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战略管理培训 / 战略管理培训:2009中国市场宏观趋势分析判断(二)

战略管理培训:2009中国市场宏观趋势分析判断(二)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0日 战略管理培训

来源:世界营销评论

企业需要具有自我创造增长的能力

2008年以来,“亏损”、“倒闭”、“裁员”“、破产”等词充斥着各个媒体版面,美国、欧洲各国、亚洲、中国的企业几乎是概莫能免。我和很多企业的经理人不断地交流,很多朋友告诉我,他们开始调整自己的消费习惯和投资习惯,还有人开始转变自己的生活计划。当然,各国企业所作的政策调整更大。无论是市场、企业政策、人们的消费行为和心态,我们的确感受到了危机来临,尽管我无法估计这场危机到底有多大、会持续多久,但我知道必须面对危机。

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说,“危机”在中文中由两个字构成,一个是危险,一个是机会。
  
从最根本上讲,危机就其本质而言,是不可准备的。当今天很多人问我“该如何应对危机”的时候,我只能这样回答:我不认为危机是可以准备的。如何处理危机根植于企业的价值体系中,根植于我们的价值判断中,危机既给人们带来危险,也给人们带来机会。

事实上面对危机你可以有完全不同的选择,在企业发展的历程里,几乎每一个企业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二战前,世界经济危机重创北美汽车业,大批中小厂倒闭,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克莱斯勒公司伺机推出一批以V8发动机为主的流线型设计产品,受到市场欢迎,遂成为底特律“三巨头”,雄霸世界车市半个世纪。

1978年底,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由于时间长且波及范围广,引发汽车业萧条,福特汽车和克莱斯勒公司轮番创造亏损纪录。在高油价的背景下,以生产小型车为主的日系品牌开始受到追捧,日本汽车于1980年首次击败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三星涅成功,一跃成为世界电子知名品牌。2003年11月24日《新闻周刊》称“李健熙发挥大胆的领导风格,为三星注入了重视趋势创造及避免安于既有成就的企业文化”,分析家将三星的原动力归功于他增进企业责任感、产品设计及品质管理方面的改革。的确,由于李健熙从1993年起开始执行的改革,三星才得以渡过亚洲金融风暴而继续生存。如今,三星的股票中至少有300亿美元是外国股份,这可能是亚洲企业当中,外国人持股最多的公司。外国投资者无疑是为三星发自企业内部改革的透明化和意愿所吸引。三星集团的崛起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现在,就连日本的财经媒体也对三星赞誉有加:“三星是韩国主要企业集团中,唯一渡过金融危机的幸存者。”

尽管在2008年的网络上、媒体上、新闻中,人们都能看到企业经营下跌、财富缩减的数据,但是人们也可以看到即便是这样的寒冬的季节,依然有些企业旺盛地增长。美国辉瑞公司在2008年的第三季度净利润增长了3倍,保时捷赢利超10亿欧元,而DHL2008年前9个月的税前利润比前一年同期增长了2.3%。

辉瑞公司、保时捷和DHL这三家公司所表现出来的业绩,为危机中的企业依然增长提供了很好的佐证。也许你会认为能够不受危机影响的企业很少,我也认同这样的看法,没有人可以脱离市场环境来谈论经营,但是,我们需要更认真来思考,在环境无法调整的时候,是什么力量在发挥作用,使得在经济大萧条的时候也有优胜者。

在过去和现在大的经济危机中,我们看到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克莱斯勒公司、丰田汽车、三星电子、辉瑞公司、保时捷、DHL等企业的成功,他们获得成功正是源于他们对于危机和增长的认识,这个认识包含了四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关键点:

1.当危机成为环境的时候,危机已经是经营的条件而非借口。把危机作为借口的习惯彻底抛弃掉,在任何危机中都有企业获得巨大的成功,当危机成为基本条件的时候,危机只能是环境,而对于环境我们只能面对。

2.并不是所有的危机都是有害的。在我很小的时候,总是遭遇到钢笔无法写出字的困难,因为那是寒冷的冬天,上学的路途太远。我想到了把钢笔放在胸口焐热,笔水就不会冻着了。怀里揣着这样一支笔,总是觉得很神圣,结果让自己对于学习有了神圣的感觉。用钢笔的危机,让我更尊重学习。所以,有的危机并没有害处,因为,危机可以引发自身的转变。

3.增长是领导者所激发的一种信念。如果增长是从内心激发出来的,它就不受危机的影响,不受环境的制约。所以,领导者只要能够激发出增长的信念,并能够让领导者和成员一致认同,增长就可以成为必然。

4.坚定信念是实现增长的关键因素。“将领的作用就是要在茫茫黑暗中,用自己发出的微光,带领队伍前进。”我已经不太记得在那里看到这句话,只是记在了自己的笔记本里面。正是领导者的韧性与坚持,才带领团队走到胜利的终点。

这也正是本文的第一个要旨所在,这些关键点隐含在所有成功企业的发展历程中,你会真正明白这些企业是如何成功的。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