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投资自由化的趋势,金融市场的波动性日趋加剧,金融利率风险管理已成为金融机构的核心内容。在固定利率时代,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对利率风险的关注度较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批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对传统的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提出了挑战。西方金融监管当局重新修订政策,于20世纪80年代初逐渐放宽了利率上限,并最终取消了利率管制,商业银行也直接暴露于频繁的利率波动中,使利率风险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之一。
我国从1996年正式开始利率市场化的进程,1996—2002年7年间利率调整了8次,2004—2006年调整了3次,2007—2008年调整了11次。我国金融市场是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市场,随着金融开放力度的逐步加大,其利率市场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利率的波动变得更加频繁,波动幅度也不断加大,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将进一步面临利率风险的挑战。本文采用的VaR方法在金融利率风险管理中被广泛应用,研究VaR的具体操作方法可以使我国商业银行防范于未然,更重要的是,VaR方法提供了一种利率风险管理的思路。
一、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
1、各国的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控基准利率来间接影响市场利率,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具有自主定价权,不过其外在表现形式或其结果是利率水平波动幅度和频率增大。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三十多年来,发达国家经济基础较好,宏观调控能力较强,而且往往采取渐进模式,所以自由化的过程比较平稳。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则在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仓促改革,短时间内就放开所有利率,造成了利率水平过高、国内金融动荡、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严重后果。另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推动也是利率市场化兴起的原因之一。
纵观世界各国利率化改革的成果,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先后解除了利率管制制度,亚洲国家在80年代开始掀起利率市场化的浪潮,非洲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先后完成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已经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
2、利率风险的含义和分类
对于利率风险的定义,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巴塞尔委员会(BIS)在1997年9月公布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中指出,利率风险是银行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对利率的逆向(负面)波动所形成的暴露。
根据风险成因不同,利率风险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重新定价风险(RepricingRisk)、收益曲线风险(YieldCurveRisk)、基差风险(BasicRisk)、隐含期权风险(EmbeddedOptionRisk)。
(1)重新定价风险。又称为期限错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日或重新定价时间差异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是由于银行的负债和表外头寸的到期日在时间上的不同和重新定价所引起的。由于这些重新定价不相配性,当利率发生变化时,它们可以使银行的收益和主要经济价值暴露于不可预测的变动中。
(2)收益率曲线风险。即期限结构风险,有的银行以国债收益率曲线为基础绘制内部收益率曲线,收益风险是在收益曲线发生了对银行收益或内在价值不利的变化时产生的。收益曲线的变动包括平行移动和斜率变化两种主要形式,银行通过关注内部收益曲线的斜率与形态发生的变化,指导资金短期拆借及中长期债券投资等业务,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降低业务风险。
(3)基差风险。在期限一致的情况下,计算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时采用不同的基准利率,而当基准利率发生不同幅度的变化时就产生了基差风险。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基差风险大多是由人民银行公布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不同步变化所导致的。
(4)隐含期权风险。由于利率变化,商业银行客户凭借所持金融工具中的内含期权提前偿还贷款或提前提取存款而使银行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来自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所包含的具有隐含期权的金融工具,这些具有隐含期权的金融工具的未来现金流都随利率波动而发生变化。
二、VaR模型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计量中的应用
1、VaR的基本原理和分析
在险价值(valueaurisk,VaR)是一个以美元标识的对于不利情形下风险的概括性度量,它是对市场利率风险管理的一种测度,目标是试图将由于市场因素的改变而带来的投资组合价值变化的敏感度同市场因素变化概率结合起来。对VaR一个较为普遍的定义是,VaR代表一定时期内的最大的损失,它使得实际损失超过这个值的概率小于一个我们预先设定的值。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Prob{△Vt>VaR}=1-a
其中,△V为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在持有期内的损失,VaR为置信水平下处于利率风险管理中的价值。从定义可以看出,VaR有两个重要参数,资产组合的置信水平和持有期。置信水平是指根据某种概率测算结果的可信程度。置信水平的选择反映投资者对风险的规避程度,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会选择较高的置信水平,而风险偏好型的投资者一般会选择较低的置信水平。持有期越长,资产组合价值的波动性就越大。根据巴塞尔委员会1995年的建议,金融机构可采用99%的置信水平,分析的持有期为10个交易日。
2、VaR模型的三种计算方法及其比较
综上所述,计算VaR最关键的步骤是确定未来资产组合价格的分布特征,根据各方法对未来资产组合价格分布特征的估算方法不同,可将目前常用的VaR模型大体分为三类:德尔塔—正态法、历史模拟法、蒙特卡洛模拟法。
(1)德尔塔—正态法。该法的核心是基于资产收益的方差——协方差矩阵进行估计。该方法的重要假设是单个市场因子的变动服从正态分布,同时还假设投资组合的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这极大地简化了VaR的计算,它首先根据历史数据求出资产组合收益的均值和方差以及各相关市场因子的相关系数,然后利用资产收益正态分布的统计性质求出在一定置信水平下反映分布偏离均值程度的临界值,进而得到VaR值。
该法的优点在于运算较为方便,免去了大量繁琐的计算。一旦确定了资产组合收益的标准差,VaR的计算仅是基于投资组合理论的简单代数运算,容易理解。然而,VaR结果的准确性严重依赖假设的成立与否。当市场因子的未来变动不符合正态分布时,计算出的结果会产生较大误差。实践证明,大多金融序列不是正态分布的,因此正态分布的假设会对极端事件的VaR低估,也就是说不能反映收益率分布的“厚尾”现象。此外,该法也不能很好地处理资产组合中期权及隐含期权的金融工具,即不能解决收益率的非线性和非正态分布资产的VaR计算问题。
(2)历史模拟法。该方法是运用市场因子的历史变动数据推测其未来可能的变动情况,并由此构建资产组合价值变化的概率分布。这种方法对市场因子未来的变动情况并没有做任何特定的假设,而是假定数据的历史变化直接对未来变化构成影响,用市场因子历史的改变量来预测组合未来的盈亏,计算其VaR值。
历史模拟法的优点在于其计算简单易行、容易理解,而且不需要对市场因子未来变化的概率分布做特定假设,完全体现了市场因素的实际分布,因此更加符合现实情况和实际运作。然而其缺陷在于,一方面,VaR值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完全取决于历史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所选取历史区间的长短。为了得到较为精确的结果,一般要求选取较长的测量区间和更多的历史数据,然而所选取区间越长,历史数据对当前VaR值的借鉴意义就越小;另一方面,如果所选取的历史期间内发生了重大的经济变革和金融事件,导致市场因子的未来分布情况和历史分布情况差别过大时,历史模拟法下测算出的VaR值会与实际情况发生较大偏差。
(3)蒙特卡洛模拟法。蒙特卡洛模拟法与历史模拟法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根据市场因子历史变化的数据或既定分布假设下的参数特征,借助于随机方法模拟出市场组合的各种可能变化并由此构造出大量假定资产组合的变化值,最后确定VaR值。
蒙特卡洛模拟法的优势表现在,第一,该法没有对市场因子的变动作出特定的假设条件,使得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第二,它能有效解决期权和隐含期权的金融工具的VaR计算难题,并能处理极端事件及资产收益非正态分布下的VaR测量问题。然而,它的计算成本较高,对金融机构或投资者采用此方法时的计算能力要求也较高。
三、VaR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适用性分析
VaR是一种带有一些明显局限性的方法。比如,这种方法需要持续性的压力测试和情景测试作为支持。但从整体上说,VaR方法是最适用的独立风险度量技术之一。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VaR方法才得到了巴塞尔委员会的认可,用于确定旨在防范市场风险所需的最低资本标准。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更多地暴露在日益增加的利率风险之中。将风险定量分析方法应用于日常的利率风险管理中,从而降低风险获取最大收益,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总结起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VaR模型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完美结合。
首先,建立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VaR模型,我国商业银行若要运用VaR方法进行利率风险管理,首要问题是建立高效完备的信息数据系统。其次,利用VaR模型建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特点,设置总分行分层次的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最后,利用VaR模型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信息披露管理。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风险信息的披露上存在明显缺口,因而不能有效配置资金;同时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银行面临的实际风险状况,也难以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更不利于有效的金融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