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永恒的话题,每一家银行都将风险管理放到首位,一切以风险管理为中心,任何一笔业务不同通过风险审批,就不可能开展。研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学术专著简直是汗牛充栋,探讨从各种技术上去解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并且也发展出了各种新的风险管理工具。遗憾的是,各种风险管理工具都各有缺陷,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不良资产依然是威胁银行生存的最关键因素。
在所有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具中,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人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一、众所周知,银行是现代服务型企业,通过给客户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来获得价值。
在为现代服务企业,营销、运营、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最核心的经营管理活动,企业需要围绕客户建立一套合适的营销管理体系、运营管理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形成一套具有核心竞争力综合的经营管理体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体现在营销管理、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有机结合,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其中人是银行核心竞争力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因素,银行成长发展离不开人的创造性。在中国,银行业属于垄断行业,开办银行必须获得经营牌照,但是在中国银行的经营牌照很难获得,好多企业获得银行牌照往往会受到明的法律法规限制和暗的行业潜规则。在这样一个受保护的行业中,有的银行在杰出领导人的带领下,获得了超常规发展,而有的银行却勉强跟得上中国GDP的发展,有的甚至还濒临倒闭。在中国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中,不同银行经营业绩好坏,完全取决于人的因素。
二、银行及金融专家,创建了好多种风险管理工具,期望从多方面开展风险管理,使银行风险可控。
实际情况却是银行的各种风险事故层出不穷,有的甚至因为个别员工违规操作导致银行破产,最终被其他银行收购。创建于1793年的巴林银行,由于其新加坡分行的一个交易员违规操作,于1995年将银行带入了万劫不复的地步,最终破产被荷兰国际集团收购。巴林银行的破产不在于风险管理工具无效,关键在于人员配备破坏了银行的内控体系,相应的监督人员由于种种原因,也没有发现交易员里森的违规操作。再精妙的风险工具也需要通过人来实现,如果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让让去主动、尽心尽力地监控风险,那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具就是无效的工具。如果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让外在的压力转换为员工自我的压力,即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具稍差一点,也不会出很大问题。以现有信贷管理标准看,中国的农村信用社管理很落后。在改革开放之前和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农村信用社发贷款都是上门服务,信贷员包里装着钱、凭证,直接到农民家里添凭证,放贷款、结算,这一切都是信贷员一个人,但是中国农村信用社并没有发生巨额的不良贷款。这除了外在环境外,信贷员没有私心杂念,一心为公的思想境界保证了高质量贷款。
三、人是否能够真正认识到风险,风险管理中人对风险的认识要从四方面看:
1、人能不能认识风险,这是一个员工专业能力问题。
银行最大的风险来自于企业,但是银行识别企业中的风险很困难。银行作为出借资金方,了解借贷人的信用状况是理所当然的。为了更好地了解企业偿债能力,银行开发出了调研信用风险的工具,但是这种信用风险工具具有一定复杂性。抛开这种信用风险分析工具的合理性不谈,银行的客户经理、风险管理人员是否能够很好地应用这一工具,就有待进一步研究。单个客户经理、风险管理人员能够很好地应用这一工具可能不少,但是在中国银行业内,能够真正利用这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具的人,可能难以满足银行业的需要。2009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大幅度下降,全国平均水平低于2%,远低于国际公认的5%的标准。这一结果更多地是因为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让各行各业都有一个很好的经营效益,银行只不过坐了顺风车。其次,中国银行业竞争不充分,银行只选择向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发放贷款,广大的中小、小微企业没有获得贷款。银行业目前选择的客户属于相对优良的客户,在外部经济环境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状况下,这类型企业不会出问题。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但是目前呈现出来的成果未必是中国银行业真正的水平,中国银行业沾经济环境的光了。
2、人愿不愿认识风险,这是一个态度问题。
银行业依赖客户经理开拓客户,并对客户经理提出了很高的业绩考核指标。客户经理的收入紧密地和个人当期业绩挂钩,调动了客户经理提升业绩的积极性。客户经理是真正接触银行的客户最主要负责人,银行对借款企业的风险认定完全依靠客户经理。客户经理要认真审查借款企业风险状况,将企业风向状况向银行报告。如果借款企业的风险过高,银行将拒绝贷款,客户经理的不到业绩,辛苦半天将一无所有,没有业绩的客户经理将没有收入。
如果客户经理将高风险客户引入到银行,客户经理将会获得业绩,也会获得收入。由于风险滞后的因素,当风险来临的时候,客户经理的奖金已经到手,风险不会对客户经理造成实质上的影响,高风险客户带来的损失银行承担了。
客户经理认真审查客户的风险状况将被惩罚;隐瞒风险因素,和客户站到一起会受到奖励。在这样的情况下,指望客户经理的行为和银行一致就很困难,客户经理为了自身的利益,当然会放宽标准甚至和客户联合,向上级营销,帮助客户获得贷款。
任何企业都处于持续经营状态,相应的风险状况也在不断变化。如何及时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并及时反映到银行资产状况中。银行往往依赖客户经理检查贷款状况,贷款的安全性取决于客户经理是否尽心尽力。
3、风险过程控制在组织内部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完成。
银行是一个组织,针对给客户的借贷业务,有非常明确的操作规程。在组织分工方面,有前台的客户经理负责调研一手信息,后台有专职审批、风险控制等一系列人员,在银行董事会层面也有风险管理委员会。在这层层把关的风险控制体系中,前台客户经理认识到风险,和后台的风险控制及其他管理人员的认识是否能一致,在认识一致的情况下,贷款才能成功发放出去,否则,前台的客户经理投入大量精力调研后上报的客户将被拒绝。
沟通是企业内部最重要工作,借助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客户经理可以相对深刻地认识到企业的经营状况,并对贷款的风险状况及时向后台的风险控制人员汇报并获得认可,银行的风险控制人员也是借助同一套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具审核评估风险。在很多情况下,客户经理和风险控制人员之间往往会因为风险因素认同不一致而发生分歧。这种分歧也是银行内耗的来源之一。
4、风险再评估中人的因素。
银行对风险再评估,从整体上影响银行的信贷政策和经营绩效,也影响公众对银行的评价。目前采取的五级分类的贷款风险管理标准,各家银行之间的可比性有待考察。即使同一家银行,风险标准确认在各分支机构也比较难以统一。尽管有种种区别性因素,但是行业内习惯性地对比银行间经营绩效时,依然采用不良贷款率这一指标。对贷款风险认定不一致,有系统性问题,即各家使用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具差距,但根本上是人的问题。银行业内相互间很透明,一家银行有一个超级利器能有效控制风险,短期内很快会在银行业内扩散。但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各家银行对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差异,带来风险再评估中的差异。
四、风险评价中,不同水平的人,风险控制能力不同,风险控制水平也不同。
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工具设计中,其基本假设是所有参与人员都是一样的,都能够按照要求履行职责。事实上不是这样的,由于个体差异,不同的人风险控制能力不同,即使同一个人,由于个人心情、态度不同,也会导致在评价不同客户时,不能维持相同或相近的风险控制水平。
目前各家银行采用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根据信用评级的结果决定是否给予客户贷款,利率是多少。这样的一个决策机制,在银行客户选择中往往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对于一个风险管理能力较低的客户经理,存在将高风险客户引进到银行可能,也存在将低风险客户拒之门外的可能。在当前对客户经理低保障、高激励的管理机制下,客户经理将高风险客户引进到银行的可能性更大一点。由于竞争和低风险客户在市场上比较抢手,错误评价低风险客户,将导致低风险客户得不到贷款或以较高的利率贷款,这样将降低银行对低风险客户的竞争力。
五、风险管理中最大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信息不对称的关键因素还是人。
利用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等一切实物媒体传递信息,完全没有失真,能够保证100%的把信息传递到目标地点。但是在由人组织成的企业中,信息传递失真就是普遍现象。由于人的因素存在,信息传递失真有多种情况。
1、人的认识能力不足,很难真正认识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客户经理面对的各种类型企业,其本身的组织、运营很复杂,而且处于一个客户经理完全不熟悉的行业,短时间内让客户经理以及其他风险管理人员认识到客户的风险水平并决定是否放贷款,这对客户经理是很大考验。在客户经理之后负责审批的风险管理人员,需要依靠书面材料作出风险判断,对其的专业能力要求更高。
2、有意识的误导。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客户为了获得贷款,有意识地误导客户经理,根据银行信用评级标准,将好消息传递给客户经理,并掩盖不利消息,让客户经理产生误判。另一种情况下是客户经理误导银行内部风险管控人员。由于银行激励机制的引导作用,客户经理有动力这样做,特别是对于新客户经理和长期没有业绩的客户经理,这种冲动的可能性更大。
3、有意识制造信息不对称成本低,收益高。
在银行和客户之间博弈过程中,界别客户恶意制造信息不对称和善意的信息不对称很困难。作为市场上平等交易的两个主体,银行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力要求客户完全对银行坦白一切,是否能够获得真相取决于银行自身信息探查能力。对于客户来说,客户可以为其说出来的信息的真实性负责,但是客户不会对信息完整性负责。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是揭开双反信息不对称的两项必不可少的要素,没有完整性,也很难保证真实性。同样的问题也存在客户经理和银行风险管控人员之间,客户经理为了个人业绩,有可能掩盖信息的完整性。
事实上发现客户掩盖信息完整性和客户经理掩盖信息完整性同样困难,但是客户和客户经理掩盖信息完整性获益反倒很高。由于银行查证信息的完整性比较困难;查证有意识提供不完整的信息更困难;当发生法律纠纷时证明对方有意识误导并导致银行损失,基本上不可能。现实中由于被误导而通过法律手段获得赔偿主要因为真实性问题,从来没有因为信息不全而获得赔偿。
4、人与人之间沟通产生的杂音。
管理沟通既是一门涉及心理学、管理学和行为科学多学科的边缘科学,同时又是一门工作和生活的艺术。它建立于社会人际沟通基础之上,却又并非人际沟通的简单叠加。沟通中的杂音是有效沟通的最大障碍,严重影响沟通效果。沟通中杂音产生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银行对客户信用评价结果在银行内部传递过程中,既有书面资料的沟通,又有口头沟通。在很多情况下,口头沟通的效果远好于书面沟通,但是决策的依据和追查责任的依据往往是书面沟通资料。误导决策的口头沟通杂音被排除在外。在很多情况下,决策者心理清楚由于口头沟通产生的杂音误导,但是缺乏机制对这种失误给予及时惩罚。
人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最大因素,这一点往往被风险管理专家所忽略。无论是在银行业中公认的《巴塞尔协议》,还是好多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专著,都没有对这一因素给予足够重视。偶尔有专家提到人的因素,往往也仅仅是归因于绩效机制不当,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缺乏一个系统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框架,来系统性地解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人的因素。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需要理论界和实践中长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