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行政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学校行政管理人员负责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实施,是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学校管理方式的科学化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提升学校管理工作效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所以,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学校行政管理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学校行政管理领导班子,提升管理意识
优化学校行政管理班子是为了不断完善管理机制,规范管理程序,加强学校宏观决策调控的职能,保证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充分发挥每个行政管理人员的作用,激发全校教师员工齐心协力重抓教育教学的激情和活力。
学校的行政管理必须建立层次清晰、科学规范、信息处理高效、沟通渠道畅通的内部管理体系。要进一步科学界定学校行政管理职能,简政放权,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发掘教育的未来发展、自我完善行政管理的潜力,要适当调整科研和管理组织结构与布局,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增强行政管理能力,构建科学行政管理平台与教学科研管理和谐发展的良好关系,要针对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研,完善学校行政管理体系,不断健全规章制度,严格办事程序,规范办学行为。
二、建立学校行政管理的制度机制,提升责任意识
建立学校行政工作全面、全员、全程管理制度机制,保证每项工作都建立管理流程,并说明管理的步骤和要求,管理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具体,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强。从校长直至每个行政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都建立了文件,使不同岗位员工都清楚有哪些职责和基本工作要求。在此基础上,细化了工作规范。规范对制度本身的管理。对各种文件的制定、审批、修改、印刷、发放、保管、回收、销毁等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保障制度本身的有效性、完整性、严肃性。
制度机制要求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能有半点闪失,从一点一滴做起,不差一分一厘,从平时工作的点滴中渗透一种敬业爱岗的精神,对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要勇于承担责任,并做及时的补救工作。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教训,经常做认真反思和反省,力求把工作做的更好,为学校的发展多做贡献,保证全方位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组织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文化学习,提升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创新精神
学校行政管理的文化学习,首先要求行政管理层具有与时俱进精神。表面上看,学校的行政管理具有保守的一面,但保守只是获得发展的手段。稳定是管理过程的一种特殊状态,变革才是管理的本质要求。如果管理层只将传统的管理模式套之于教育教学,必定束缚现代素质教育,导致教育与位会脱节的畸型地发展。为了培养行政管理层的先进性精神,学校必须在行政管理培训模式上下功夫,加大创新管理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提升管理层的理论水平,管理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中,培育创新精神。
其次要求行政管理层具有创新管理机制。对教师要完善竞争机制和差异管理机制,在竞争机制上,在原有基础上引入“末层淘汰制”、“走岗定编定职”和“差额竞选制”。在差异管理机制上按班级、科目、教师级别、学生层次确定管理目标,制定不同的终端评价制度,将学生的起始点和终结点相结合,再参考过程点的变异,达到比较科学的考评目的。使学校教师队伍不断优化,使人事管理机制更趋民主化、规范化,从而形成教育资源的合力。对学生要建立以创造思维训练为载体的全方位、主体化的创新教育新模式,树立创新教育价值观和创新教育多元观,从而真正推进和贯彻素质教育。
四、紧抓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建设,提升教育的服务意识
建立起“教育是服务”的管理机制。教育被视为一种服务,传统的受教育者学生及其家长、社会成为“消费者”,学校的教职工成为内部“消费者”。学校对内部消费者需求的关注及其和谐成为满足外部消费者需求的保证。在这样的视点下,学校关注满足消费者的利益与需求成为必须,学校对消费者是一种服务关系成为必然。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服务成为学校的核心功能得到了确立。学生是学校的第一类消费者。学校教育的“产品”,是学校生存、信誉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提升的多元需求成为学校工作的聚焦点,受到了全面的关注。这一管理体制的确立规范了学校、教师的教育服务行为。在教育教学、后勤等各项管理中,对如何确保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了基本要求,建立了学生家长满意度测评机制,把学生、家长满意度作为衡量学校管理业绩和各级各类人员业绩的关键指标。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全面的强调。
一个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行政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并直接影响各方面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行政管理队伍,提升学校的办学和管理水平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