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刚刚开通不足一周的杭州地铁一号线出现了渗水现象。据了解,渗水现象出现在地铁一号线连通杭州火车站的重点站“城站站”,城站站,是1号线中的重点站,直接联通杭州火车站。为应对来杭的客流,这个站点共设有5个出口,漏水的地方在A2出入口附近。A2通道的一半用塑料布围着遮挡起来,另一半则铺上了防滑地毯,供乘客走动。
杭州地铁1号线试运营第五天,就发生此类事件,不得不分析其原因何在?从免费试乘到开通试运营这几天,城站站的人流量一直位于前三名。对于渗水原因,地铁集团方面回应称,渗水主因是附近有贴沙河及湮没的古河道,水位较高,此处又是在上世纪90年代建造城站铁道大厦时为未来地铁或人防需要预留的地下通道,位于城站和地铁站地下连接的最低处,没有考虑足够排水需求,没有专门预留管道,该处漏水系附近的地下水通过土层渗透所致,与下雨无关。
目前,工作人员正在用水泵将水排到下水管道中去,而且准备建一处集水坑用来解决排水的问题。大概还需要一周的时间完工。地铁1号线城站站A2通道也已预留一半宽度用于旅客通行,并铺设了防滑地垫,设置了施工围挡、铁马和提醒牌,对乘客正常通行无影响。
虽然是个案,但到底还是新建的地铁站,为何突然漏水了呢?其实出现漏水的部位是伸缩缝。通道的天花板已现霉变,几个大水桶里有不少积水。为什么排水管里都是积水?按理说,地铁站内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即使是天花板上方也是有钢筋混凝土层支撑的。土层的水渗漏下来也不会严重到有这么多积水啊。
其实最大原因是这里是城站火车站与地铁站接驳处,地势最低,所以水从四面八方汇集在此处,但这块地方没有集水坑,排水管内的水很难疏导出去,所以形成了积水。
在这里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小编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做集水坑?建筑工程在基坑开挖时,如果地下水位比较高,且基底标高在地下水位之下时需要设置排水方式。集水坑是比较简便的一种方式,适用于基底埋深<5M时。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在坑底设置集水坑,并沿坑底周围或中央开挖排水沟,使水流入集水坑,然后用排污泵(潜污泵)抽走。
因为有地方漏水,很多乘客都比较担心,地湿容易存在安全隐患,如果出入口的集水坑都来不及收集排出,水漫到了站厅或者说如果雨水倒灌到站台层和隧道,又该如何处理?乘客安全能否得到切实保证。
因此,一个堂堂的地铁站,怎么能缺少集水坑呢?可见在当初建立地铁站的时候,管理部门的疏忽,有人说,要想成大事,就必须抓细节,不但要抓,而且要倾注全力去抓。就像这次的漏水事件,要不是有关部门缺乏全局观,缺乏细节管理,何来短短五天就发生此次事件。
杭州地铁开通几天,就发现有地方漏水,有些人担心,还会不会有其他地方存在类似的问题。对此,相关人员曾表示:“发现一处,整治一处”。由此可见,管理部门都是在做“救火队员”的角色,“出了事再处理”这样的形式在企业中经常有之。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其角色应该是这个组织中的程序管理员,而不是一个亲自赤膊上阵的救火队长。所谓抓细节,并不是去亲自指挥下属去做一些细小的事情,而是通过观察细节去检验这个组织中程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就像这次的事件,管理者不应该是出了问题之后叫人去急着解决、疏导,因为即使解决也需要时间的耗费。管理者应该是要“防患于未然”,在事件实施之前就要考虑到会出现此类问题,老子说,道存于万物之中。这个思想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认清表象和本质,要善于通过表象去探究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表象的肤浅层面。而一个组织管理中的细节问题,是表象,决不是本质。真正决定成败的也就不是细节本身,而是藏在细节表象背后的管理机制问题。
有个著名的管理三段论法,即“管理就是把想到的事情记下来,把记下来的东西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做,然后把做过的事情再写下来”,这是管理的本质,如果抛弃了管理中的本质特征,管理也就成为了一种空话。只有将管理中的细节和执行力者运用、实施到实际管理当中去,管理才会具效果。也就不会出现这些类似的“危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