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遭遇“旱涝急转”。据国家防总统计显示,入汛以来,全国累计有13个省份发生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465千公顷,受灾人口84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74.45亿元。面对旱涝交替灾情大考,水旱灾害应急管理表现得并不尽如人意。
近日,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了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的目标。作为防洪抗旱减灾五大体系之一,灾害应急管理怎样才能更加有效是我国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旱涝灾害应急管理不能顾此失彼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今年长江流域的洪涝损失有些”顾此失彼”的味道。自4月以来,长江流域降雨偏少,人们期盼着丰沛的雨水缓解旱情,但对降雨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考虑得不够。由于缺乏准备,突然而至的强降雨让很多地区措手不及。这暴露出我国在应对水旱灾害时的风险意识不够。
旱涝的风险往往是并存的。我国南方水多不等于没有干旱,只是几率较小一些;同样的道理,北方水少,也不等于没有洪涝。1963年海河流域大水,就是在召开抗旱工作会的时候突降暴雨,参会干部紧急到一线组织抗洪救灾。
“我国是典型的东亚季风气候,从每年5月开始,我国降雨带自南向北推进都存在阶段性停留。”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郑景云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降雨带到来的早晚,停留时间的长短都会影响某一区域降雨量是正常还是异常,是旱还是涝。”
从近期到远期(从2020年到本世纪末),长江流域是水旱灾害都属于高风险等级的区域,并呈现出随时间逐步加大的趋势。对此,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候变得更加不稳定,降雨量偏多偏少的极端值加大,从而呈现出水旱灾害频发并重的趋势。长江流域位于我国从南向北过渡的地带,更容易出现旱涝并重的局面。
水旱灾害是否急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掌握区域的人财物、孕灾环境等具体情况,无论是旱还是涝,都要做好应对措施。要做到这一点,灾害应急管理必须具备风险意识,要对灾害做出预先判断,”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针对灾害风险特性制定应急预案
记者查阅了一些县市的水旱灾害应急管理预案,发现预案中对组织机构和职责,应急联动,预测、预警和御灾机制,应急响应,应急保障等进行了规范,但是内容并没有涉及当区域遭受灾害时,应当采取的合理避险途径和救灾措施。
我国灾害应急管理从无到有,建立4个等级的响应体系,这是很大的进步。在中央层面,需要全局掌控灾害情况和应对措施,灾害级别越高,需要协调联动部门的数量越多,力度越大,对相关机构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组织运行非常必要,没有错。问题在于,从上到下,不同层面都套用中央的模式,而在针对区域情况将方案细化,以增强其可操作性方面作的不够。
他说,同样的水灾在不同地方或同一地方的不同年份,形成的规模和量级是不同的。识别灾害风险不仅要以历史资料为依据,而且要认识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特性的变化,还要预见可能产生的后果。因此,在不同管理层次,在不同区域,所需启动的灾害应急管理模式应当是不一样的。根据风险分析制定出合理的应急预案,恰恰是我们的薄弱环节。“与1954年长江大水相比,1998年长江全流域涨水洪峰流量略小,但水位却相对较高,它的风险特性就有所不同。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当时专家都没有预见到随之而来的电力中断、交通瘫痪等严重后果。这些灾害事件说明,从巨大灾难中学会应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的自然灾害,基于风险分析与评估制定出符合区情的灾害应急管理预案,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不是领导说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
建立良性的互动机制
近几年,我国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原各省花大力气招商引资,但他们引进的有些是高耗水、重污染的企业,由此加剧了城镇与农村争水、工矿企业与农业争水的矛盾。
旱时抢水,涝时排水。当面对水旱灾害时,区域间、部门间的矛盾凸显出来。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关键是要在政策设计中形成良性互动的机制。
我国中小河流欠账太多,农田水利是最大短板。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过去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建设、维护农田水利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国家出资整治中小河流,地方企业将很大精力放在争取项目上,立不上项的先不动,立上项的也只是在点上和段上动。即便是项目完成,也很难再投入资金年年维修。在工程建设中,地方企业更愿意高标准整治中小河流,但从全局来看,防洪工程建设若不能做到标准适度、布局合理,就意味着灾害风险将向下游转移。
建立中国防洪基金,引入保险机制,多交多得。可以从目前地方企业交给国家的税收中,划出一部分作为防洪基金的基数。设立风险评估体系,风险增高,今后上交费用将增加,反之可减少。受大灾时,可获取救灾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变难以承受的不稳定支出为可承受的稳定支出。是在重灾时一次性多获得防洪基金的支持,还是建设好基础设施降低风险等级,减少每年上交的防洪基金,地方企业要做出选择,以此促使防洪减灾走上良性互动的道路。
新时期新形势下,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民营企业家改革,促进社会和谐,要求我们的企业干部不但要掌握现代管理技能,成为有能力、有魄力、有执行力、有影响力的领导者,更应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成为具有战略管理能力的领导者。特别是当前中国经济与社会正经历着转型的阵痛,风险与机遇从未如此同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中国企业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竞争和挑战。作为首都企业决策咨询中心的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紧扣时代脉搏,面向广大企业的迫切需要推出执政能力再造高级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