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是现代金融的中心,以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的企业,这一特殊性,使得它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就潜在损失的程度而言,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的首要风险,如何准确地识别和度量经营风险,有效的进行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1、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水平近年来有了较大提升
一是健全了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实施审贷分离制度。特别是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后,按照审、贷分离的要求,将信贷调查与信贷审批分设,将信贷业务与风险管理分设,使信贷业务的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前、中、后台分开,职责明确、清晰,贷款审批实现了集体审批,告别了贷款审批“一支笔”时代。
二是建立了信贷授权制度。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和内部管理的目标,在信贷业务过程中,普遍建立了一级法人信贷授权管理体制。在法定经营范围内对信贷业务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实行“分级管理、逐级有限授权”。
三是实现了对客户的评级授信、统一授信制度。根据客户的经营状况、财务指标、管理水平、经营团队及综合还款能力等分析结果进行综合评定,确定客户信用等级和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同时依照“有效控制风险”的原则,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2、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贷前调查中有:贷前调查不全面、资料收集不全;轻易采用企业提供的报表数据,欠核实,缺乏对假信息、报表的防范;存在由社会上不正常现象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对企业信誉调查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借款人注册资金未到位或抽逃公司注册资金。有可能导致贷前调查报告流于形式,失去保证贷款安全性的意义。
二是在贷时审查中有:贷款审批机制尚不完善,轻信信贷调查结论,对贷款主体的资格、资质、信用、财产状况缺乏全面系统的审查,让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轻易过关获得了贷款资格。
三是在贷后检查中有:重贷前把关,轻贷后跟踪管理,重贷款营销,轻贷后检查;贷后检查时间、频率不规范,内容不适用,检查不到位;缺乏灵敏的风险预警处理机制。
四是在客户评级授信制度中:客户分组不细,针对性不强;客户的评级授信额度与客户的实际需求或风险承受能力存在差距;客户评级授信的范围有待扩展;信息采集手段落后,难以从整体把握借款企业生产经营的动态情况,对授信资产的风险预警反应迟钝。
五是在信贷风险管理理念中:对银行发展与信贷风险管理的关系认识不够充分,过分片面地追求业务的发展壮大,不注重资产的质量与盈利水平。
六是在信息管理技术手段中:缺乏先进的信贷风险度量技术,与国外发达商业银行比还比较落后。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思考
1、完善并强化信贷风险内控管理机制
一是营造信贷风险管理的内控环境,在建立“现代商业银行法人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健全真正法人治理机制的步伐,建全法人责任和利益之间的制衡关系,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控机制的建立提供基本条件。
二是完善信贷风险控制体系。风险控制应贯穿于办理信贷业务的整个过程,制定贷前调查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标准,制定专门贷后管理制度和办法,完善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实现贷款风险管理规范、监控到位、竞争高效。
三是健全客户统一综合授信制度。对客户的授信,做到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统一管理,本币业务与外币业务统一管理。注意控制整体风险。同时要加强授信知识培训,提升授信人员业务水平。
2、综合治理不良资产化解存量信贷风险
一是降低不良资产占比。从实际出发,继续通过以资抵贷、债务重组、法律诉讼、呆(坏)账核销及资产剥离等有效办法盘活不良资产存量,把己经形成的不良资产逐步压缩至可控的限度内。
二是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在目前情况下,不良资产的处置仍显复杂,必须在观念、机制、手段上追求创新,以便高效化解。此外,借助社会中介机构,可在结合投资银行机构,充分利用二级市场,吸引社会资本甚至外资收购不良资产方面开展更为广阔的尝试。
三是积极参加企业改制,促进银行经济效益的提升。加强对企业财务的监督,积极参与企业的资产清查盘点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对企业原有财产进行彻底清查评估。暂时困难但前景看好的企业,应适时雪中送炭,帮助企业摆脱资金困境,尽快实现扭亏为盈;对一些产品结构老化、资金利税率低下的企业要控制信贷投入。
3、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入
一是围绕重点企业及项目,优化投向。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加强对相关产业和行业政策的研究,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对信用等级高、经营效益好、履约能力强、所属行业持续景气的客户,找准投入点,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支持风险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企业,稳妥支持特色产业和行业,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贷款投放力度。
二是关注行业风险,做好客户结构调整。目前,国家仍把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作为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要加强行业调查研究,紧跟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做到反应灵敏,分析全面,预测准确。
4、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信贷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一是加快风险数据库建设,建立内部评级的数据基础。商业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数据是最重要的环节。加快风险数据库建设,建立内部评级的数据基础,是现阶段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水平的首要基础。
二是加快建设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商业银行进行信贷风险管理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高质量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高素质的风险分析人员。要运用先进的管理工具和手段,采用统一的信息化技术,对贷款实行全过程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达到对信贷资产质量实施有力监测,降低信贷资产风险的目的。
5、建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信贷文化
美国、日本和韩国的经验表明,当文化与其他产业形成共栖、融合和衍生的良性互动关系时,将形成强大的经济竞争力。因此,构建优良的信贷文化成为商业银行在未来发展和竞争中的现实抉择。
一是应突出体现责任意识、质量意识、风险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对信贷风险的敏感性,将风险意识贯穿于所有信贷人员的自觉行动中去。
二是培育团队精神要把其宗旨、内容、形式、载体等具体化。在员工中树立敬业精神与大局观念,营造互信、协作的氛围,消除各自为战、缺乏沟通或配合所带来的弊端。
三是建设信贷风险管理文化要着重建立与信贷文化的内涵与要求相统一的、科学的规章制度。把文化中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等“软约束”,融入到硬性的规章制度中,增强全员防范信贷风险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