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数字商业时代》
采访·撰文=许磊张思迟冰张涵
国际化、勤勉敬业、随机应变、眼光长远、注重创新、百折不回,擅长营销和生产管理……台商的种种营商基因皆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和深重的危机感。
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所得税并轨、《劳动合同法》、来料加工保证金……重重压之下,台商真的一败涂地而溃逃了吗?
“根本没有那么夸张。”原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经济局局长、海协会副会长,现任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的刘震涛指着一本台湾商业杂志说,这本杂志的封面上赫然写着“台商大逃亡”。“当然,早年来大陆的台湾企业80%是制造业,其中有不少研发、销售‘两头在外’的企业,他们也的确面临升级和转型。”刘震涛说。
东莞台商协会相关负责人对媒体透露,据东莞台协调查,珠三角只有5%的台商准备撤离,另有20%表示不受影响,有75%的台商表示虽然受到影响,但不会轻易离开。而这些坚持不走的台商,往往在早年就已经开始了未雨绸缪的转型,或者在当下寻求突围办法。
据刘震涛讲,眼下东莞台协正筹划组织近千家企业共同建造卖场、商铺,准备集合众力试水直销,提升利润率。而在本刊记者深入珠三角、长三角的采访过程中发现,台商们正在尝试多种应变手段。这些企业往往在早年就兼营内销,眼下除去打造品牌、调整战略、加强研发之外,很多台企选择从制造业中脱身,产品由大陆企业贴牌,自己专注经营渠道,这恰恰是他们的长项。
其实,即便是在过去的20余年,台商被台湾当局的限制束手束脚时,就已经在大陆表现出了过人的营商天赋。根据台湾调查机构“中华征信所”最新发布的报告,2007年台湾上市公司在大陆投资所获纯利达1445亿新台币,同比增长近70%,这数字约为大陆A股上市公司平均增长率的近2倍!
历史上每一次政策利好,都促成了台商投资大陆的热潮。6月11日,时隔9年,海协会与海基会再度对话,13日签订协议,确定两岸周末包机和互设办事处事宜。7月4日,首次两岸周末包机起航,大陆的6家航空公司在这一天之前做足了准备,而你是否已经准备好,从现在开始了解台商?
危机意识驱动台商练就六绝技
过去20年,我们忽视了这个最值得学习的商人群体。台商的成长大环境与大陆相似;台商的成长阶段刚好先于大陆企业一步;台商拥有经过自身提炼的外国企业经验;台商群体更表现出眼光长远、身体力行、求新求变、勤奋朴实、百折不挠的突出特点。
深圳台协是大陆最早设立的台商协会之一,其现任常务副会长洪嘉生认为,由于台湾动荡的历史、灾难频发的自然环境,台商天生具有强烈的危机感,并更倾向于外出闯荡。危机意识也是台商与大陆企业经营者在个人特点方面的最大的差别。大陆企业在中国经济持久、快速的增长中,明显表现出缺乏忧患思维的惰性。
历史上,闽南地区的百姓由于缺少耕地、生活贫困而漂洋过海前往台湾,17世纪上半叶又曾经被荷兰和西班牙占领。其后郑成功驱荷复台,后与清朝隔海对峙,终被清朝武力统一。19世纪末开始日本又进行了50年的殖民统治。此外,台湾几乎每年都有台风,也时常有地震。这样的历史和自然环境,逐渐养成了台湾人带有危机感的思维方式。
危机感确保了台商的应变能力。在形势大好时,台商更容易看到隐藏的问题而提早着手解决;危机感造就了台商的长远眼光。因为担心企业未来增长无以为继,台商在选择商业机会时就必须考虑长远发展,并确保在所选领域的独特竞争力;危机感铸造出台商的创新精神。每一天都担心被超越,所以台商往往执著于创新。他们大手笔投入研发,改进管理模式,提升组织效率。
此外,历史造成了台湾企业学习日本企业的渊源,因而精细的生产管理成为台商的看家本领;而由于台湾岛资源十分有限,台商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贸易,营销的硬功也因此练成。在这五种绝技之外,台商比大陆企业更为国际化,而同时,他们又比大陆企业更重传统文化。刘震涛告诉《数字商业时代》:“台商的经营模式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的。”
大陆门槛提升,“台商2.0”将现
而未来的形势,将进一步刺激台商投资大陆。周末包机的如期起飞,被台湾岛内媒体评价为“马英九兑现首张支票”。而马英九最大的一张“支票”,则是重新提振台湾经济,在两岸关系的新局势下,最近台湾为台商投资大陆松绑的暖风频吹。
今天的两岸对话,经济已经成为主要议题。刘震涛认为:“在两岸进入和谐发展新阶段的今天,把历史遗留问题先放一放,先易后难,先谈经济,先谈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这是重大的、历史性的突破。”
6月间,台湾“经济部”证实,台湾相关行政部门已经初步拟定方案,考虑取消台湾企业40%的赴大陆投资上限。一直以来,这是束缚台商投资大陆的最大“枷锁”之一。同时,有关方面还计划松绑部分产业赴大陆投资的限制,包括半导体制造、封测、IC设计、TFT-LCD、轻油裂解等产业将有望“有条件由禁止类改为准许类”。
40%的投资上限,曾是台商最大枷锁。台湾当局规定:台湾企业对大陆投资不得超过净资产的40%;资产在50亿至100亿元新台币的企业在大陆的投资总额不得超过资产的30%,资产在100亿元新台币以上的不得超过20%等。
拜“松绑政策”所赐,未来,不仅是已经在大陆的台商会更加游刃有余,新进入大陆的台湾企业也将更加强大。由于生产成本、汇率、企业所得税并轨等因素,台湾企业进入大陆的市场门槛已经远高于20年前,中小型企业已经很难在大陆从头开始。
而像台塑集团这样的企业巨头将可能在大陆有更宽广的空间,大陆的普通百姓更多是通过5·12汶川震灾期间1亿元人民币的捐款第一次听说这家企业。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庆在台湾被称为“经营之神”,今年已91岁高龄。
此前,由于轻油裂解行业为台湾禁止向大陆投资产业,王永庆谋划多年的进军大陆计划只实施了很小一部分。而半导体制造行业等则是台湾的重要战略性产业,未来也将在大陆大展拳脚。
刘震涛认为,未来进入大陆的台商中经营服务业的将占很大比重。“第一批来的台商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传统产业比较多。现在岛内服务业占GDP的产值达73%以上,制造业仅占1/4,而台湾在大陆的服务业投资只有20%左右,和制造业的投资比例正好倒过来,这个局面会改变。”
刘震涛表示,尤其是来自台湾的高端服务业企业,将使更多业态在大陆出现。最大的一块就是金融业,还有商业零售业、交通运输、法律、医疗保健、培训等。
未来,台商将有可能是大陆企业家的合作伙伴,或者竞争对手。但刘震涛认为,台商首先可以是大陆企业的学习榜样:“应该说台商和大陆企业互补性很强,可以说互补性大于竞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