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建立税收风险管理体系的7大方法

企业培训师观点:建立税收风险管理体系的7大方法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1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近年来,风险管理开始进入中国税务管理领域,衍生出“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它是指以最小的税收成本代价降低税收流失的一系列程序。它由目标确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评价和修正5部分组成。其中,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是主要的环节。税收风险管理以完整的管理理论为基础,以数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支持,提供了税源控管的新路径和新方向,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管理,能创造出稳定有序的征管环境,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征纳关系,最大限度地降低征收成本,有效提升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一、税收风险的主要内容

  税收风险存在于税收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就其具体内容而言,主要包括税制改革风险、涉外税收风险、税源监管风险以及税收执法风险等。

  (一)税制改革风险。

  根据拉弗曲线原理,一个国家税率和税收收入及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准确和把握税率的高低和税收收入的规模对建立合理的税制体系,推动一国的经济发展有重大的作用。在实行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资源节约的财税制度背景下,分析中国税制现状,深入研究中国税制改革(改革消费税,增值税转型,改变企业所得税征收范围,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改革个人所得税,推进物业税,开征燃油税等)对中国经济增长所产生的风险,构建相应的风险指标体系,确立风险度量方法,并科学地评估中国税制改革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风险,是有效进行税收风险管理的首要及重要组成部分。

  (二)涉外税收风险。

  中国近年来吸引大量外资,但外资企业对中国税收收入的贡献与其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所占份额极不相称。目前,一些地区给予外资企业享受税收“超国民待遇”,外资企业采用不同方式避税,导致国家税收流失、内外资企业不公平竞争,中国在国际税收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研究中国涉外税收流失对中国经济增长所造成的风险,构建相应的风险指标体系,确立相应的方法,也是税收风险应研究的课题之一。

  (三)税源监管风险。

  经济决定税源,但税源并不等于税收,税源要变成税收需要通过税源监控能力的变现。税源监控是指税务机关利用各种方法,尽可能了解税基的规模与分布并进行征管的职责,它贯穿于日常税收征管的全过程,是税收征管能力的核心内容。因此,对所管辖的纳税人引入科学的风险评估和防范体系,按行业风险程度高低对企业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将有利于税务机关充分认识税收风险所在,及时实施有效的税收风险管理,避免税收流失。

  (四)税收执法风险。

  税收执法即税务干部执行国家税收法律、法规、政策的整个过程。如果税务干部出现违法违纪行为,就必然受到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责任追究和惩罚。随着社会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对执法部门要求更高,监督检查的力度加大,税务干部执法不到位或不正确,就会被控渎职侵权或不作为,受到行政或刑事追究。税收执法风险主要表现在:登记环节漏征漏管;结算环节漏结漏算;征收环节跑冒滴漏;稽查环节漏稽漏查;程序环节越位缺位等方面。通过一定的风险预测、评估和预警机制,将有效地引导税务干部正确执法,减少执法风险,达到教育、监督、预防“三位一体”的防范效果。

  二、积极引入税收风险管理机制,提升防范风险水平

  税收风险管理能够事先预测并监控税收风险管理过程的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保证税收收入的安全、稳定增长,直接降低税收成本。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对税收风险管理作出积极有效的尝试与实践,并取得一些先进的经验,但我国对税收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前不久,国家税务总局召开税收风险管理国际研讨会,旨在进一步普及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引进和应用税收风险管理知识规避和应对税收风险。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当今税务管理实践,税收风险管理机制应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风险预防等一系列管理过程。
(一)风险识别——吸纳海量的税收数据信息,建立社会综合治税平台。

  目前,随着税收信息化建设思路的转变,以省为单位的统一征管系统的建立,在全国税务系统内已实现全省范围的数据集中,也为加强对税收数据的集中分析、评估和利用提供了海量而准确的基础信息。但是,目前税务机关的信息量还远不能适应税收风险管理的要求,内部信息虽集中但共享性不够,外部因获取途径不足而大量流失有价值的涉税信息,而企业从开业登记到原料购进、生产经营、财务核算、产品销售、计提税金直到注销清算,每个环节都潜藏着税收风险。因此,必须不断畅通信息获取渠道,确保各个经济环节的涉税资料纳入税收风险管理范畴,逐步建立社会综合治税信息网站,使之成为社会各部门传递、交换、获取信息的主平台,形成科学、方便、快捷的信息链条,为风险评估的开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来源。

  (二)风险评估——开展税收风险分析,建立税收风险评估模型。

  在综合治税平台建立以后,还要对税务系统若干偷、逃、骗税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寻找可能引起税收流失的各种因素和表现,对收集到的内部和外部信息进行归集和系统分类,把纳税人的各类信息按一定规则量化,找出风险形成的规律,分析和识别税收风险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并对不同企业分别作出标记,再建立起风险指标,对税源与税收之间存在差异的状况加以判别,区分不同的风险级别,计算风险分值,并分别按照不同颜色进行警示。纳税人风险程度可分别建立动态、静态两大类指标体系,动态指标可包括税负、利润率、产能、发票等,静态指标包括纳税人个性特征、历史表现、经营环境和管理水平等。对涉外企业和税收产出值较高的行业如工业、建安业和房地产业等,还要结合其行业特点,设置个性化指标和权重系数,对重点税源实施重点监控。

  (三)风险处理——依据不同的税收遵从度,确立分类、动态、个性化的管理服务机制。

  对待不同风险级别的纳税人,应按照“一般风险一般管理,较高风险重点管理”的原则,税收风险管理中所耗用的税务资源和对纳税人的介入程度应有所区别。对风险级别较低的纳税人,采取频率和深度不同的常规管理措施,如案头分析、巡查,再辅之以相应的程序性服务即可;对风险级别较高的纳税人可使用约谈、实地核查和税收检查等手段。实行税收风险管理后,将使各级税务机关根据辖区内不同风险级别纳税人的分布情况,有针对性地主动调整、合理安排征管力量,有重点地强化对高风险级别企业的监控和管理,从而使有限的税务管理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增强和提升税收征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风险预防——贯穿征管全过程,建立税收预警监控系统。

  税务工作是高风险行业,必须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建立预防监督网络,避免税务人员因工作疏忽和纰漏而造成执法风险。在对企业建立分级风险管理的同时,在税务机关内部,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和二次利用,建立预防职务违法违纪预警监控系统。由纪检监察部门作为数据采集中心,采集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不正常信息,经预警系统的风险预警评估,进行一般、轻度和严重等级的评估预警,对相应的管理人员进行预警提示。对预警处理信息初步分析后,纪检监察部门通过警情事务处理流程核实查处,对警情信息进行警示发布和跟踪处理。该系统应重点监控三个部分内容:一是税收执法的重点业务预警,包括对重点税源管理监控、重点行业税负监控和个体双定户定额管理监控;二是行政管理的重点业务预警,包括对大宗物品采购、基建工程和证件管理的预警;三是对税务管理人员的综合预警,包括警情综合预警和税收风险管理员征管水平预警。

  三、建立税收风险管理机制的对策

  由于我国税源管理的基础相对还比较薄弱,税务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相对淡薄,在目前的征管条件下,为有效推动税收风险机制的建立,包括完善税制、落实责任、深化管理、队伍建设、部门联动、预警体系的建立等系列配套措施的配合必不可少。

  (一)加强调查研究,促进税制和税收政策的科学和完善。

  科学的税制可以清晰界定税收义务,减少执法过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强纳税人的遵从程度。但由于立法和制定税收政策本身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漏洞,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税收政策变化频繁,使税务人员对应税收入难以及时全面监控,造成一定的税收流失,也使执法人员承担了一些制度缺陷带来的执法风险。作为基层税务部门,并没有修改税法的权力,但必须加强税收政策在落实执行过程中的调查研究,积极主动地向上级提出意见和建议,为税法的设计和税收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客观的参考依据,尽量减少税收政策缺失带来的税收风险。
(二)落实执法责任,强化岗责体系建设。

  健全的岗位职责体系是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基础,要通过合理分权、规范工作流程,形成一个管理严密、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对税源的有效监控,对偏离执法责任制及岗职权限的内部人员亮出“红灯”,实施内外环节的“双重监控”。当前,要重点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税收风险管理员制度》,对管理员的税收执法权进行合理分解和有力监督,变“淡化责任、疏于管理”为“责任明确,监控到位”,最大限度地堵塞税收流失漏洞。

  (三)加强审查监督,降低执法风险。

  当前,税收执法风险主要表现在:登记环节漏征漏管;结算环节漏结漏算;稽查环节漏稽漏查;程序环节越位缺位。其中稽查工作作为税收风险管理的最后环节、最高手段,是继征收、管理环节后,为防止纳税人逃避纳税义务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打击和防范税收违法行为、堵塞税收流失的漏洞、促进依法治税具有重要意义,它在整个税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稽查工作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较大的风险。为有效防范稽查执法风险,税务部门要加大对稽查各环节工作的监督力度,抓苗头,抓防范,在选案环节要选准,检查环节要防止失控,对结案案件要全面认真地审查,注意查找疏漏和过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据充分、处理适当,保证稽查工作的公正、规范。

  (四)开展纳税评估,提升税源管理质量。

  纳税评估制度是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情况进行审核评析的税收风险管理活动,是连接申报、征收、稽查的核心环节。通过对纳税人普遍性的问题和税收征管中存在漏洞的可能性、出现偏差的倾向性进行分析,向征管部门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从而为提升税收征管质量寻找着力点,实现对税源的有效监控。作为基层税务机关,应不断完善纳税评估体系,规范纳税评估行为,加强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人机结合”的评估模式,对宏观经济税源进行合理分析,预测税源趋势,把握政策执行情况,纠正政策执行的偏差。

  (五)完善队伍管理机制,提升税务人员的执法水平。

  税务部门是业务性、政策性很强的部门,一定要把税收业务培训放在重要位置,促进干部学习业务、钻研业务,提升工作水平,同时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干部管理机制,增强干部队伍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引导税务干部公平、公正执法,减少执法出现偏差的可能性,降低税收风险。

  (六)拓宽信息采集渠道,推动社会综合治税。

  要在企业的统一组织、协调、指导下,以强化税源控管为核心,以营造法治、公平、有序的税收环境为目标,以涉税信息网络平台的构建为载体,逐步建立起以“企业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综合治税体系,使税务部门更加有效地摸清税基、控管税源,从根本上解决涉税信息不畅、涉税源头控管不严、征管不到位的问题,实现税收征管方式由注重征收管理向税源控管和征收管理并举,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集约化管理的转变。

  (七)建立税务预警机制,主动化解风险。

  税务预警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对涉税工作环节可能发生执法偏差或不廉洁的倾向性行为开展预防、警示、控制和纠正,并对突发的大要案件作出快速反应和处置的过程。在实施中,要对税务执法的全过程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动态管理,对任何一项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的异常信息,经过采集、录入、整理、评估、发布各环节在计算机上进行规范处理,根据有关风险信息,采取有效的控制行动,进行管理质询,追查原因并督促其纠正,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化解风险。

  财务总监应该做好税收风险管理。现代意义上的财务总监是公司重要的战略决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之一,是穿插于金融市场和价值管理之间的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传统的财务管理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当今的财务管理人员及企业经理人,不仅要遵循某些传统的原则,还必须了解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及财务管理发展趋势,并掌握最新的策略与技术,以便高效地完成工作,给企业所有者和股东们提供强有力的利益保障与支持!

  清华大学财务总监领导力再造高级研修班旨在从系统和宏观层面帮助企业财务总监及所有高层经理人提升其现代战略财务能力,增强全局观念和财务控制能力,以更全面、更深刻的眼光审视企业价值,最终实现企业价值可持续增长的目标。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