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加强政府应急管理的5项措施

企业培训师观点:加强政府应急管理的5项措施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1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随着极端气候频发和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增加,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将不断增加。如何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提升企业应急管理水平,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是各级企业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深化思想认识,增强企业应急管理的紧迫性

  企业应急管理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随着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快速汇集,将面临观念碰撞、经济开放、社会转型等引起的各类风险和矛盾,社会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社会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一定要深化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大局意识、民本意识、超前意识,坚持科学应急、依法应急和系统应急的原则,推动企业应急管理工作从事后型、治理型、惩治型和限制型管理向事前型、能动型、主动型和积极型管理转变,实现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决策科学化、保障统筹化、运作规范化、防范系统化和管理制度化,努力为经济社会事业超常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健全体制机制,形成应急联动的整体性

  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将面临各类风险,需要有更加完善的企业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对应急力量和资源进行最优化组合、最大化利用,形成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整体联动合力。

  (一)完善组织指挥体系。

  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体系能够有效规避决策冲撞,加强统筹协调力度,提升处置效率。调整充实各级应急委员会和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突发环境事故、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专项应急指挥部建设,加快完善应急救援指挥、现场处置、后勤保障等制度性建设,做到组织指挥体系健全,反应快速敏捷,应对处置有力。

  (二)强化企业应急管理机构。

  认真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四川省突发事件应对办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各级特别是乡镇、社区应急工作机构建设,增设人员编制和职级职数,赋予必要的行政权力,增强必要的工作手段,增添必要的应急装备,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协调能力。

  (三)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完善纵向联动、横向联动、军地联动、区域联动、社会联动等协同机制,加快形成以完备的预案体系、科学的预警预报体系、顺畅的组织体系、有效的救援响应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应急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和形成企业主导,基层政权、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群体、广大群众等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综合企业应急管理体系。

  三、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企业应急管理的保障性

  国际实践显示,从资金投入环节看,事后重建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预防。要坚持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管理工作机制,尽量把管理投入环节前移,加强投入保障。

  (一)加大财政投入。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应对法》,将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所需经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特别是将预案体系建设、应急演练、宣传教育、平台建设与维护、物资储备与管理、救援队伍建设、处置与调查评估等专项经费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给予优先安排和必要保障。认真落实紧急情况下的财政资金快速拨付制度,进一步加大投入,购置必要的设施设备,以保障应急处突所需。

  (二)加快载体建设。

  从实际出发,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加快各级企业应急指挥中心平台建设,实现各级企业应急指挥平台的有效对接和企业与相关部门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逐步整合公安、消防、水、电、燃气、医疗救护、交通等公众服务资源,在市、县(区)两级设立公众服务热线,实现一般性公众应急服务信息的快速任务分解和跟踪服务。

  (三)引导社会投入。

  开辟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建立企业、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应急资金投入机制。通过落实企业强制性提取安全费用、交纳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和整合资源等手段,建立企业安全生产投入长效机制。要探索建立应急救援人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制度,为应急救援人员积极、主动投入应急救援工作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单位和公民参加灾害保险,分散风险,减少损失。

  (四)建立激励机制。

  积极探索基层应急工作有奖报警办法,对第一时间报告重大安全隐患和重大突发事件,有效减少生命财产损失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积极表彰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的有功人员。大胆提拔重用长期以来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经受住严峻考验的干部,形成执行急难险重任务的良性激励。
四、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应急处置的时效性

  建设一批关键时刻调得动、用得上、顶得住的高素质的应急救援队伍,是确保突发事件有效处置的关键。

  (一)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继续按照“专兼结合、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原则,加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应急维稳、抗洪抢险、森林防火、应急通信、医疗救护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努力提升实战能力。

  (二)扩大基层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基层距离现场近、情况熟、行动快的优势,建立以基层党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等为依托的综合性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切实提升基层应急处置能力。

  (三)健全信息员队伍建设。

  分别在乡镇、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确立专兼职信息员,逐年进行培训,提升信息传递能力,建成专群结合的基层信息直报网络。

  (四)推进志愿者队伍建设。

  大力发展应急志愿者队伍,制订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的办法,加强应急志愿者队伍的招募、组织和培训。逐步建立企业支持、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应急志愿者服务机制,发挥志愿者队伍在科普宣教、应急救助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推进体系建设,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科学性

  (一)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

  各级党委、企业要把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建立健全企业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专责、责任部门负实责、相关单位负连责。逗硬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在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中严重失职、渎职的要严格问责。

  (二)及时公开突发事件信息。

  主动公开信息是理性应对突发事件的有力举措。在具体应对中,企业应从维护公共安全、稳定社会秩序、防止危机升级等实际出发,及时公开事件真相,及时表明企业态度,既满足公众对信息的知情权,又确保事件可防可控,从而更好地促进事件的妥善处理。信息公开要坚持“速报情况,慎报原因”和“以公开为常态,以不公开为特例”的原则,全面、准确、客观地披露突发事件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获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三)全力做好善后工作。

  善后处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避免财产损失的同时,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切实做好遇难、受灾人员的补偿、安置,同时为受灾群众提供良好的基本生活和医疗卫生保障。应急处置结束后,要及时组织恢复受影响地区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健全社会捐助和对口支援等社会动员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重大灾害应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

  (四)科学有序组织评估。

  加强应急工作评估,既要抓好非常态下应对处置的评估,又要做好常态下的企业应急管理阶段性评估。在应对工作结束后,要围绕应对工作中的预警预报、应急响应、救援处置、应急保障和善后处理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总结评估,总结应对工作好的经验和做法,深刻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做到在应对中吸取教训,在预防中总结经验,在社会管理中促进工作。

  (五)建立区域协作机制。

  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商共建、就近救援的原则,加强毗邻地区应急区域合作,建立预警信息共享、应急救援相互支援等联动机制,特别是在国省干道出境交通堵塞、区域边界的重特大森林火灾、流域性暴雨洪灾等应急事件方面建立经常性信息交换、应急联动机制,大力推进区域应急救援和预防能力建设。

  新时期新形势下,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要求我们的企业干部不但要掌握现代管理技能,成为有能力、有魄力、有执行力、有影响力的领导者,更应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成为具有战略管理能力的领导者。特别是当前中国经济与社会正经历着转型的阵痛,风险与机遇从未如此同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中国企业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竞争和挑战。作为首都企业决策咨询中心的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紧扣时代脉搏,面向广大企业的迫切需要推出执政能力再造高级研修班。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