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对外开放,面对日益多元与波动的金融市场,国内商业银行把加强风险管理提上了议事日程。眼下从美国信贷危机演化而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也进一步要求银行加强全面风险管理,通过更为有效的管理机制来应对挑战。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升抗风险能力,是我国银行业改革中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一、建立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大多都完成股份制改造,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但是治理结构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化,还没有根本解决商业银行“内部人控制”问题。监事会难以对董事、高管层及公司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监督,董事会难以对高管等经营者进行有效监控,高管层难以对分支机构的经营进行有效管理。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必须与产权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将经营者与风险承担者统一起来,从根本上保证银行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从而使银行有内在动力去进行全面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一定是要实质性的,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董事会任命经营管理人员。机制上要保证股东有意愿也能够行使权益,董事会人员结构上要补充专家型董事,保证董事会发挥应有的战略决策、控制风险等核心职能。
二、制定清晰的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和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
商业银行要重视风险管理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战略是方向,是指挥棒。一般由董事会依据经济环境和银行的市场定位,制定中长期的经营战略,在此基础上,结合主要股东的风险偏好,在风险和收益间进行权衡,制定银行的风险管理战略。
为保证风险管理战略的实现,要制定配套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体系,政策制度是银行日常工作开展的指南针,是全员遵循的行为准则。
信用风险政策既包括信用风险战略与原则,也包括指导信贷业务开展的单笔授信政策、组合管理政策与信贷业务管理支持政策,以及信贷检查与稽核政策;市场风险管理政策主要是针对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限额,研究采取针对性的对冲机制;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是为关键业务、关键环节及其支持过程制定标准和目标,并清楚地传达给全行员工,并确保贯彻执行。
三、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我国商业银行建立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必须与银行整体的经营管理架构相配套,将银行的职能部门划分为风险管理条线、业务拓展条线、运营支持条线,由“块块管理”为主的模式向“条条管理”为主的模式转变,进一步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条线的独立性,发挥其制约作用。
董事会负责对风险战略和重要风险管理政策的审批和定期修订,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隶属于董事会,受董事会授权进行日常决策,风险管理委员会根据市场变化和银行经营情况定期评估战略目标,向董事会报告,以确保在长期、变动的经济周期下,该战略能够与银行风险偏好和生存能力相一致。
信用风险实施垂直化管理,在总行、条线、分行分别设立风险官,统筹负责全行、条线和分行层面的全面风险管理,明确职责。条线和分行的风险官应由总行统一派驻,并按照一定条件授予差异化的授权。实行“一个层次审查,有权人最终审批”的信贷审查、审批模式,从机制上保证最终审批人不主导审查,实施“集体决策、个人负责、权力制衡”的风险防范体系,同时条线、分行派驻的风险官,又能保证内部沟通渠道的畅通,保证信贷政策与区域实际的有效结合。
市场风险实施集中管理,由总行专门的管理团队进行专业化、集中化的管理。董事会负责确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制定全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战略,市场风险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市场风险的日常监控和检查。
操作风险实施分层管理,高级管理层承担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总行操作风险管理团队负责评估和监控全行的操作风险情况,建立有效的事后补救机制、紧急事项的应急预案等。各级职能部门和经营单位按照规章制度执行操作,并负责监控管理本单位的操作风险。
四、建立科学实用的风险管理模型
风险量化、模型化是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发展趋势,量化风险管理技术是银行风险管理实施的有力支撑,因此,选择科学实用的风险管理模型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型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内部数据积累,外部数据不能充分共享,信用风险测量方面有了一些起步,在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测量方面则是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当然,近几年,国内商业银行在银监会的指导要求下,风险管理技术还是取得了一定进展,建行、工行、光大等都与外部咨询公司合作,建立了相关的内部评级模型,逐步向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靠拢。
当然,有一点还是需要强调,风险管理模型再先进也只是辅助工具,不能过分地依赖风险管理工具。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一些管理先进、技术领先的银行破产,他们过分依赖现代风险管理技术,放大了风险容忍度,大量创设和使用信用衍生产品,雷曼公司破产时杠杆率高达33倍。
五、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建立完善的风险绩效考核体系是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全面提升银行的风险调整后收益水平必不可少。要将追求收益和风险平衡关系的经营目标真正落实到分支机构,必须建立其包含收益和风险在内的风险绩效考核体系,对分支机构下达的业务指标、利润指标都要基于经济资本分配,逐步提升风险调整后收益的考核权重。对个人的考核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无过就有功,二是无功就是过。对从业人员的考核,考核以正向激励为主,违规处理不宜盲目追求处罚的数量和形式,处罚主要针对实质性违规主要责任人,真正实现惩前毖后。
六、培育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文化是指银行倡导的并在长期的业务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风险管理硬性手段和软性手段的统一。银行要牢固树立稳健经营的理念,这是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核心。要不断地培育“大风险”管理理念,风险无处不在,风险管理人人有责,银行最大的风险是缺乏风险意识。
科学处理发展和风险的关系,营造主动、和谐的风险管理氛围。发展是硬道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要促进发展,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而创造价值,不发展是最大的风险。风险管理要面向市场,不能关起门来控制风险,要实现这个目标,从实践经验来看,加强主动风险管理很有必要,前移风险管理关口,风险条线要和业务条线保持经常有效的沟通,前期参与营销,加强指导,对客户和业务做到心中有数,降低信息不对称对决策的影响,改变以往被动管理风险的状况。
七、加强风险管理队伍建设
现代风险管理知识含量高、技术性强,要求风险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而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风险管理人员十分匮乏,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是“半路出家”,没有形成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尤其是缺少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称得上专家的更是凤毛麟角。
人才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根本动力,再好的风险管理机制,再好的风险管理手段都是一种工具,只能起到辅助作用,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为此,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需要一支专业队伍,尤其是需要专家型的风险决策者,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需要体现以人为本,逐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