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管理(Activity-BasedCostingManagement,ABCM)是以提升客户价值、增加企业利润为目的,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新型集中化管理方法。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将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企业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进行成本链分析,包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等,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信息;指导企业有效地执行必要的作业,消除和精简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目的。许多国际性的大型制造和IT企业如惠普公司都已实施了作业成本管理,中国的一些领先型制造企业如许继电气集团等也在尝试开展作业成本管理,作业精简和效能提升的作用十分明显。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是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基础,是对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的描述,在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业成本要素是构成作业成本核算模型的元素,他们按照一定规则组合在一起形成作业成本核算模型。本文将重点介绍作业成本管理中的核算要素及实施的主要方法。
作业成本管理的核算要素体系
了解和掌握ABCM的核算要素是掌握生产作业成本管理知识的基础。为开展作业成本管理,构筑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就需要对作业成本进行计算。作业成本管理涉及的四大核算要素是:资源、作业、成本对象、成本动因。其中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是成本的承担者,是可分配对象,在企业中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往往具有比较复杂的关系;成本动因则是导致生产中成本发生变化的因素,只要能导致成本发生变化,就是成本动因。参见图1.
(一)资源
资源作为一个概念外延非常广泛,涵盖了企业所有价值载体,包括物料、能源、设备、资金和人工等。但在作业成本管理中的资源,实质上是指为了产出作业或产品而进行的费用支出,换言之,资源就是指各项费用总体。作为分配对象的资源就是消耗的费用,或可以理解为每一笔费用。资源如果直接面向作业和成本对象分配,就是传统成本法的直接材料。
(二)作业
作业是指在一个组织内为了某一目的而进行的耗费资源的工作。作业是作业成本管理的核心要素。根据企业业务的层次和范围,可将作业分为以下四类:单位作业、批别作业、产品作业和支持作业:
(1)单位作业:使单位产品或服务受益的作业,它对资源的消耗量往往与产品的产量或销量成正比。常见的作业如加工零件、每件产品进行的检验等;
(2)批别作业:使一批产品受益的作业,作业的成本与产品的批次数量成正比。常见的如设备调试、生产准备等;
(3)产品作业:使某种产品的每个单位都受益的作业。例如零件数控代码编制、产品工艺设计作业等;
(4)支持作业:为维持企业正常生产,而使所有产品都受益的作业,作业的成本与产品数量无相关关系。例如厂房维修、管理作业等。通常认为前三个类别以外的所有作业均是支持作业。
(三)成本对象
成本对象是企业需要计量成本的对象。根据企业的需要,可以把每一个生产批作为成本对象,也可以把一个品种作为成本对象。在顾客组合管理等新的管理工具中,需要计算出每个顾客的利润,以此确定目标顾客群体,这里的每个顾客就是成本对象。
成本对象可以分为市场类成本对象和生产类成本对象。市场类成本对象的确定主要是按照不同的市场渠道不同的顾客确定的成本对象,他主要衡量不同渠道和顾客带来的实际收益,核算结果主要用于市场决策,并支持企业的产品决策。生产类成本对象是在企业内部的成本对象,包括各种产品和半成品,用于计量企业内部的生产成果。
(四)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指的是解释发生成本的作业的特性的计量指标,反映作业所好用的成本或其他作业所耗用的作业量。成本动因可分为三类:交易性成本动因、延续性成本动因和精确性成本动因。
(1)交易性成本动因,计量作业发生的频率,例如设备调整次数、定单数目等。当所有的产出物对作业的要求基本一致时,可选择交易性成本动因,以家电制造企业为例,安排一次某型号冰箱生产或处理同一型号产品订货,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与生产了多少产品或订货的数量无关。
(2)延续性成本动因,它反映完成某一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如果不同数量的产品所要求的作业消耗的资源显着不同时,则应采用更为准确的计量标准。例如,工艺流程简单的产品每次所进行的设备调整时间较短,而工艺流程复杂的产品所需要的设备调整时间较长,如果以设备调整次数为成本动因的话,则可能导致作业成本计算的不实,此时以设备调整所需要的时间为成本动因更为合适。
(3)精确性成本动因,即直接计算每次执行每项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成本。在每单位时间里进行设备调整消耗的人力、技术、资源等存在显着差异的情况下,则可能需要采用精确性成本动因,直接计算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成本。
成功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八大步骤
企业在开展作业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步骤的实施。但不同企业的应用也有相当多的共性因素所在,我们将之归纳为作业成本管理的八大实施步骤。参见图2.在实施生产作业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注重在这八个步骤的基础上创新和灵活应用,是实现ABCM成功的关键。
(一)作业调研:了解企业的运作过程、收集作业信息
目标是详细了解企业的经营和作业过程,理清企业的成本流动次序和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了解各个部门对成本的责任,便于设计作业以及责任控制体系。
(二)作业认定:掌握作业流程并分解归并
作业往往分散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中,随着企业的规模、工艺和组织形式的不同而不同,认定作业可采用几种方法,一是绘制企业的生产流程图,将企业的各种经营过程以网络的形式表现出来,每一个流程都分解出几项作业,最后将相关或同类作业归并起来。另一种办法是从企业现有的职能部门出发,通过调查分析,确定各个部门的作业,再加以汇总。最后一个办法是召集全体员工开会,由员工或工作组描述其所完成的工作,再进行汇总,这种办法有助于提升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加速作业成本管理的实施,而前两种办法可以较快取得资料,准确性高,不会对员工造成干扰。
(三)成本归集:汇集和分析相关成本和成本动因
各类的资源成本在发生时,已由传统会计进行了记录,反映在应付工资、应付账款、存货等日记账中,在本步骤要找出与各项作业相关的资源成本,可以通过现有的计量指标直接进行分配,例如将材料成本归集到消耗材料的加工作业中,也可以通过分析某一职能或某一员工的工作时间在不同作业上的分配来估计该职能部门的成本或该员工的工资如何分配到不同的作业上。而后,根据作业的类型和资源成本的性质来确定成本动因。
(四)建立成本库:按照同质的成本动因将相关的成本入库
一旦选定作业成本动因后,就可按照同质的成本动因将相关的成本归集起来。每个成本库可以归集然人工、直接材料、机器设备折旧、管理性费用等。如设备调整人员的工资、福利,调整所用的物料、工具的损耗等。有几个成本动因,就建立几个成本库。建立不同的成本库按多个分配标准分配制造费用是作业成本计算优于传统成本计算之处。
(五)设计模型:建立作业成本核算模型
在对企业的运作进行充分了解与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企业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主要确定以下内容:企业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的确定,包括他们的分类,与各个组织层次的关系,各个计算对象的责任主体,资源作业分配的成本动因,资源到作业的分配关系,作业到产品的分配关系建立。
(六)应用软件:选择/开发作业成本实施工具系统
作业成本管理中需要的比传统会计更丰富的信息,是建立在大量的计算上的。因此作业成本的实施离不开应用软件工具的支持,软件工具有助于完成复杂的核算任务,有助于对信息进行分析。作业成本软件系统提供了作业成本核算体系构造工具,可以帮助建立和管理作业成本核算体系,并完成作业成本核算。
(七)运行分析:作业成本运行和结果分析
在建立作业成本核算体系的基础上,输入具体的数据,运行作业成本法。对作业成本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如成本偏高的原因,成本构成的变化等;
(八)持续改进:开展相关改进工作以实现增值作业
对作业成本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实现持续的效果改进,如考核组织和员工,重塑企业生产经营流程,消除不增值作业,提升增值作业运行效率等等。
作业成本管理的实施
尽管ABCM在不同行业、不同经济技术条件、不同规模的企业实施各具特点,但是根据ABCM的基本原理,借鉴西方企业的实施经验,我国企业具体实施时,一般应遵循下列程序进行操作。
1.分析累积顾客价值的最终商品的各项作业,建立作业中心。既然企业最终商品的顾客价值均由作业链创造,那么ABCM的着眼点就应放在这条作业链上,对构成作业链的各项作业进行分析,确认主要作业和作业中心。一个作业中心即是生产程序的一部分,按照作业中心汇集和披露成本信息,便于管理当局控制作业,考评绩效。
2.归类汇总企业相对有限的各种资源,并将资源合理分配给各项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消耗作业,作业则消耗资源,而企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ABCM强调要对企业的各种资源分类汇总,建立资源库,根据需要科学合理地对各项作业进行资源配置,并对各项作业资源耗费所创造的顾客价值大小进行跟踪的动态分析,尽可能降低必要作业的资源消耗,杜绝不必要作业的资源浪费。
3.对生产经营的最终商品或劳务分类汇总,明确成本对象。成本对象的确定必须包括所有的最终商品或劳务,不能遗漏某种商品或劳务,否则,其他商品或劳务就会承担过高的成本,从而造成成本信息的失真。但是,ABCM并不是直接以最终商品或劳务为成本管理的对象,而是将其相关的作业、作业中心、顾客和市场纳入成本管理体系,这样就抓住了资源向成本对象流动的关键。
4.发掘成本动因,加强成本控制。发掘成本动因,就是摈弃传统的狭隘的成本分析方式,代之以宽广的与战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成本动因分析,并以成本动因为标准,将各项成本聚集到终极商品或劳务。加强成本控制,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控制成本动因,只有了解了主要价值链活动的成本动因,才能真正控制成本;二是通过改造和优化企业的主要作业链活动,如商品设计与研制开发、生产、营销等,来取得成本竞争优势。
5.建立健全业绩评价体系,加强成本管理的绩效考评。实施ABCM,必须结合责任会计制度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将作业中心的确立与责任中心的划分衔接一致,明确经济责任和权限范围。通过使用合适的成本动因,保证成本指标和经营绩效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从而有助于管理当局从非财务的角度进行业绩评价,进一步从理论上完善责任会计。
ABCM将控制成本、降低成本的视野由以“商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它不是以“成本”论成本,而是联系成本发生的前因(成本动因)与后果(成本耗费)来寻求控制成本的途径和方法;它不是简单、盲目地削减成本,而是通过对作业的跟踪和动态反映,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作业链及价值链分析,实现企业持续低成本、高效益目标。
作业成本管理实施的现实意义
ABCM是以作业为成本管理的起点与核心,比之传统的以商品或劳务为中心的成本管理是一次深层次的变革和质的飞跃。
1.适应新经济技术环境的的客观要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资本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朝着信息化方向迅猛发展,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现代企业商品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以及制造系统的复杂化是当前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这种新的经济技术环境下,若继续采用在商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的直接人工去分配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制造费用,必将导致商品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进而误导企业的战略决策。
而ABCM与传统成本管理的显着区别,在于将企业视作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企业商品凝聚了在各个作业上形成而最终转移给顾客的价值,作业链同时表现为价值链。从而将成本管理的着眼点与重点从传统的“商品”转移到了“作业”,以作业为成本分配对象,这样不仅能够科学合理地分配各种制造费用,提供较为客观的成本信息,而且能够通过作业分析,追根溯源,不断改进作业方式,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实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因此,ABCM能够很好地适应高新经济技术环境对成本管理的客观要求。
2.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企业间的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与此相适应,企业商品通常采用多品种、个性化、小批量的生产经营模式,以适应顾客日新月异的多样化需求。使得传统的以“商品”为管理的核心与起点,以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分析及控制为重点的成本管理,日益难以适应这种新的、动态的、不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
而ABCM则以作业成本为对象,以每一作业的完成及其所耗资源为重点,以成本动因为基础,及时、有效地提供成本控制所需的相关信息。从而可极大地增强管理人员的成本意识,并以作业中心为基础设置成本控制责任中心,将作业员工的奖惩与其作业责任成本控制直接挂钩,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与合作精神,进而达到有效地控制成本的目的。
3.有利于提升商品的市场竞争能力。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现代企业间的市场竞争也逐渐趋于激烈化和国际化。而我国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只注重商品投产后与生产过程相关的成本管理,忽视了投产前商品开发与设计的成本管理,这已愈来愈难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极大地阻碍了企业商品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
作业成本管理则能很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发展需要,从一开始就特别重视商品设计、研究开发和质量成本管理,力求按照技术与经济相统一的原则,科学合理地配置相对有限的企业资源,不断改进商品设计、工艺设计以及企业价值链的构成,从而提升企业商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财务总监应该做好作业成本管理工作,现代意义上的财务总监是公司重要的战略决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之一,是穿插于金融市场和价值管理之间的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传统的财务管理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当今的财务管理人员及企业经理人,不仅要遵循某些传统的原则,还必须了解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及财务管理发展趋势,并掌握最新的策略与技术,以便高效地完成工作,给企业所有者和股东们提供强有力的利益保障与支持!
清华大学财务总监领导力再造高级研修班旨在从系统和宏观层面帮助企业财务总监及所有高层经理人提升其现代战略财务能力,增强全局观念和财务控制能力,以更全面、更深刻的眼光审视企业价值,最终实现企业价值可持续增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