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是党的第一、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长期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他善于将丰富的宏观经济决策经验加以总结、概括,上升为理论以指导实践。宏观经济决策理论,既是他经济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毛泽东、邓小平领导决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的今天,认真研究和探讨陈云的这一决策理论,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调查研究——宏观经济决策的基础
陈云认为,宏观经济决策的基础是调查研究。要制定出正确的宏观经济决策,就要弄清事实、摸清情况,作深入细致、周密全面的调查研究。他认为,在调查时,领导者要“沉下去”,围绕决策问题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在研究中,领导者要“浮上来”,站在全局高度看问题,抓住决策对象的本质并把握其运动发展规律。
确定宏观经济决策问题与目标,要以调查研究为依据。陈云认为,发现决策问题这一步骤是非常重要的,它犹如打仗时判断敌情,敌情判断错了,就难打胜仗。而发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全面弄清情况。决策问题确定后,就可制定决策目标,而在制定决策目标时,仍要作调查研究。陈云同志认为:不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单凭决策者关在办公室里主观臆断,就会违反客观规律,把幻想当成真理,或者把将来才能完成的事,放到现在来做,这样就会制定出不切实际的目标。
宏观经济决策方案的制定与方案选优,必须以调查研究为依据。首先,有了正确决策目标,就可根据目标来制定方案。陈云以基本建设的决策方案制定为实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方案制定前,先要作调查研究。方案制定人要根据自然科学原理、人民生活习惯等,对问题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并充分占有各方面材料,才算作好了方案制定准备。在方案制定过程中也要深入群众作调查研究。方案制定出来后,需把方案分别提交有关部门、有关专家、技术人员、职工群众进行讨论和审查,并根据大家的正确意见修改方案。其次,方案选优也离不开调查研究。方案选优是领导者在宏观经济决策活动中的“拍板”定案。陈云认为,在方案选优这一关键步骤上,领导者不要急于“拍板”,可以先放一放,留出一定时间,收集不同意见。
宏观经济决策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修正与完善也要以调查研究为依据。第一,要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变化修改方案。专家、技术人员、群众在实施方案时,会发现方案有不切合实际的地方,应当及时获取正确意见对决策进行修改。第二,要根据新经验新创造完善方案。专家、技术人员、群众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会摸索出新的经验与创造,领导者可用这些新经验、新创造充实完善方案。
改善民生——宏观经济决策的出发点
陈云认为,宏观经济决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改善民生。因此,在制定宏观经济决策时,要把人民的生活安排好,并以此作为检验经济政策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
宏观经济决策要对改善民生有利。他说,搞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因此,他反对为生产而生产、只顾生产而不顾人民生活的经济决策行为。在长期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他始终把先生活后生产等民生理念贯穿于经济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全过程。主张宏观经济政策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他还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高度注重“三农”问题,提出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提出人民吃饭穿衣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
宏观经济决策要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有利。陈云强调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要防止环境污染,要节约资源,反对破坏环境和掠夺式使用资源的倾向。他特别重视水资源节约问题。建国之初,陈云就指出:我国水量平均起来并不多,要修水库、筑塘堰,山区要注意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他长期思考和研究南水北调的问题,力图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合理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又强调,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水的问题的严重性。
宏观经济决策要对人民的生命、生存安全有利。他十分关心安全生产问题,认为生产发展不能以牺牲人民健康、职工生命为代价。我国人口众多,就业难度大。因此,他主张减少人口数量,提升人口质量;赞同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存。把改善民生作为宏观经济决策的出发点是陈云的一贯思想,实践证明是无比正确的。
综合平衡——宏观经济决策的根本原则
陈云从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的唯物辩证法原理出发,提出了综合平衡宏观经济决策根本原则。陈云说,综合平衡的内容包括财政、信贷、物资、外汇四大平衡以及它们之间的平衡。
要做到总量平衡。总量平衡,主要指财政平衡、信贷平衡、外汇平衡及其三者之间的平衡。物资供求总计平衡也属于总量平衡。陈云说,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的实质也是按比例,按比例是客观规律,“搞经济不讲综合平衡,就寸步难移”陈云认为,平衡不平衡是经济稳定不稳定的界限,调整的实质就是实现平衡,按比例是最快的发展速度。
要做到主要结构平衡。主要结构平衡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各主要产品的供求平衡。主要结构平衡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它是制定国民经济战略必须遵循的原则。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陈云指出,虽然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主要结构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但是,决不能因为不平衡是绝对的,就不对国民经济进行控制、调节。二、它也是制定部门经济政策要遵循的原则。陈云认为:不仅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某一部门的经济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们在作某一部门的经济政策时,也要按照这一原则来编制计划、确定部门内各项计划指标。
要从短线入手实现平衡。“按短线搞综合平衡,才有真正的综合平衡。所谓按短线平衡,就是当年能够生产的东西,加上动用必要的库存,再加上切实可靠的进口,使供求相适应”。搞短线平衡,绝不能凭主观臆断,必须进行定量分析:第一条是算帐。第二条是根据算帐结果定计划。第三条是计划指标可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加以调整。正是坚持了这一决策原则,在我国“一五”计划时期、1963年~1965年调整时期、改革开放前6年,基本做到了国民经济宏观平衡而微观充满活力。可以说,陈云的综合平衡宏观经济决策根本原则,是我国最早的宏观调控理论。
统筹兼顾——宏观经济决策的基本方法
陈云认为,制定国民经济宏观决策的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所谓统筹兼顾,就是在作国民经济宏观战略时,必须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把握全局,照顾各方利益和要求,权衡利弊,通盘安排。
要统筹兼顾多种经济成分的利益和要求。早在建国初期,陈云就提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是五种经济成分兼顾。“只有在五种经济成分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的办法下面,才可以大家夹着走,搞新民主义,将来进到社会主义。”中央同意陈云的意见,并认为统筹兼顾五种经济成分,是克服当时我国工商业面临困难的正确方法。
要统筹兼顾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各生产单位之间的利益和要求。陈云指出,如果不考虑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各生产单位的利益和要求,就会顾此失彼,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健康发展。
要统筹兼顾“吃饭”与“建设”关系。陈云指出:“如果我们不能解决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便站不稳。”如果“只顾吃饭,吃光用光,国家就没有希望”。所以要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
统筹兼顾城乡关系,加强城乡交流。陈云提出,要用统筹兼顾的办法,来扩大城乡交流和工农业产品交换,搞活全国经济。
统筹兼顾国际国内两个经济因素。早在建国之初,他指出:现在我们不但要应付国内,还要在国际经济中周旋。要建立出口基地,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和规模,以农产品换取工业品和工业技术设备,满足人民的需求、建立和发展我国的工业。改革开放之初,他又说,有些援助性质的外债,使用起来可能对我们有利。借到后,可在关键性的项目上使用。统筹兼顾这个制定国民经济宏观战略的基本方法,现在已被确定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方法,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这是陈云作出的杰出理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