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7项措施

企业培训师观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7项措施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1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还很不平衡,在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中,信贷资产所占比重仍高达60-70%,其管理质量的好坏关系到银行的生死存亡。但即便商业银行制定了谨慎的贷款政策,确立了科学、合理的贷款价格,也并不能从每笔贷款中获利。银行贷款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问题贷款和由此产生的贷款损失。但贷款风险又是可以认知和有效防范和控制的,加强贷款风险管理,及早发现问题贷款,充分认知贷款风险,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银行贷款的安全。

  2009年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5495.4亿元,比年初减少107.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04%,比年初下降0.38个百分点。主要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714.4亿元,比年初减少150.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02%,比年初下降0.43个百分点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74.3亿元,比年初增加13.3亿元不良贷款率1.09%,比年初上升0.26个百分。

  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到我国商业银行还有很严重的贷款风险。

  一、贷款风险的种类与成因

  (一)信用风险

  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违约导致贷款资产不能按期收回本息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信用风险的成因是:1、产业分析落后导致不恰当的贷款支持;2、对借款人财务状况分析粗糙,贷前未能充分认识借款人得潜在风险;3、忽视道德风险得危害,对借款人得品德缺乏足够得重视;4、不完备得贷款监督导致贷款信息反馈的滞后或信息不对称。

  (二)市场风险。

  银行贷款得市场风险是指由于信贷产品得价格变动、市场利率和汇率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给银行造成损失得可能性。从市场风险的影响因素来看,市场风险又包括信贷产品得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以及竞争风险等具体形态。导致市场风险产生得原因有:1、银行对环境、条件判断的失误;2、银行嘴馋、负债组合不合理;3、市场竞争得加剧;4、一些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与贷款业务操作相联系的风险,是指犹豫贷款业务操作过程中得不确定性因素而给银行造成损失看得可能性。操作风险又可以分为操作失败风险和操作战略风险两部分。操作失败风险来自于银行内部操作业务过程中发生得失败的可能,这主要与人员、流程、技术因素相关。操作战略风险来源于银行外部环境,这主要与政治、法律、监管、企业、社会、竞争等因素相关,当然这些也与“人”相关。综合归纳银行贷款操作风险的成因包括:1、队环境、条件等外部因素判断失误;2、缺少科学、成文的信贷政策;3、内部贷款风险管理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4、不科学得操作流程和工作程序等。

  二、贷款风险的识别

  (一)贷款风险分类

  贷款风险可以五级分类,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即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将贷款质量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的一种贷款风险管理方法(其中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这种方法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对银行的贷款风险管理水平和信贷人员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五级分类进行贷款风险管理有利于银行及时发现贷款发放后出现的问题,能更准确地识别贷款的内在风险、有效地跟踪贷款质量,便于银行及时采取措施,从而提升信贷资产质量。

  (二)信用分析

  信用分析是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前,对债务人的道德品格、资本实力、经营能力、担保抵押品及环境状况进行系统分析,以确定是否给予贷款及相应贷款条件的分析评估过程。信用分析集中在五个方面即“5C”标准:品德、资本、经营能力、抵押品、状况,还包括企业经营决策能力分析和企业财务状况调查分析。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对预防和加强银行流动性和安全性,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等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目前商业银行自身的信用管理现状看,商业银行信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商业银行对主动进行信贷款风险管理的意愿也不同。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一个商业银行的信用管理绩效,甚至银行经营的成败。

  (三)现金流量分析

  在贷款风险分类中,对贷款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是银行信贷决策的重要一环.但现行财务分析却忽视了企业现金流量分析,没有考虑企业现金流量状况,使其信贷决策存在一定风险.现金流量分析对银行的意义,在于现金流量分析可以为银行提供更准确、更客观的企业资产流动性、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的信息,为银行信贷决策提供支持.银行必须对贷款企业现金流量进行分析,评价企业现金流量状况,在贷款风险分类中做出正确决策.分析现金流量不仅要取材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有关明细账户,但不是简单地移人数据,而是在调整舍取后加以利用。分析现金流量表应重点分析以下内容:(1)分析获得现金的渠道和数额;(2)分析是否筹集足够的长期资金(资本增加,包括实收资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用于长期性投资;(3)分析营运资本是否有一部分转为长期性投资;(4)分析现金流量是否过多或过少;(5)分析固定资产的损失情况;(6)分析利润的分配是否合理;(7)分析长期性投资的变动情况。
三、贷款风险的控制

  目前我国新增贷款过度集中的走势体现在四方面:一是投放时间、投放量过度集中。今年的信贷增长集中在一季度,1月份是创纪录的1.62万亿元、2月继续突破万亿达1.07万亿元,3月份竟然破1月份的纪录达1.89万亿元。如此,一季度的人民币贷款新增为史无前例。二是贷款投向过度集中在大客户。数据显示,目前全国19家主要银行中,5000万元以上的大客户贷款占贷款总额比例约60%。按市场通行标准看,此高比例意味着银行业贷款进入集中度过高的风险区。三是单一客户贷款过度集中。监管部门规定,各银行对单一客户的贷款不能超出银行资本金余额10%,但目前有的银行已超过这一监管红线。即便对集团企业贷款也不能超过资本金余额的15%,但有的银行竟达17%。贷款“垒大户”警钟再次敲响。四是多家银行集中授信同一大客户。为争抢同一大客户,多家银行给予授信,导致重复授信、多头授信、交叉授信,因而埋下风险隐患。某大型企业最多时竟有60多家银行为其贷款,就是典例。

  (一)加强贷前调查,提升评估质量。

  贷款调查和项目评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信贷决策的科学性。要认真进行贷前调查评估,从借款企业的整体经济实力、项目的承建能力、抗市场风险能力来全面分析论证其能否按期归还银行贷款本息。既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贷款项目和企业的优势,又要对其风险及其风险控制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判断。正确处理好把握商机与提升评估质量的关系,既不影响贷款营销,又防范了风险。

  (二)把好贷前审批关,提升决策的科学性。

  把好贷前审批关,一是在贷款审批发放前,审批人要全面考察企业、项目风险状况,既侧重眼前风险,又要重视风险预测,严格掌握贷款发放标准,落实贷款发放条件。首先要重点审查客户的经营情况、信用状况,判断客户的还款意愿、还款能力及其变化趋势;其次再考虑第二还款来源情况,审查保证人是否具备担保能力,担保意愿是否真实,抵押物的设定是否合理,确保抵押的合法性。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资本收益情况,结合行业、地区、客户信贷风险积累情况,决定是否发放贷款。二是实行审批人垂直管理,减少审批环节及本级管理对审批工作的影响,提升审批质量和效率。在审批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片面强调客户所在行业、地区的优势,无视企业自身的弱点,盲目放贷而形成不良二是片面强调客户自身的良好信誉和还款能力,忽视其地区和行业风险而形成不良。

  (三)加强贷后管理

  加强贷后管理要从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建立严密的跟踪分析制度,根据客户贷款数额、风险暴露程度、发展前景预测的总体把握,对客户进行细分,建立区别对待的走访客户制度;第二是要在对客户财务报表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及时把握客户的生产经营、财务效益及发展趋势针对风险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第三是加强对客户及担保人贷后实际偿还能力的跟踪分析,对有潜在风险的贷款及时采取保全措施;第四是风险监管部门要加大信贷风险监督、检查力度,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

  (四)制定和建立完善的体系

  银行要制定科学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实现贷款的全过程监管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存在于信贷经营的全过程和各个阶段之中,贷款风险管理是实施全过程的风险监控,即从受理信贷业务到信贷业务终止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直至每一个责任人都要全过程监测,还要监测内部各项信贷质量效益指标,才能及早发现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但由于风险在形成、积累过程中常常是隐蔽地存在着,所以只有制定科学可行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对潜在风险的量化评价及参数标准划分风险等级程度,发布预警信号,才能及时发现和预警风险,将其控制和化解在萌芽中。

  (五)加强工作者责任

  加强落实和推进责任认定工作,使信贷人员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贷款风险管理工作对由于主观原因造成信贷资产损失的责任人追究责任,根据责任认定有关规定给予处罚;对因调查评估工作不全面或存在明显偏颇、造成审批决策失误的,或因审查不严,不落实贷款条件放贷造成信贷资产损失的及因贷后管理不到位造成信贷资产损失的,都要追究有关人员的主观责任。使信贷人员不但具有强烈的风险防范、控制的意识,督促其切实做好信贷风险防范与化解工作,从机制上促使信贷人员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贷款风险管理。

  (六)不断完善和优化信息管理系统

  不断完善和优化信息管理系统。配备专门力量采集经济、金融、法律、行业政策等宏观信息,与信贷经营部门日常收集到的客户基本信息以及五级分类工作中积累的借款人、保证人的有关资料等微观信息结合起来,建立统一的贷款风险管理系统,对掌握的信息进行统一加工、管理,并及时更新;理顺信息传输渠道,提升信息流转速度和经营管理运作利用效率,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及贷款风险管理和科技应用一体化、标准化、规范化,使系统信息为贷款风险管理提供快捷、准确的信息支持。

  (七)加强信贷人员的素质

  加强信贷人员培训,提升信贷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商业银行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取决于信贷人员素质。银行业的知识密集性决定了信贷人员要不断扩充和更新各种知识。因此应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培训,使其及时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进程,了解外部经济环境发生的变化,强化信贷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及时掌握金融、法律等领域的前沿知识,熟悉科技手段在金融工作中的应用技能,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建立公正有效的激励机制,把信贷人员培养成为商业银行加强贷款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全面提升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的中坚力量。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