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眼里,一家企业的规模越大越成功,那么它便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换句话说,公众对它的期望值也就越高。自然而然的,那些自告奋勇为社会承担责任的企业,小到哪怕为一所乡村小学提供课桌椅,大到举行一次消除世界饥饿的大型募捐活动,人们总能对它们铭记在心.
企业投身公益事业,公益组织履行了自己的使命,特定群体得到了帮助,企业获得经济上的回报,这是一个三赢的局面。因为在公益组织、企业和受益群体三者之间,逻辑上原本就不存在利益冲突的关系,这就是公益营销的客观基础。
从事公益营销,不能代替产品或服务的高质量和有竞争力的价格,但是,当产品或服务趋于同质化的时候,参与社会公益,进行公益营销,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优势,将为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加分。公司的公益成绩,就成为了消费者选择的根据。
公益营销虽然在中国刚刚兴起,但土壤丰厚,已呈蓬勃发展之势。中国是一个沉淀了数千年文明的古国,面对环境、人文、传统等等方面的问题,如何把握好中国式的公益营销成为一个热议课题,为此,前不久接受了《商界》杂志的采访,对中国式公益营销发表一些看法,在此与众分享。如今,热衷公益事业的企业与个人越来越多,如何将公益成为营销手段的同时也可以尽到公益公德,这是一个很多国内企业家都关心的问题。
08年的汶川大地震,以一场巨大灾难的方式,唤醒了全民的公益热情,也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公益营销意识。无论是王老吉的捐一个亿,还是众多企业的被逼捐,无不使人领教了大众对于公益事件的强烈关注程度。其后几年,诈捐、裸捐、中国首善等公益事件,不断成为轰动性的焦点新闻,进一步点燃了全民公益的热度。
前段时间,在一个品牌论坛上,看到了关于公益营销的四心观点,今天借这个短文向各位做一个汇报,希望大家指导、批评。公益营销的“四心”就是放心、真心、民心、赢心。首先,要让消费者放心,把质量保障是第一位,这一点是品牌的基本。其次,公益营销要有“真心”,公益营销并不是一个个单纯的公益活动的叠加,而是通过一个个公益活动的持续,才能产生1+1>2的效果。还有,就是要有“民心”,公益营销的对象是消费者,那么,就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公益营销的目的就是让消费者产生信任与好感,最后,还要有“赢心”——做公益营销就是要“赢心”,赢得消费者的心,品牌便就胜出,否则,只有被淘汰出局。做好了以上四心,品牌厂家只有持续不断的公益活动才能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持续不断的信任和好感,也才能赢得品牌的忠诚度,也赢得了产品销量的增长。
公益营销,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因为国外早已有人使用,许多营销专家将企业的营销战略与非营利组织或者公益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市场营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公益”正在成为社会的焦点词汇,体现在个人生活中,则表明了一种特有的生活态度,那就是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我们生存的环境负责的精神,它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值得体验和提倡的生活态度。
对于市场运营经验丰富的跨国企业来说,有效的公益营销与企业的战略管理一样重要:后者可以保证企业发展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而前者则可以加速企业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得更快。然而公益营销的拓展与深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营销是个大工程,其中涉及到许多要素,如市场环境、消费者、产品、渠道等等。公益营销作为一种营销模式,也必然牵扯到市场环境、消费者、产品、渠道等诸如要素。到底什么是公益营销呢?
公益营销就是以关心人的生存发展,社会进步为出发点,与公益组织合作,充分利用其权威性、公益性资源,搭建一个能让消费者认同的营销平台,促进市场销售的营销模式,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营销模式。我们所说的非盈利组织的资源往往都是能让公众广泛认同、信任的,因为他们的权威性可以被最广泛的消费者接受,而他们的公益性又可以得到国家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利用他们的资源来推动产品销售,这种推动力是不可限量的。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运通公司捐赠170万美元用于修复风化的自由女神像,这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公益事业融入企业营销活动的案例。20多年过去了,公益营销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低成本、高曝光率却又往往容易让企业陷入舆论旋涡的营销方式。它一方面让公众对企业及其品牌和产品产生认识,一方面又有力地提升企业的形象和声誉。
所以,几乎每家跨国企业在进入中国之后,都将构建良好的企业关系提升到企业战略的层面加以重视。因为,在中国这个潜规则复杂的商业社会中,来自企业的监管或者支持往往在企业运营中扮演异乎寻常重要的角色。所以,一个成功的企业至少必须兼备两种能力,一种是把做企业内部运营好的能力,另一种是公益营销能力,成功的公益营销可以让企业的发展事半功倍!那么,具体来说,公益营销的意义何在呢?
一、提升企业公益营销的经济效益
企业开展公益活动应该从利人与利己两方面考虑。企业不仅要对社会作出回馈,同时也要考虑自身的利益,企业获取利润对社会是有贡献的,有了利润企业才能回馈投资人、员工,缴纳税金给企业,供应商才能从你那里获取他们的利益,诸多利益相关部门能从你企业中得到利益,也就是说,获取利润是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存在于社会的理由。所以企业在开展公益活动时不仅要考虑社会效益,也要考虑企业自身的效益。而开展公益营销其目的之一也是为了能够增加企业的效益。一个良好的企业需要有出色的利润与良好的公众形象,企业不能只顾自身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也不能不顾自身利益用企业的钱去盲目回馈社会。总之,社会公益活动、促销活动都是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两者不能相互替代,各个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二、提升公益营销的品牌形象
公益营销的基础是从事公益活动,公益活动的定义是指活动的目的旨在提供人类福利和增进公共利益,它包括提供有形的财物或无形的劳务,对他人表达善意,对社会做有意义的贡献等等。企业资助公益活动是指以企业名义,用提供金钱,实物或实务等方式,主办、参与或协办上述的公益活动。企业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加社会的公共利益,而且能够使公司的形象增强,很多大公司在制定长远战略时都将公益事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考虑,从这一点上来看,公益事业作为企业经营策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作为树立企业品牌形象的一项重要举措。
三、拉近与消费者公益营销的关系
公司对社会公益的投入,也常常可以帮助维持老顾客的支持,以及加强与老顾客的联系,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公司的产品也可能脱颖而出,公司与整个社区的联系,也因而更密切,有更好的回报。当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是广大的消费者都会用得着的类别,公司就需要用有广泛影响的公益项目,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和支持,在竞争剧烈的市场中获取一显著的地位。例如捐赠的项目是顾客心目中重要的公益事业,那么得到他们的注意和认同的工作,便可事半功倍。跨国公司从事的公益活动作为大范畴公关中的一部分,出发点并不是单一的。与本地企业有所不同的是,跨国企业要在当地站稳脚跟,必须逾越民族、文化等方面的鸿沟。从事公益活动,是跨国公司融入东道国,在当地生根开花的重要举措。无论是对于企业、消费者、潜在消费者或者是大众,公益活动都能极大地拉近与他们的距离。
四、提升公益营销在社会的效益
在早期,各跨国公司比较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而步入到现今经济过剩的社会阶段,跨国公司开始采取比较“文明”的活动方式,强调社会和生态效益,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希图将正确的理念和价值观传输给社会,以此来积极影响社会,同时也是给自己营造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英特尔全球副董事长简睿杰认为:“企业开展的公益活动与促销活动一般都会给社会带来利益。企业将自己一部分利益回馈社会开展各种公益活动,不仅满足了社会公益活动中对资金的需求,同时企业又将良好的企业道德伦理思想与观念带给了社会,提升了社会道德水平。”
商旅匆匆,我也曾阅尽繁华,遍尝佳肴,但我始终觉得最香最甜的还是伴着妈妈唠叨的老火汤家常菜;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我都尽可能地维持简单的生活,于一事一物中身体力行节约能源、关注环境:我有离开时随手关灯的习惯,平时会适当调高空调温度,去饭店吃饭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当我出差住宾馆的时候从不使用一次性洗漱用品,同时在我的食谱中减少肉类摄入等,这些行动也许并不难做到,但贵在坚持。我相信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些,将会对环保做出很大的贡献,因此,我也一直鼓励身边的人都来做“森女”、“森男”。通过体验公益生活,深切地感受到了社会各界为公益经济所做的努力。事实上,公益经济、公益生活,需要每个行业、每个人,在生活中的每个环节去共同推动,身体力行地去养成公益、节能、环保的习惯。
在今天的中国,公益组织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股势力,本土企业如果学会如何同公益组织打交道,很可能在公益营销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企业选择公益组织,也应该从公益组织的影响力、公信力和效率等多方面来考虑。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发展还处在高度不均衡的状态。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基本进入较发达的经济区域行列,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甚至与发达国家的先进城市相媲美。对于这些城市的居民与企业来说,接受公益概念并不是很难。但是,正在积极追赶的中部地区和刚刚起步,甚至还处于相当贫困状态的西部地区,让他们接受公益经济,实在是很难,甚至无从谈起。如何能够紧扣中国的国情来进行公益经济的发展,是对中国的重大考验。
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处于国际价值链的末端,处于高耗能、低产出的状态中,甚至在这种状况下,经营活动依然举步维艰。因此,公益经济概念虽然提出来了,但是距离落实在企业里,还有着漫长的路要走。这个时候,更需要的是一些龙头企业肩负起战略转型的重任,比如,这次世博会中就有一家企业做的不错。
“什么是公益世博?远大非电中央空调!世博所有200多个场馆,采用远大非电中央空调,节能两倍,减碳7.3万吨,等于种400万棵大树!”世博园区3号门入口处,“远大馆”给自己做了这样一个巨大的广告。在参与世博会的家电品牌中,远大空调最为引人注目。早在2008年10月,远大就签约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全球合作伙伴。在13家上海世博会全球合作伙伴中,远大是唯一的中国民营企业。
作为世博会场馆中央空调、通风和空气净化产品唯一供应商,远大公司在世博园区内建设了22座能源中心,为250个场馆提供空调服务。远大空调副董事长陆虎解释说,远大看重的不仅是商业价值,更多的是品牌价值。因为在世博会期间将有一天是“远大日”。远大将借此博得世界的关注,树立国际品牌形象。
有意思的是,远大虽然跻身上海世博会全球合作伙伴,但并未能阻止其竞争对手进入世博园区,志高、TCL、OAK中央空调等企业纷纷曲线入世博,中标各个世博园区场馆。例如TCL中央空调中标上海世博会临时场馆及配套设施C片区C1、C2标,同时还中标了世博会配套酒店公寓——上海东方金座。
而家电巨头海尔集团此次参与世博则采用迂回战术,携海外分公司分批包抄,启动了全球世博营销计划:赞助中国山东馆,展示海尔U-home物联网家庭的美好生活体验;赞助美国馆,使海尔全球化得以生动体现;赞助新西兰馆,奏响自然绿色主题,将世界多元文化和绿色环保消费理念带入上海世博会;赞助意大利馆,彰显海尔高端家电时尚、艺术的个性追求,让人们体验品质生活魅力。对欧、亚、美、澳四大洲有关国家馆的赞助,不仅提升了海尔各分公司在海外的知名度,也展现了海尔在全球各地的本土化能力。
不单单是营销方面,其实,在“勤俭持家”方面,公益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比如,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李跃在昨天的公益企业创新论坛上的谈话就很有启发性。李跃是中国移动的大管家,专门负责中移动怎么花钱,今年要经他手的投资就达到1800亿。他对于如何用节能减排技术为中移动省钱甚至挣钱如数家珍:“我们今年投2.3个亿安装了一种智能窄频开关,年节电1.8亿度,一年半就能收回投资。我们给机站安装智能通风系统,投入2.4个亿,年节电8000万度,三年回收(成本)。投入4400万安装100万支节能灯,一年减少用电2000万度,最多两年回收成本。我想问现在能有什么项目有这么高的投入产出比?”
另外根据英国一家调查公司的数据显示:86%的消费者指出愿意对那些为改变世界作出贡献的企业产生好感,并决定是否购买产品和服务,73%的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愿意转向因为参与某项公益活动的企业,61%的消费者表示愿意重新选择到参与公益带来的零售商店购物。这个世界充满选择,人们面前有大量的产品和服务可供选择,令人眼花缭乱——而企业的声誉正成为人们判别是否购买那些货品和服务的重要依据……建立声誉不只是摆放在接待室和公司事务部门的咖啡桌上任其过时的一些漂亮的宣传资料,建立企业声誉需要系统地将价值观运用到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
在中国的公益组织分为两大阵营,一是境外以及港台地区的公益组织,二是国内本土的公益组织,二者在运作上区别甚大。
相比之下,本土公益组织同国内的企业公益一样处于起步阶段。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本土公益组织大概有一百多家,它们在同企业的公益工作中,对企业几乎没有选择的过程,只要是合法企业都能同它们合作。因为,,本土公益组织目前最缺少的还是资金支持。“一些公益组织运作都很困难,自然只要有企业愿意捐赠,公益组织都比较欢迎。”也正因为如此,原本在法律意义上的“企业无权对公益组织提出附加条款”的规定也就很难执行下去。由于公益组织的力量太弱,企业提出一些附加要求公益组织也只好采取默许的态度,而这从长远来看却是不正常的。
或许无论从本土公益组织的发展,还是从企业意识来看,中国本土企业的公益营销都还处于相当初级的阶段。跨国公司的成功案例无疑是本土企业可效仿的榜样,而那些已经走在前面的本土企业的经验,也值得众多本土企业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