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创新真正成为中国发展战略的核心。
第一,要解决的还是认识问题。要进一步明确,中国经济在战略层面上的主攻方向是创新,这是创新作为中国发展战略核心的应有之义。原因至少有两条:其一,中国经济的根本出路是创新。中国如果不在创新方面杀出一条路,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就无法实现,中国经济就缺少新的增长点,中国经济的巨大能量就不能有效导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会成为一个问题。这是中国经济迫切需要解决的战略问题。忧近怀远,不能不看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其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举措也是创新。中共十七大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并为此提出了一系列新战略,如自主创新战略、投资与出口协调拉动战略、建设新农村战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战略和与此相关的改革战略。这些战略的组合效应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而在这一组合中,创新战略具有特殊作用,可以比之为“一石三鸟”:第一只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即通过创新战略改善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第二只鸟是资源,即通过创新帮助解决资源紧张和浪费的问题;第三只鸟是环境,即通过实施创新战略缓解环境压力以及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所以,不论从发展是第一要务,还是从又好又快发展的角度看,创新战略都处于核心的位置。
第二,如果创新是中国经济的主攻方向或发展战略的核心,那就应当体现在我们的工作布局上。认识必须通过实践来落实,核心必须通过工作布局来体现。可以从日本创新战略的定位得到一点启示:日本知识产权战略大纲给出了日本实现“知识产权立国”目标的基本构想。为实施这一战略,日本企业每月由总理大臣主持举行一次国家创新战略协调会,由相关部委、行业协会、科技与战略高级顾问等研究相关议题,并确定相关的战略措施。在这一问题上,我们需要有战略思维,以处理好近期与远期、重点与非重点、战略核心与非核心的关系。不能让近期的非战略核心的工作占据我们的主要日程,成为我们工作布局的主要方面。特别是应当明确,即使是解决近期出现的应急性问题,也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而解决根源性问题,则又回到战略的核心层面,因为这正是针对根源问题而确定的战略选择。
第三,让创新真正成为中国发展战略的核心,需要尽快就一些重大战略问题作出决策。从国际大环境看,如何让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互补,抢占新产业链中的制高点已成为当务之急。过去十年,世界生物技术产业以每年翻倍的速度发展。生物技术产业是目前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最小的领域之一,从战略上进行追赶有比较优势,而且在资源和市场方面上也具有比较优势。所以把握机遇,尽可能占领该产业链中的某些制高点,刻不容缓。面对全球加速发展的局面,如何提升我们的国际竞争力,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已经成为当前决策的关键问题。对这些事关未来的重大问题,如果我们当断不断,反应迟缓,则创新成为中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就可能是纸上谈兵。
第四,让创新成为中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必须从体制和机制上提供切实的保证。这需要几个方面的努力:其一,需要加快制度供给,为创新提供平台。制度供给的首要环节是知识产权保护。从战略视野看,知识产权是当代第一产权。其二,需要加快建设创新要素市场,如人才市场、经理人市场、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和资本市场,促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的形成,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其三,需要建立创新型的评价体系,发挥导向和约束的机制作用,推动区域和行业的发展。其四,尽快建立适用的创新政策体系。其五,需要建立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