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战略管理培训 / 战略管理培训:危机四伏取与守的刀光剑影(二)

战略管理培训:危机四伏取与守的刀光剑影(二)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0日 战略管理培训

来源:《牛津管理评论》

  战略与环境匹配吗——“守”的蓄势与“取”的锋芒

  面对环境的剧变,需要重新思考战略问题:我们的客户是谁?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选择什么样的运作模式?哪些自制,哪些外购……

  宏观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重新评估已经建立的基本假设。70年代前,美国汽车业对消费者的基本假设是“喜欢宽敞、动力强劲的大型轿车”,汽车企业认为汽油就像水一样充裕,成本可以忽略。

  然而,石油危机出现了,消费者转而喜欢那些小型、省油的日本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重新评估战略,回答最重要的问题:汽车到底是什么?是一种交通工具还是奢侈品?我们为哪类客户服务?不同企业给出的答案是不同的,这就是战略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带来了德国车、美国车、日本车的差异。

  进一步地,再问自己“我们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是较低的价格、仅满足基本的功能需要,还是提供舒适和体面?为了保证这种价值的实现,选择什么样的运作模式?如何设计价值链——是为了保证降低成本所必须的大规模投资、高度分工?还是充分体现个性化需求,用小业务单元来保证客户、研发、生产之间的充分互动?哪些环节必须自主开发以体现核心竞争力,哪些则为了实现成本最低而采取外包方式?对于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分析、理顺。

  90年代初期的中国汽车市场尚未成为丰田全球的战略重点,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又是任何汽车企业都无法忽视的。在战略决策所需的关键条件不够明确的情况下,丰田公司选择蓄势,暂不大举投资。与欧美汽车企业直接在中国建立整车制造企业不同,丰田的选择是从周边配套做起。90年代中期,丰田以天津为中心,在中国大量建设合资或独资零部件企业,这些零部件厂几乎囊括了轿车生产的方方面面,遍布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区。丰田在天津设立技术援助中心,向国内合资企业传授丰田生产方式,宣传丰田的企业文化。

  就这样,丰田一直在汽车企业的关键价值链环节上精心蓄势。当中国汽车产业政策日趋明朗,市场出现井喷时,丰田大举进入整车制造环节,最终发力,锋芒毕露。由于汽车约70%的成本均为外购成本,因此汽车的成本竞争已经成为整个供应链体系的竞争。丰田公司在“守势”中建立的、颇具规模的供应链体系不但能够基本满足整车所需的零部件,还能够销售给那些迫于成本和国产化率指标压力的其他企业。

  面对危机敢于承认吗——选择“取”或“守”的勇气

  对于企业来说,危机如同疾病,预防的成本远低于治疗的成本,其中,敏感性与应变能力是关键。外部环境必然存在多种不确定驱动因素,必须制定多套战略方案,进行分析、排序后做出战略选择。理性分析固然重要,但实际决策中有着太多非理性的因素,面对残酷的竞争现实和自己熟悉的业务,如何决策,始终是对领导者的一个挑战。

  安迪·格鲁夫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一书中,讲述了企业在面临环境重大变化、身处战略转折点的情况下,领导者所处的胶着状态。他从一部电影说起:二战中一个飞行中队藐视上级命令,走到毁灭的边缘,新任命的指挥官面临着巨大挑战。在赴任的路上,指挥官停车下来,点燃一只烟,看着远方。吸完最后一口,把烟头扔在地上,狠狠地用脚踩灭,说:“我们走吧!”

  敢于选择“出发“,无论是“取”或是“守”,敢于做出选择而不是胶着,这就是领导者的职责。对于格鲁夫来说,曾经是企业立身之本的产品面对野蛮、强壮的竞争对手、残酷的价格竞争而节节败退,企业越来越无力应对,此时的理性选择就是退出没有盈利潜力的业务,进入有盈利潜力的新业务。德鲁克甚至认为,这就是企业家的定义。看着自己一手做大的业务进入衰退,格鲁夫必须让自己承认业务已经失败,必须放弃,还让大家接受这个结??军官狠狠踩灭烟头、下定决心的画面。

  格鲁夫的勇气成就了一家伟大的企业,而太多企业决策者仍缺乏这种勇气,在危机来临时,做出“取”与“守”的决断。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