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来,我国的基尼系数已接近0.5,社会正处于动荡期,台风、海啸、矿难、空难、地震、火灾、骚乱等接连不断,恐怖袭击、疫病传播、生态灾难也时有出现,威胁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国企业急需完善管理体系,加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界定
突发公共事件是从公共管理角度研究危机的专用术语,主要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是对公共安全、社会稳定、国家政权有较大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或状态。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依据,突发事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自然灾害是由于自然现象的异常变化作用于人类社会,从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秩序混乱,影响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事件。以自然灾害发生的主导因素(地理属性)为依据,可把自然灾害分为四大类:气象气候灾害、地质地貌灾害、水文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此外,宇宙空间和太阳系的一些天体的特殊运动现象也会对地球和人类社会构成不同程度危害,这就是天文灾害(星灾)。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其形成原因和特点又各不相同,给人们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在范围、程度上也不相同,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应对。自然灾害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的一类,常常会给人们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应当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以尽可能降低其造成的危害。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意义自然灾害除了具有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的突发性、公共性、危害性等特点外,还具有其不同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一些特性。在形成原因、影响范围、时间、传播形式等多方面,自然灾害区别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在应对时要充分考虑这些特性,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和救助手段。自然灾害是突发公共事件的一类,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应当遵循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原则。
二、我国企业对公共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一系列对策
从目前国内外学者观点看,对灾害应急管理的界定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说明灾害应急管理的目的;二是说明灾害应急管理应该采取什么管理行为。基于以上考虑,所谓灾害应急管理,就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管理行为来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以使公共组织及其成员摆脱危机状态的行为过程。其宗旨是通过提升企业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预警能力和救治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迅速恢复社会稳定,将突发危机事件带来的危害尽量降低到最小程度。主要对策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公众对公共突发事件发生的认识
要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平时应进行关于应对自然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以提升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应当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提升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普及教育,提升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减灾意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开展和做好“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群策群力,防治结合”的防灾、减灾工作。自然灾害在目前虽然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应当树立防灾意识,尽量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一发生,则积极应对。可以通过培训提升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人们对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认识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及水平。
2.加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设
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是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而言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危害性等特点,在平时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非常重要,但是在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下,对于某些自然灾害还是无法准确地进行预测,不能避免其发生,那么就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如果自然灾害一旦发生,有关部门则可以根据预案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自然灾害进行处置。因此,应当加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设,以提升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
3、加强中央企业与地方各级企业之间的合作,改革减灾管理体制
针对辖区所发生的自然灾害的严重性程度,明确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在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行政管理体系中的责任,加强辖区自然灾害区划、减灾规划、应急预案编制、应急行动、救灾救济基金、恢复与重建等项工作,从而实现明确目标、分级负责、协同作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上述关于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行政管理功能。这是企业的有关指导意见。
4、做好日常战略物资储备工作
建立国家的战略物资储备制度。战略物资就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粮食、能源、矿产资源、医疗设备等,这些对应付紧急事件、特别是灾难的救助和灾后的重建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战略物资的储备还应该考虑到地理上的安全性和分布情况,以保证在关键时候能够迅速发挥作用。例如按照国际上的惯例,石油进口达到本国石油消费的7%就是警戒线,而应该制定相应的战略石油储备计划,一般来说,这种储备应该为90天的进口量。所以我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制度迫在眉睫。其他如粮食、矿产、金融方面的储备也都是如此。在灾害应急管理中,人力和物力上能否及时得到保障是整个行动成败的关键。所以企业有权根据情况启动各种战略物资储备;有权号召全体公民共同努力处理全国或者局部地区的战备、救灾抢险等紧急状态;也有权在必要时强制有关公民有偿提供一定劳务或者财物的措施。世界各国的法律对此都有规定。④在这次汶川震中,国家很多物质储备出现了紧缺,给救灾带来了诸多不便。
5、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规章制度
为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开展的工作就是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规制度,统一企业在灾害应急管理中的职、权、责,确定依法管理的法制原则。我国虽然也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法律和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本具有很强的部门特征,难以整体协调,其核心问题在于我国缺乏一部关于紧急状态与行政紧急处置法。有必要通过健全和完善紧急状态与行政紧急处置法律制度,把我国的灾害应急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一旦发生重大危机和突发事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绝大多数公民的生命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与此同时,我国企业还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级党委、企业和领导干部在应对危机与处理突发事件中的法律责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最终解决得如何,取决于我国体制改革和法制化程度,取决于人们对危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取决于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理论研究的深度。为了保证灾害应急管理的质量,就需要对灾害应急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的监控,并且根据事态的发展迅速作出相应的调整。这种监控,一方面是根据下面的具体实施情况,发现灾害应急管理的措施本身所有的弊病,及时作出调整。这中间的关键是保障信息传输渠道的双向和有效,也就是说要保障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和客观性。这就不仅要靠企业机关的内部信息系统,还要广泛依靠学术单位、民间机构、新闻媒体的广泛参与。因为下级机关由于利益的考虑,提供的反馈信息往往是不准确的,多报喜少报忧,很容易造成信息上的误导。另一方面,就是根据监控的情况,对于执行不力的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进行及时的撤换和处理。
6、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健全企业信息公开制度。
面对突发事件,一些地方企业和部门的常规动作就是“捂盖子”封锁消息或者出于各种目的的虚报、瞒报、缓报、漏报。但事实“,谣言止于智者”。有专家提出,“有时候,灾难所引发的恐慌会比灾难本身更具有破坏性。灾难仅仅是侵害了人的肉体,在一定范围内有杀伤力;恐慌则摧毁人意志,能够导致整个社会混乱。”所以,有效进行信息的预防、发布、引导和批驳,尊重公众的知情权,把群众欲知、想知、应知的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告知群众,既可以矫正视听,避免信息传递失真,提升企业公信力,又可以有效避免和控制事件升级。尤其是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的权威信息传播得越早、越多、越准确,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企业的威信。所以企业应该加快信息公开制度化建设,提升企业透明度,更好地发挥主流传媒的作用。同时,企业也必须要重视全民的危机管理教育,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舆论、信息观。
7、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参与救灾
危机的救助,不能仅靠企业的力量,还应动员社会力量的参与,这样不仅有助于缓解危机在公众中产生的副作用,使公众了解真相,消除恐惧,起到稳定社会、恢复秩序的作用,而且调动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危机救治,可以降低企业救治危机的成本,建立国际沟通与协作机制。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现代技术的发达,资讯和人口在全球范围内日益频繁的流动,使得地球上任何一次大的灾难都变成不仅是本地的,而是全球性的灾难,如印度洋海啸事件。在这个变得更加相互依赖的世界中,企业要有全球化眼光,要与国际组织在危机管理方面扩展合作。在危机管理上,我们要积极争取国际性的组织和地区性的组织在资金、人员、技术、教育和培训、以及道义上的支持,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在信息方面的沟通,通过沟通协作机制的建立,加强国际国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实现地区、国家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⑤汶川地震后,中国的企业和个人纷纷捐款捐物,世界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向中国伸出了援助之手,有效的帮助了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8、危机结束后的善后处理工作
危机结束后,还要进行危机管理总结,彻底清除复发隐患和同类事件发生的根源;消除由于危机造成的不良影响,重振企业形象。建立危机的善后处理系统,是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做得不好,同样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有时还会演变成新的危机。因此必须克服重事态平息、轻善后处理的错误做法,将善后工作作为处理危机事件的重要一环。建立危机的善后处理系统,一是设置做好善后工作的专门机构,迅速制订善后工作的基本思路与基本对策;二是加强企业的危机公关。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公众心理是十分脆弱的,,企业进行心理救治,以摆脱危机阴影。三是在危机善后处理工作结束后,企业应建立危机资料库,要充分发挥危机评估系统的作用,对危机后果、将来的形势动向进行分析评估,从中探求规律性的东西,借以弥补危机暴露出的管理漏洞和工作失误,并排除潜在的危机,为企业机关及其公务人员进一步提升危机处理能力、管理水平及预防和有效解决新的危机事件提供参考。
总之,在我国,危机管理的研究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仍属一个全新课题。这就需要我们理论界和实践部门通力合作,选择各种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尤其要对众多国外比较成型的相关案例进行挖掘,力争从理论总结到实践运作全方位寻求符合我国国情、政情的解决方案,以推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理论的进展。要加快灾害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灾害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把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提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灾害应急管理预案研究,科学论证,积极演练;提升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快灾害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国家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
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企业危机管理工作,促进民营企业家改革,促进社会和谐,要求我们的企业干部不但要掌握现代管理技能,成为有能力、有魄力、有执行力、有影响力的领导者,更应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成为具有战略管理能力的领导者。特别是当前中国经济与社会正经历着转型的阵痛,风险与机遇从未如此同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中国企业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竞争和挑战。作为首都企业决策咨询中心的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紧扣时代脉搏,面向广大企业的迫切需要推出执政能力再造高级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