研究,以促进知识的增长。在人文维上,知识管理强调系统化的研究方法,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稿息与人结合起来,在系统化的空间中发现环境与环境的普遍联系,以有利于知识的发掘转播和利用。此外还引入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即在企业首席执行官与信息主管之间设立知识主管(CKO),信息主管把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的利用上,知识主管则以为实现显性与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有效途径为主要职责,把工作重点放在推动创新和培养集体创造力上。而且知识管理还特别注重对企业员工观念的更新和企业文化的再造。
知识管理是21世纪企业管理模式的新趋势,是“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的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也被称为第五代企业管理。至此我们通过企业信息管理模式的发展与演化这根主线,对企业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五代管理有了一个整体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