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处:《中国青年报》作者:李柯勇
四川省原副省长李达昌的被捕,使中国四川国际合作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川国际”)8年前在乌干达欧文电站项目上的惨败重新浮出水面。而“中航油事件”依然余波未平,其后续处置仍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走出去”是当下我国企业界一个热门词语。近年来,包括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在内的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增长迅猛。然而几次“折戟沉沙”的教训敲响了警钟:进军国际市场必须严防风险。
应对危机,怎能容忍“低级错误”?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加坡公司”)投机期货巨亏5.5亿美元一事曝光,海内外舆论哗然。当跨国经营风险凸现时,企业应以怎样的态度和措施积极应对?
世界著名风险评估机构标准普尔发表评论说:在危机显露之初,其实新加坡公司只需5000万美元即可解围。且不论这个判断是否准确,但是在一些细节上如果新加坡公司及其母公司换一种处理方式,也许会出现不同的局面。
事件的核心人物―――新加坡公司原董事长陈久霖在接受专访时透露了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详情,让人们了解到新加坡公司的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处理危机的几个细节:“中航油集团2004年10月3日就开始了解到事件的严重性。当时的账面亏损为8000万美元,如果那时集团决定斩仓,整个盘位的实际亏损可能不会超过1亿美元。然而,集团领导大部分在休假。9日,新加坡公司正式向集团提出书面紧急请示。如果当时斩仓,实际亏损应为1.8亿美元。然而直到16日,集团才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进行研究。”
陈还说,危机发生后,“英国石油公司(BP)提出了两个可以把风险控制在2亿美元内的方案,并对新加坡公司进行了长时间的清盘和谈判。11月,在谈判接近尾声时,BP召集全球董事在纽约开会,审批与中航油集团之间的合作协议,要求集团领导当晚值班,以便最终决策,中航油集团也同意了这一建议。”
“但是,当晚10点,就最后两个细节,我给在国内总部值班的一位集团领导打电话请示时,这位领导说应由集团总经理荚长斌决定。而荚总当时在党校学习,手机关机。集团危机处理小组成员也都不接电话。”陈久霖说,“结果,本来可以通过谈判争取到的利益和减少损失的机会就因此丧失。”
是人约束制度,还是制度约束人?
在2004年春天的一个关于企业“走出去”的国际论坛上,中航油集团总经理兼新加坡公司董事长荚长斌曾大谈新加坡公司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说本公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数月后,在新加坡公司投机期货巨亏的背景下,再来回顾这个演讲,令人颇感异样。
下面是这份题为《中国的智慧世界的经验》的讲稿摘要:
“宏观上,新加坡公司运用‘对冲’理念来减低、分散风险。”“微观上……成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使风险管理日常化、制度化;聘请了世界上最大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风险管理手册》及《财务管理手册》,明确规定了相应的审批程序和各级管理人员的权限,通过联签的方式降低资金使用的风险;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风险管理软件系统将现货、纸货和期货三者融在一起,全盘监控。另一方面建立三级风险防御机制,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把关的三个制衡措施来强化公司的风险管理。”
这套管理体系甚至获得过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为什么最终还是没有防住风险?
陈久霖在接受专访时承认:《风险管理手册》的内容让人引起歧义的地方很多,也没有体现中国关于限制期货操作的规定。尽管提出了最高风险的数额限制,却并没有制定超过限额和仓位的有效应急机制。
有制度,却没有执行。“是人约束制度,还是制度约束人?”商务部研究院跨国经营研究部主任邢厚媛说,“这个老问题还远没有得到解决。”
是输给人家,还是输给自己?
中川国际兵败乌干达,是一次海外风险毁了一个企业的典型案例。公司1996年度报告将项目失败原因简练地概括为:标价过低,合同本身存在严重缺陷,周转资金不足,加之业主代表及监工多次制造障碍,导致该公司被终止雇佣关系。对中川国际作过深入调研的邢厚媛认为,真正导致项目失败的是管理不善。她说,欧文电站项目启动后,国内去了5家工程公司,作为分包商。中川国际派去的项目经理和各分包商领队的关系一直没有理顺,在工程进度和质量上互相扯皮,不能统一协调。工期过了60%,他们却只干完30%,这是业主方最大的不满。
专家认为,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最大风险不在外部环境,而在自身管理。很多看似“天灾”,背后却总少不了“人祸”的影子。
2003年,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花2000万欧元收购德国支线飞机厂事曾喧嚣一时,却以梦碎告终。邢厚媛评论说,这是一个典型的缺乏成本概念的盲目行为。德隆只看到2000万欧元的收购价不高,却没有通盘考虑被收购方的研发成本、债务、现金流等其他因素,更致命的是对未来的市场销售没有实在的把握。
规避风险,我们还缺失什么?
企业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商务部研究院跨国经营研究部主任邢厚媛指出,很多企业对自己从事跨国经营的目的并不明确。她组织的一次专题调研显示,多数企业在回答“走出去的首选目的”时,填的是“开拓国际市场”。
她认为,“开拓市场是对的,但不能为开拓而开拓。”她说,“如果开拓了而没有效益,还不如老老实实呆在国内。首先要明确开拓什么和怎样开拓才能盈利,很多企业根本没有考虑清楚自己的跨国经营行为要付出多大成本,就贸然行事,面子上轰轰烈烈,骨子里却在吃亏。”
金融后盾还不够强。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经营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资金使用风险,资本实力是企业规避和防范风险的核心因素。相较西方大型跨国企业,中国企业的资本实力还很弱,支持其从事跨国经营的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而中国进出口银行是此类信贷融资的主要来源。有知情人士指出,这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能力仍存在着外部政策和机制方面的制约和隐忧。首先是资本金不足,这造成该行抗风险基础薄弱;其次是筹资机制不合理,缺乏稳定、低成本的外汇资金来源。这家作为国内企业“走出去”最大资金后盾的官方出口信用机构至今没有专门立法,这在国际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这种局面导致中国进出口银行的经营和监管无法可依,严重削弱了其风险防范工作的系统性和权威性。
企业监管要尽快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据商务部统计,每年我国境外投资额一半以上是国务院国资委管的大型国企作出的。“中航油事件”又引发了对国企跨国经营监管问题的议论。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针对“国资委管得太多”的说法,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再次表态,在过渡时期国资委对央企还得管,包括落实责任、签订责任考核意向书、建立公司董事会、选拔经理人等。
有专家认为,企业的要务之一是尽快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应当规定,跨国经营的企业,一旦主要因经营管理原因出现严重亏损的,就要像对出现矿难的煤矿领导一样,对直接责任人和企业负责人严加处罚。当然,要赏罚并重,避免出现企业负责人因怕出事而丧失进取心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