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战略管理培训 / 战略管理培训:高培勇:06年的财政政策走向(一)

战略管理培训:高培勇:06年的财政政策走向(一)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0日 战略管理培训

本文出处:中国管理传播网  作者:高培勇

  首先稳定财政政策的基本取向、制约这一次转向调整的特殊因素、可能的政策主线在于推进改革。十一五时期的财税改革与相关改革问题,通过这四方面内容大体上给大家刻画一个关于2006年中国财政政策的大致基本图景。

  关于稳健财政政策,目前听到的说法是很多的,刚刚在上个月末,这个月初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正式宣布,明年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称谓并不陌生,因为我们知道在去年年底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早已经宣布,2005年将实施财政政策由积极向稳健调整,说到积极和稳健的关系,我们还想起,由积极到稳健过程当中,在去年5月到12月间,曾经有一段关于中性财政政策的讨论,这样摆在我们面前有关财政政策的称谓大体上是三种,积极的,中性的和稳健的。在去年年底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不久,财政部金人庆曾经发表一篇文章,说稳健财政政策就是经济学讲的中性财政政策,这样可以把中性财政政策忽略不计,因为和稳健财政政策是相等的。我们比较一下从今年1月1号开始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究竟和实施了七年之久的积极财政政策有什么不同点,在比较的基础上预测分析来年中国稳健财政政策将会展现给大家什么样新的举措。

  说到稳健财政政策在去年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做了两个基本定义,文件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是松紧适度,执行一年了怎么把握和过去七年财政政策的区别?积极财政政策核心内容是致力扩张,两者之间的界限不用再说了。稳健财政政策是双减,一减财政赤字,二是长期建设国债。由于双减一下子让我们和积极财政政策区分看来,因为我们知道实行了七年之久的积极财政政策是要双增的,增加长期建设国债,增加财政赤字,由松紧适度和致力扩张,双减双增的差异大体上可以让我们回顾2005年走过稳健财政政策的基本轨迹,大体上可以预知2006年中国将要继续实施的稳健财政政策的基本取向。

  根据目前得到初步消息还没有完全的正式对外发布,2006年中国的财政赤字,将继续由所消减,在2005年8百亿基础上减少到500亿,在2005年3千亿基础上减少100亿元为29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将在2005年发行800亿元基础上减少300亿元为500亿元,我们看待稳健财政政策是按照两个标志来界定的。

  对于双减并不陌生,比如在去年已经开始双减了,2004年宣布财政赤字的规模绝对额3198亿,这规模和2003年规模持平,意味着随着GDP蛋糕做大,所面对赤字类,也就是相对的赤字额实际上下降,由2003年2.7%降到预算数字的2.5%,而实际是2.2%。另外2003年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总规模1400亿元,到2004年降到1100亿元,而且在去年已经宣布最终将把长期建设国债减少到零。今年怎么进行双减的,一个是财政赤字由3198减少到3千亿元,二是长期建设国债由1100亿元减少到800亿元。这两减在表明我们从2005年正式在名实合一上逼近稳健财政政策的境界,当把两年双减内容向大家公布的时候,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很多人给的反馈意见觉得是小打小闹式的双减,觉得不像一次宏观财政政策的重大调整,而只是一个小规模,局部性的微调。说对了,这一次宏观财政政策的调整,具有的实质意义只有一条,就是昭示政策转向,在主观上向世人表明企业制定的财政政策追求的目标发生变化了,企业制定宣传宏观财政政策的境界进行调整,除此以外,没有多少实实在在的内容。这也是我们对2006年可能进行的财政政策具体措施安排的一个基本预测。

  这图告诉大家,从1997年到2005年中国财政赤字变化图,从2002年之后在当年财政赤字大大峰顶,在此之后财政赤字相对规模在逐步的下降,也就是赤字类由3%降到2.7%、2.2%,到今年为2%。我们看到财政赤字的绝对规模消减幅度很微小的。这是展示长期建设国债发行与累积额的情况,蓝色调代表当年发行额,从2002年开始中国长期建设国债的规模在削减,从1500减到1400到1100,到今年的800,明年的500。我们感觉每年不过减少几百亿元,很多人就提问,这一次宏观财政政策的转向调整怎么不像上一次,而且和上次差异非常大的,大家可能记起,当1997年下半年来自于东南亚的那一场金融危机波及中国的时候,最初并没有予以高度重视,1998年3月份召开的两会所
确定中国财政政策主基调是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事隔两个月,1998年5月份,中国财政政策开始谋划调整,到6月份,在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务委员会上通过预算调整案,正式宣布由适度从紧转向积极,从而把财政赤字增加1千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发行增加1千亿元,因而给人们带来了一个突出感受就是那一次中国财政政策转向调整,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的,还有人讲是瞬间完成的,从谋划到最后的操作不过2、3个月左右,整个在经济当中产生迅速而深刻的影响,而这一次中国宏观财政政策的转向调整一直以为来得比较慢,而且至今仍然在调整转折过程当中,这一次调整,始自2003年10月份,当2003年非典危机促使很多经济学家对当年经济增长做出悲观预计的时候,2003年10月份发布前面三月个月GDP增长指标是8.4%,由此很多人做出判定中国经济已经面临过热的危险。在那样一种条件下,中国的宏观财政政策自然要进行调整,怎么调整?为什么没有在2004年的当年就宣布进行调整,而宣布要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其实是有深刻背景和比较充分的考虑。当时考虑到三件事情,

  第一在建工程,在1998年之后中国企业利用每年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外加银行配套资金以及各个地方的配套资金兴建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大家知道谈到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周期一般很长,有一些完工了!相当多的仍处在建设过程当中,而且大家知道,这些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开始就宣布要以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作为基本资金来源,如果在当时,从2004年1月份或2003年后板段开始宣布积极财政政策退出,就宣布长期建设国债停发就意味着这些在建过程当中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很可能因此失掉后续的资金来源,而轮为烂尾工程和半截子工程,我们能不能容忍这样局面出现。

  第二个原因经济增长的支撑,在七年积极财政政策实践当中给我们带来最直接的效益就是拉动了GDP两到三个百分点,后来又调整为1到2个百分点。不管具体拉动比例有多大,可以肯定讲,它拉动GDP的增长就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一大功绩,从正面讲是功绩,能不能逆向思维呢?比如积极财政政策退出了,长期建设国债停发了,中国GDP出现怎样的影响?当正面说有积极财政政策才有GDP增长的时候,反面说也应当是可以的,面对积极财政政策有可能出现的退出,面对长期建设国债有可能出现的停发格局,中国GDP势必要下降,我们能不能容忍这样局面的出现,能不能经受得起因为GDP增长速度的下降而可能产生的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

  第三个背景,既得的利益格局,表面上七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历程,但是透过这表面现象深入问题实质层面可以看到有些人在七年过程当中权利资源扩张,有人在七年当中所处的单位,所拥有的各方面福利扩张了,有些地区在这七年当中发展速度因为长期建设国债而加速了,有些产业在这七年当中因为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背景而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在这七年当中有些既得利益格局形成了,有人得益了,当你知道有人在这七年当中得益的时候,并且形成了很强的既得利益格局的时候,就知道有人已经把自己的命运,自己单位、自己产业的命运、地区的命运和积极财政政策绑在了一起,所以当你宣布积极财政政策应当退出的时候,长期建设国债必须停发的时候,就有人会出面反对,就有人提出相应的价格。在当时背景条件下,能不能因为积极财政政策就是要退出而面对由此可能出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和可能因此而尖锐的矛盾,这三大矛盾和三个原因是我们从2003年到2004年、2005年过渡当中,财政政策反映迟钝,甚至有人说财政政策敏感度太差的一个深刻背景。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