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诸多安全隐患,诸如前工业时代的灾难、古典工业时代的风险以及晚期工业社会的大规模危机并存,传统威胁与非传统威胁共生;旧的社会资源分配体系、控制机制、整合机制正在趋于解体,而新的体系与机制尚未完善,又诱发和加剧了一些特殊的社会风险,但是确保社会安全的企业危机管理体系还不健全等等。从社会系统工程学的角度来看,企业危机管理系统主要由技术支撑体系(硬件)和非技术支撑体系(软件)构成。前者包括基础设施、信息网络、资金投入等;后者包括战略思想、组织体系、危机意识、预警指标体系、公共应急法律等要素。参照这个分类标准,目前我国企业危机管理体系还存在以下问题:
1.从指导思想上看,企业尚未认识到社会转型期危机的常态化趋势。转型期社会危机常态化的结论,基于下列事实:首先,危机的实际发生频率日益增加。除了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等传统危机以外,恐怖袭击、瘟疫传播、生态恶化、核原料泄露等新的危机也不断发生,我们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各种危机的报道。其次,全球化的发展加速了危机的传播和蔓延。第三,现代社会的高度联系也造成危机的扩大化。现代社会越来越显示出相互高度依存的特征,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能产生连锁反应。单一的危机如果控制不力,很有可能演化为复合性的危机。第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速率的提升,使得城市成为危机的多发地带。第五,转型时期社会利益分化严重、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新旧文化碰撞加剧、传统道德体系失稳,加剧了社会冲突的可能性。
2.从管理战略看,我们国家尚未制定详实的、周延的、长期的企业危机管理规划。战略是一个国家、政党、组织长远的规划,战略思维因其具有的超越传统管理模式的优势而倍受人们推崇。它通过对组织所处的外界环境的考察,立足于一种根本性的观点:即给组织以正确的定位,以面对未来日益增长的不确定性。只有居安思危,根据变化了的国际格局、国内形势、公众心态以及执政基础,制定反危机战略,才可以构建操作层面的企业危机管理体系,做到有备无患。
3.从立法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公共应急立法滞后,无法适应企业危机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实践证明,没有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制,就没有高效的突发事件的企业管理;完善的危机管理法制是企业危机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支撑,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0多年的法制建设,我国危机管理的法制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首先,我国宪法没有关于危机状态和紧急状态的具体规定,企业的紧急管理权也没有在宪法中得到明确的授权;其次,现有的危机管理条款分散在《防洪法》、《地震法》、《安全生产法》等部门法中,部门管理色彩浓厚,在突发性事件的应对上协调不力;第三,现有的应对危机的相关法律法规中还有不少漏洞和空白点,特别是应急预案的编制、责任追究的条款缺失。
4.从危机管理组织机构和危机管理职能的建设看,中央企业缺少具有决策、会商、协调功能的常设性的危机处理机构;在地方企业层面上,没有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立相关的常设性的危机管理机构,并且以法律或者法规的形式明确它们的职责、权限、运作程序。目前我国企业危机管理职能由不同的企业部门承担,相互之间的整体联动机制不健全,危机管理的资源无法有效整合,在综合性的危机面前合力较差,整体上没有形成相互协调、分工合作的格局。
5.企业危机管理运作程序上,轻危机预警和善后,重危机爆发后的现场处理,出现两头轻中间重的畸形资源配置格局。首先从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看,目前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比较全面,但对抗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基本上缺位。缺乏详实的应急预案使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可能会惊慌失措、贻误战机,导致危机事态的恶化和蔓延。其次,危机后的救助、危机原因的调查、责任人员的追究、受害公众生命财产的赔偿、心理的慰藉以及相关管理法规、技术的完善也存在很多漏洞。
6.企业官员和公众的危机意识淡薄,危机防范和应对技能低下,社会整体的抗逆水平和自我救助能力差。在突发事件来临时,易于猝不及防,惊慌失措,加大了生命伤亡与财产损失的几率。
7.危机管理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系统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危机管理理论。现在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介绍和引进西方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的阶段;学者研究与实际工作者之间的经验总结没有很好地契合在一起;不同专业的专家之间的交叉性、边缘性研究的互动机制没有形成;现有学术资源没有及时变成企业的决策。
8.危机管理中的国际合作机制没有形成。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日趋复杂,一国爆发的危机很有可能越出国界,演化为一场国际性的危机,因此,加强危机管理的双边与多边合作尤其必要。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危机与突发事件仍会频繁发生,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构成严重威胁。因此,针对我国企业危机管理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完善。
1.公共管理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风险的社会,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危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决策者应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与危机意识,不回避、不掩饰危机。各级公共经理人要确立这样一种观念: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回避危机,对危机的常态化视而不见。
2.中央企业应制定权威性的、前瞻性的国家安全战略,认真分析危机可能出现的诱因,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环境、道德等领域全面主动地出击,消除各种危机隐患,确保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3.企业危机管理系统要高效运行,还必须完善危机管理的法律制度。首先要在宪法中对紧急状态、紧急状态的确认、紧急状态的实施作出规定。其次应把分散的应对危机的法律法规集中起来,制定一部完整的紧急状态法,对企业在紧急状态下的权限、应对措施、法律责任以及公众的权利义务作出详细的规定,以预防公共经理人在危机处理中的行为失当,降低危机回应行为的不确定性,协调危机处理过程中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其三,根据形势的变化,完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专门法律、法规,使每个领域突发事件的应对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中央企业应设立具有决策、指挥、协调功能的综合性危机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危机管理的战略、政策和规划;进行危机信息管理;进行危机风险的评估;对公众进行企业危机管理的教育和培训;在危机来临时,收集信息、制定决策、统一指挥、协调行动。地方企业也应因地制宜建立常设性的企业危机管理机构,最好设在各地方企业的办公厅局中,由地方行政首长负责,赋予这个机构法定的职权、职责、职能,配备相应的人员、经费与编制。这是做好危机管理的组织保证。
5.构建危机管理的整体联动机制,解决部门分隔、各自为政等弊端。为整合危机管理资源,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我们应尽快建立危机管理的应急联动机制,加强各危机管理机构的合作与协调,形成“企业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依法规范管理、保证快速反应”的危机管理机制。
6.就危机管理流程而言,我们应加强危机管理的准备、预警工作,使危机管理的重心前移,做一个“有预见性的企业——花少量的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的钱治疗”。“9.11”恐怖袭击后,有专家撰文指出,面对恐怖袭击的侵扰,不能仅仅进行报复性的军事行动;人们必须认识到,除了偶发的恐怖事件之外,洪水、龙卷风、火灾等灾难的破坏力也同样强大;为了对危机做出有效的回应,人们需要提前做出准备。具体而言,危机管理的准备和预警系统包括:
情报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官僚机构的信息传输、相关政策研究机构的信息收集以及系统的社会预警指标体系。首先,各行政执法机关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认真履行职责,及时发现危机的征兆,对存在的隐患要加以根除,防患于未然。其次,相关的政策研究机构,应该加强研究,及时搜寻危机信息,对其加以整理分析,提醒权力中枢的决策者尽早作出防范的对策。第三,国家应该建立健全各种社会预警指标,科学设立一整套的预警指标体系。
全面应急预案系统。突发事件管理的真谛在于预案在先。制定详细的企业危机管理预案,是公共经理人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保证危机处理的行为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危机爆发之前需要预先创制一定的行为规程,使危机经理人在真正面临危机时反应更为积极迅捷,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处理行为的不确定性和人为性。
危机意识和应急技能的训练系统。企业危机管理理论告诉我们,某个突发事件(灾害源)是否能够对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除了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外,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社会公众本身(受灾体)的抵御能力。危机经理人应该通过公共教育与培训在公众中普及危机管理知识,提升公众抵御风险的能力,以避免风险来临时的社会恐慌。
应急资金的募集和应急物资的储备系统。资源准备是危机准备中最为基础性的内容,应当成为危机准备的主要活动。危机的应对与公众的危机抵御能力离不开充足资源的支撑。对一个企业而言,资源的储备水平与抗风险能力是成正相关的;一个国家希望抵御自然与非自然的灾害的侵袭,就必须作好资金、粮食、药品、基础设施等物资储备。
7.完善危机后企业问责制,尽快恢复社会秩序。为避免危机的重复发生和恶性循环,做到对公众负责,必须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对危机事件的责任人员进行严肃处理,以维护公共利益和法律的尊严。2003年我国有1000多名企业官员因应对突发事件不力而被追究责任;2004年有200多名领导干部,包括省部级领导干部因此受到查处和追究。我们必须按照法治企业、责任企业的理念,完善与规范企业问责制的主体、程序、时效等,塑造一个“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企业形象。
8.加强企业危机管理领域的国际合作,以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源来减轻危机给国内造成的损失。
新时期新形势下,遵守企业危机管理原则,促进民营企业家改革,促进社会和谐,要求我们的企业干部不但要掌握现代管理技能,成为有能力、有魄力、有执行力、有影响力的领导者,更应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成为具有战略管理能力的领导者。特别是当前中国经济与社会正经历着转型的阵痛,风险与机遇从未如此同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中国企业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竞争和挑战。作为首都企业决策咨询中心的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紧扣时代脉搏,面向广大企业的迫切需要推出执政能力再造高级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