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处:全球品牌王作者:洪仕斌
近日,因“微波炉事件”上演了多年同城之争的顺德两大家电巨头———格兰仕和美的再度演绎恩怨情仇。格兰仕在顺德总部和北京两地同时宣布,欲以高价收购美的电器剥离的小家电业务,并且已将收购意向书于前一天上报至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随之各大媒体报道也闻风而动,一瞬间,格兰仕收购美的小家电的信息铺天盖地,并成为家电行业新闻的热门话题。
此场“卷杂着浓厚企业策划味”的风波,不仅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了国内企业参与“竞争”的“智慧”,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国内家电行业陷入了相互拆台的怪圈。众所周知,“格美之争”不是第一次,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从美的上了微波炉项目时,格兰仕又上了空调项目之后,两者在相互竞争中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怪招,并且一直没有断过,特别是“口水”之战更是愈演愈烈,虽然每次都是以“炒作成名”的格兰仕略占上风告一段落,但其终究为企业带来什么好处呢?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现今的所谓“格美之争”,为什么会越演越烈?众所周知,这都源于格兰仕在外面大力宣传,并且在各大媒体言其所谓收购的坎坷与信心。如:在公布收购意向前,格兰仕曾同美的高层有过沟通,但遭到拒绝;格兰仕认为,美的电器作为上市公司,其小家电业务是公众资产而非私有资产,上市公司出售资产应遵循“价高者得”的市场逻辑;格兰仕有足够诚意高价购买美的电器小家电业务。甚至格兰仕还打着一副替天行道的“大侠”风格,信誓旦旦的说是为了保护广大中小股民利益,要看到上市公司资产能在阳光下运作,这样才能符合美的电器广大流通股东的利益。
但其实真心还是假意?立即遭到各方面质疑。
虽然格兰仕收购的理由可谓是有理有节有证,但对于经常了解家电行业的人士则认为,格兰仕是明知不可能收购成功,才向外界高调宣布其收购意向,其实就是在作秀,目的是借机抬高自己、打击竞争对手。从没过多久的“两格之争”到现在的“格美之争”,明眼人都能猜出,格兰仕又在玩什么猫腻,因为大家都明白格兰仕多年的宣传行为。其次也实在没有什么新的东西,无非是企业在充分地利用“规则”———正式的规则和“潜规则”给对手制造些麻烦,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但以这样的行为提升企业的知名度究竟能带给企业什么利益。
尽管格兰仕负责人强调,格兰仕若能收购美的小家电业务,最大的好处是减少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企业的竞争成本将会大大降低;此外,收购也符合格兰仕今后的战略,格兰仕在微波炉上做到世界第一,在空调业务上做到了全国出口第一,目前最弱的是小家电业务,这也是格兰仕未来发展的重点,若能收购,格兰仕不仅一步就能坐上中国小家电第一的位置,还可以通过收购获得一大批专业人士,让格兰仕节约好多年的发展时间。但是格兰仕多年的“大嘴”形象,就不得不让我们业内人士提出质问?
其次,格兰仕利用“规则”给对手制造麻烦,并用了冠冕堂皇的理由打压竞争对手,击中了竞争对手软肋,使其退进两难。但是这种行为充其量只能算得上商人行为,而不是企业行为,为什么?因为商人追逐利益是天性,企业追逐价值是天性,前者是以个人在利益上的成就为成功导向,而对于后者来说,利益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开始,他们有一个更大的,超越自我的企业目标和价值,所以我就想问格兰仕高调宣称收购美的小家电,其真正的价值又在哪里?
家电行业作为中国的标杆行业,格兰仕其又是我们中国家电行业的一支标杆。
但纵看格兰仕多年的发展模式,其善于“炒作”是否已成为一种习惯。不管是其早期的强势宣传造就了“价格屠夫”的概念,还是近期的“紫光大战”以及“情留感(禽流感时期)的靓点包装”再到“格兰仕与格力事件”,直到现在“收购美的小家电”,就能发现格兰仕在挖空心思地想点进行宣传,只要是有势有机可借,都要把握,但其这种强势宣传的结果导向是什么?其最终能为企业带来什么呢?现今的格兰仕如还停留在信息的曝光频次或借机打压竞争对手上,没有在传播上赋予系统性思维,这对于格兰仕的“江湖地位”极不相称。因为对于信息流量增大的今天,现今的消费者、业内人士等等,都学会从信息中进行明辨,而如果还一味地找点强势灌输,是很容易遭受到消费者排斥及市场的唾弃。
况且,任何一个企业,当其一种行为成为一种商业习惯后,就永远无法突破商人的境界,便注定了其短命的结局,也无法长久。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家电企业面临的不单是来自国内兄弟企业的竞争,更大的竞争压力将来自那些跨国的家电制造业“大鳄”。与跨过公司的竞争,不仅仅是成本、价格、研发能力、管理水平的竞争,还有就是企业协作的竞争。如何“走出去”参与竞争,是对家电企业的严峻考验。因此,所谓“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中国的家电企业也许真该好好检讨一下自己的竞争方式和思维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