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型的建立步骤

企业培训师观点: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型的建立步骤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1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供应链物流管理已经从企业的内部延伸到企业的外部,覆盖面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最终客户,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如今,社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交易及其管理方式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革。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目标是在总成本最小化、客户服务最优化、总库存最少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以及物流质量最优化等目标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以实现供应链绩效的最大化。

  一、设计单位开展物流管理的必要性

  (一)争议

  作为典型的知识服务型企业,设计单位等服务型企业存在物流活动吗?即设计单位等服务型企业有必要开展物流设计,从事供应链物流管理(Supplychainlogisticsmanage-ment)吗?对此,人们颇多疑虑。根据我国国家标准(GB2001/8/1),物流(logistics)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效结合。”美国物流协会认为,“物流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顾客需要的过程。该过程包括进向、去向、内部和外部的移动以及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物料回收。”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种定义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首先,在物流对象的界定上,美国定义比中国定义更为广泛。后者认为物流对象包括实体、服务及有关信息,而不仅仅是实体。其次,美国定义认为物流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包括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流动及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物料回收;而中国定义只强调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即单向流动。最后,美国定义强调顾客导向,符合当今社会的经营服务理念。我们认为,设计单位等服务型企业同样存在物流行动,因而同样需要物流管理。

  (二)设计单位物流现状及开展物流管理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因为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加之物流在我国正蹒跚起步,设计单位等服务型企业的物流活动一向为人们所忽视。根据笔者在设计单位多年的工作经验,在设计单位内部,普遍缺乏物流观念。上自领导,下至一般技术人员,头脑里毫无“物流”概念,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开展“物流管理”了。物流观念的缺乏与陈旧,直接导致设计单位等服务型企业由于由于内部物流不畅而影响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和持续发展。在设计单位的采购、生产及销售活动中,从原始资料的收集(供应物流)、设计(生产物流)直至交付报告(销售物流)、报告修改(回收、废弃物流)的整个过程中,企业物流对象,即原始资料、中间成果、设计报告的运输、保管、搬运、传送、递送等过程显得极为紊乱,极大地妨碍了企业及时、高质量地完成设计任务,增大了工作成本,损害了企业信誉和自身的发展,也给业主造成极大的困扰与不满。既然设计单位等服务型企业存在物流活动,且由于这种无组织的物流活动所造成的低效率已经阻碍了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和自身的发展,因此,设计单位等服务型企业开展物流管理就有其必然性,也是非常必要的。1.改善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提升效率及客户服务质量的需要。2.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3.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适应企业改制的需要。4.减少企业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的需要。5.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开展物流管理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型的建立

  (一)设计单位工作流程分析

  由于设计单位等服务型企业在性质、作用、生产流程等方面与传统的生产企业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其物流活动也就有其自身的物点。设计单位物流活动过程是典型的需求拉动,其物流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上游供应商(资料提供部门)到生产企业(设计单位)、生产企业到下游顾客(业主),以及生产企业内部各专业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任何一个环节脱节,都会导致供应链延迟甚至中断,整个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也会延迟甚至中断。设计单位过去的物流活动紊乱、无序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各环节各自为政,互不协调,彼此脱节,形成单一的孤岛,导致低效率甚至无效率。因此,设计单位等服务型企业在开展物流管理时,应将企业物流活动看作一个有机的系统,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来看待企业的物流管理。

  (二)基本思路

  有鉴于此,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型应是设计单位等服务型企业开展企业物流管理的最佳解决方案。供应链(Supplychain)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及资金流的控制,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成中间产品和成品,再将产品销售到用户,并将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连成一体的功能网络。它涉及生产与支付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一切环节,而有仅仅局限于生产企业的内部过程。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的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对采购、生产、库存、向顾客输送产品与服务等的协调、计划及其控制过程。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其对客户需求的即时响应,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随时调整产品,满足客户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以适应市场需要。设计单位建立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型的基本思路正是以设计单位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通过将生产企业(设计单位)与上游供应商(资料提供部门)、下游顾客(业主)整合在一条供应链上,对供应链实行整体协调、计划和控制,实现供应链各部门、各环节的JIT采购、生产、销售与无缝对接(No-slotjoint),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满足顾客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三)模型的建立

  基于对设计单位生产流程和物流活动的动态、系统的分析,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以上述基本思路为指导,可建立设计单位的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型。模型的整个流程如下:首先,业主向设计单位下达订单(合同),驱动整个供应链物流活动正式开始。设计单位作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根据合同要求,向相关资料提供机构发出采购要求,并进行采购管理———供应物流。同时,设计单位内部的生产设计活动也正式展开———生产物流。生产活动的产品(设计报告)完成后,交付业主,业主将报告送上级主管部门及咨询机构审查。若审查合格,即上报———销售物流。若审查不合格,则业主将报告送回设计部门,并提出补充修改意见———废弃、回收物流。设计单位将报告修改完成后再送业主、上级,直至最后合格。至此,整个供应链物流过程结束。同时,在设计单位的生产活动过程中,还存在一个范围更小的供应链物流过程,即资料、图纸,中间成果在水文地质、水利、水工、施工、概算、经济分析、总工、报告编制等各专业间的供应、生产、销售、回收及废弃物流。这个小范围的供应链物流过程,本身是一个更大范围的供应链物流过程的生产物流。

  (四)建议

  在设计单位的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型中,应注意:

  1.供应物流中,为保证资料提供部门(上游供应商)及时提供满足质量要求的原始资料,设计单位(生产部门)应增强与供应商的信息联系和相互合作,彼此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或战略联盟,并适当地参与供应商的产品设计和产品质量控制过程,共同制定有关产品质量标准,通过资料预处理,使之提供标准化数据,实现生产部门与上游供应商的同步化运营,从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或称供应管理)转变。对设计单位而言,不仅保证了资料质量,还节约了成本;对上游供应商而言,则实现了产品的新的价值增值。

  2.由于设计单位内部生产流程各专业之间具有自上而下的流水线模式,因此,在生产物流中,可通过看板(Kanban)方式在上下游各专业间,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及时传递信息,加强沟通,以保证生产活动畅通无阻,实现生产物流活动中JIT生产和各环节的无缝对接,避免无效的重复劳动。

  3.由于设计工作自身的特殊性,设计任务随时可能因主客观原因发生变化。因此,设计单位在销售物流中,应以客户为导向,注意随时与下游客户(业主)保持沟通,以随时接收客户的反馈信息与个性化要求,及时调整生产物流活动,避免低效甚至无效劳动,尽量防止废弃物流出现。当然,这也要求设计单位等服务型企业具有柔性生产(Flexibleproduce)能力。

  4.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效利用企业资源,基于比较优势原则,企业应在权衡内部组织管理成本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的基础上,关注供应链中那些具有更高的价值增值能力的环节,而将一些相对例常性及附加值低或企业技术能力相对较弱的环节,如原始资料的处理、地质勘测、测量、某些水文前期工作,以及打字、校核、报告装订等环节外包(Outsourcing)。同时,为使外包工作不致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设计单位也需建立与外包企业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或战略联盟,必要时参与其产品设计与质量控制过程。

  5.供应链物流系统的高效、无摩擦的运行有赖于InternetIntranet及EDI等信息网络技术的有效利用。设计单位等服务型企业应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与上游供应商及下游客户,以及企业内部各专业之间信息流、物流及资金流的计划与控制,如网上订单管理、资源管理、电子看板传递,真正实现供应链一体化,满足客户需要,保证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平稳运行。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1.设计单位等服务型企业同样存在物流活动,且这种无组织、低效率的物流活动已经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升。2.设计单位等服务型企业不仅有必要,而且应尽快开展供应链物流管理,构造先行者优势(First-moveradvantage),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增强竞争力。3.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型是设计单位等服务型企业开展物流管理的最佳解决方案。4.企业开展供应链物流管理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具体的策略与方式。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