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营销渠道是指农产品及相关服务通过一系列相互依存的组织(或个人)目前,农产品营销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瓶颈,其关键问题就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不能达到一个高效、快速、安全的衔接。从基本国情出发,制定可行的农产品营销战略,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已刻不容缓。
一、当前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1、渠道组织功能不健全。
当前农产品生产大多是一家一户分散式的小规模生产,菜田面积小,种植品种多,基本是手工操作,而农产品在大中城市的消费又有集中性的特点。如何将分散的、小批量的农产品集中起来,多数城市尚未很好解决。另外,已建立的批发市场无论从市场设施、交易方式上离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的现代化还有一定的差距。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产品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2、渠道效率较低。
现有农产品一般采用公路运输,而国外农产品更多是采用铁路运输,这使得农产品能很快从产地到达销地的流通速度减慢;在物流技术上,采用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加工不足,因采摘、运输、储存而造成的损耗率和物流成本高。
3、渠道流通半径过小。
以产地批发市场为例,大多数农产品在产地附近销售,产品外销到销地的数量及比重有限,时常出现农产品产地过剩、销地短缺的尴尬局面。农产品区域流通不足,导致一到农产品上市季节,大批农产品集聚在产地附近外销不出去,造成产地农产品供过于求,出现滞销困局。
4、渠道投资结构不合理。
时至今日,我国的农产品大多数是由产地采摘后的初级状态的形式销售,采后农产品商品化处理量很低,保鲜储藏比例和加工比例都很低。而农产品的附加值真正实现是在非产地和加工后,过去由于忽视了市场的需求,特别是政策上不合理的投入不仅给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带来了损失,也使现有的渠道模式很难得到提升,阻碍了营销渠道规模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二、新型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1、新型农产品营销主体开始出现。
随着农产品营销中介的发展,一些有别于传统农产品营销主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开始出现。这些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使原来分散农户谈判能力弱的尴尬局面得以改变,并对按照发达国家营销主体模式进行我国农产品营销主体创新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2、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迅速,数量众多,覆盖面广。
目前,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几十家发展到近5000家,交易规模近4000亿元,平均成交额约8000万元,它们覆盖了所有的大、中、小城市和农产品集中区,成为全国城乡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渠道。
3、超市在农产品零售业中迅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产品零售方式出现了迅猛变化,超市和连锁店发展迅速,农产品超市经营的比例在大中城市不断上升。种种现象表明,我国农产品在城市和农村市场上流通的渠道将有所分化——农村市场上农产品零售仍以农贸市场为主,而城市农产品零售将逐步过渡到以超市和连锁店为主。
4、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几百家涉农网站,这此网站已开始尝试进行农产品的电子商务交易,并且大部分发展良好,这为农产品营销渠道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新型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的原则
1、高效率原则。
农产品的渠道创新要达到物畅其流,经济高效,农产品的流通时问、流通速度和流通费用是衡量渠道是否高效的主要指标。
2、扁平化原则。
扁平原则就是要求在农产品的渠道创新中,应尽量减少渠道的长度,减少流通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并且减少同一个环节上成员的数量,从而提升农产品流通的规模经济,加快流通速度,降低流通成本。
3、专业化原则。
专业化原则是在整个农产品渠道体系中,提升专业化水平,大家做自己最擅长的业务。农产品的生产者可以形成专业化的生产,生产各自比较擅长又有地域优势的产品,把物流等业务交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经营,各类零售商也可以走专业规模化的道路,规模化经营自己擅长的产品和领域。
4、可控原则。
可控原则就是整个渠道的创新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过程是可以控制和评估的。并且在农产品的渠道中会有一个或几个核心的成员,这些核心成员对渠道的发展起着领导和控制的作用。
四、新型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的对策建议
1、梳理和调整渠道体系。
企业相关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对包括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在内的整体渠道链条进行梳理和再造,消除农产品流通不畅的瓶颈制约,使得各个环节都能够畅顺高效运转,提升其整体运营效率。
2、发展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
一是合作组织可以实行股份制,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二是合作组织除了承担将产品营销出去的职能外,还应该寻找潜在消费者并与之联系,收集并向生产者提供市场相关信息以帮助他们制定和调整生产计划,帮助生产者集体采购农业生产资料等。
3、逐步建立扣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
对现有的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进行改造,还需要减少营销环节,尽可能按照直接由生产者经配送中心到达零售终端的模式进行农产品流通。
4、搭建产品营销渠道的网络平台。
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加强网络技能培训.逐步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从而真正实现农产品营销的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