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也是高科技产品的生命
传统行业需要品牌战略,这个观念已经成为人们共识,高科技产品要不要品牌战略,这个问题至少在中国的高科技企业界还是一个问题。一些人认为,似乎高科技的科技含量已经足以支撑自己的形象,不需要品牌战略进行炒作。所以,一些技术产品没有brand,甚至没有logo,更遑论推广战略。这样的例子应该并不鲜见。另一类的例子是,一些高科技产品虽然引进了VI,但是,VI并没有融进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战略,并没有形成企业自我推销的推广链,事实上就等于VI成了摆设,和企业的发展并不搭界。
2001年,我接受中星微(当时叫中星)的品牌推广策划业务时就发现这个企业连起码的形象识别工作都没作过。公司的名字叫中星,他们的“具有完全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规模数字影象芯片”竟然没有中国名字,叫着一个用罗马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合的名称“ZSMC-301”。企业LOGO是个变形的Z,怎么看怎么觉得象闪电,LOGO的色彩超过三种,整个识别系统不仅不合乎VI设计规范,而且完全没有理念可言,营销方略更是无从谈起。在用“品牌也是高科技产品的生命”这样的观点说服董事长后,我开始着手引进CI战略设计,俗话称之为“打地基”。中星也是这样需要从“打地基”开始的策划。就策划的基本问题达成共识后,我开始进入策划阶段。我的策划理念是VI:是今后一切推广的基础,VI的理念确定了今后企业形象宣传的基调,所以,在做VI时,一定要考虑到今后的宣传,要强调整体感、统一感、历史感,要确保策划方案的可持续发展,有节奏的实施。尤其是一个新公司,一个刚刚开始创立品牌形象的公司,更应该注意这一点。纠正一个谬误,比原始树立形象更难。这样的策划的结构基本是个金字塔型。这个“地基”的内容是:企业中英文名称、LOGO标志、SLOGEN、色彩识别、定位。由于牵涉到诸多设计的内容,特引进一家广告公司来协助操作。
最终我们重新确定公司中文名简称“中星微”,突出微电子的特点;英文名“vimicro” ,VI是微谐音,micro是微电子的专用词,V是诸多美好词汇的词根——victory、vision、vosonal,当然也包括viagra。同时,这个V又同中星微的中文名读音相近,使中英文名称形成有机的结合。产品名“星光一号”(中星微之光,同时显示这是一个系列)。公司定位“全球数字影像技术先锋”(全球最专业的数字影像技术公司),公司战略“站在巨人肩上做事”(同国际IT业界巨头合作)。同时对芯片产品做这样的设计,数字影像芯片都是“星光”,将来升级后名为“星河”,再升级则为“星海”,再升级则为“银河”。这样成体系的产品形象体系使得企业和产品都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理念。
推销产品和推销概念
识别系统做好后,着手做企业的形象推广方案。这也就是俗话说的“策划”。
90年代,很多人简单地把“策划”理解为“点子”和“灵感”的产物,这种理解的负面作用是给“策划”蒙上一层神秘感和江湖术士的味道,我认为“策划”事实上是基于一个人对传媒、传播手段、受众的熟悉和了解,在确认了目标后,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演化的过程制定的实施方案,这是一个系统化工程。看看国际化大公司哪一个是靠“点子”、“灵感”成功的?又有哪一个能靠“点子”、“灵感”维持的?所以,策划的根本是它的系统性、整体性、可持续发展性。这必须基于大量素材的积累,对公司现状的充分了解,对行业状况的了解。你必须在充分了解情况后,做出判断,然后才能明确你的策划的性质、类型、方式。
总体而言,我不认为传统行业和高科技行业的品牌管理和市场策划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但是,由于在产品认知、受众群体、诉诸目的诸方面的不同,所以,品牌策略相应的有所不同。从侧重点看,家电产品由于是个成熟的市场,所以,策划着重点在于产品的营销,围绕市场展开,而信息技术业界由于做的都是前卫或是超前的市场和技术,所以更多的是概念的营销。从受众群体看,家电品牌直接面对的是消费群体,而科技品牌面对的则是企业和投资商。家电品牌的策划更多地是围绕市场战略展开,整体的宣传策略是为市场营销服务的。而高科技产品在往往是围绕企业扶持、融资战略展开。
中星微的策划应该是属于产品品牌战略中的概念推销的策划。整个计划围绕企业和投资方展开。确定炒作点:“中国芯”。策划周期:两年。目标:用两年的时间,将企业的知名度提升到“中国信息产业里程碑事件”、海归企业代表。实施节奏:整体结构是波浪式,每月一小新闻、三月一大新闻、半年一新闻高潮。我给这个策划执行方案起名叫做“星光计划”。
“说”新闻和“造”新闻
如果说以VI为代表的基础策划是“地基”,接下来的推广则是主体,包括有广告、媒介策略、公关活动操作。高科技品牌的广告量一般相应要少得多,因为受众范围的原因,没必要做轰炸性的广告发布,更关键的在于媒介策略和公关活动。如何在新闻策略和公关策略上不断地融进企业的理念和推销企业的概念这是个策划的关键。
一般说来,新闻是包括了说新闻和做新闻两个部分。说是指新闻发布的技巧、媒介的联络,做就是一般人们所说的“制造”新闻。一个企业确保常出新闻并不是容易的事,所以,要想加大企业的暴光率,就要想办法“制造”新闻,而且,整个的新闻点形成一个“链”,每个链都能有机地结合,这样才能保证这个新闻传播链有效地延续,形成对受众的波浪式的有层次的冲击。我设定以“中国芯”为主线,以新产品新技术的发布及业界合作为“点”,这些“点”就是新闻行话中所说的“由头”,然后串起一条线,大致是每月一个点,三个月掀起一个小高潮,半年一波大高潮,通过一波又一波的波浪式的高峰,一浪高过一浪,直到达到我们既定的目标。第一个新闻事件是“星光一号成功打入国际市场新闻发布会”,其实这是个冷饭,因为他们已经在三月份宣布了“首枚超大规模数字影像芯片问世”的新闻,但是,由于当时没有做新闻发布会,影响不大,现在要进一步搞大,我把它的新闻点设计成了“打入国际市场”。既有了新闻点,又把以前没有炒热的“首枚百万门级超大规模数字影像芯片问世”重新炒热一下。此后的新闻点是这样设计:“星光二号”——视频音频一体;“星光三号”——智能机器人视觉芯片;“星光四号”——移动多媒体芯片。“星光五号”——前四个芯片的集大成。在各个点之间穿插进相应的事件炒作。
说新闻的套路基本是可以复制的,只要你熟悉媒体,熟悉媒体的运作,熟悉新闻的规律和受众的心理,基本可以“说”得很好,而做新闻要的是常出新,出奇,所以,媒介策略操作的难度往往不是“说”,而是“做”,就是“制造”新闻,所以,很多企业营销主管常常是为想出“新闻”而绞尽脑汁。
站在巨人的肩上做事
对于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而言,研发出一种新技术和产品可能并不难,但如何进入市场常常成为瓶颈,因为我们面对着国外众多IT巨头,面对一个已经被巨头日益瓜分掉的市场。所以,中国企业进入市场的捷径一是做巨头们不做的领域,一是借助企业支持的优势和属地市场优势同国际IT业界巨头携手合作。我们俗称之为“站在巨人的肩上做事”。
企业支持被反复强调,“星光一号”问世后,找记者写了内参,当时的副总理吴邦国在内参做了批示,该批示被不断在各种场合引用,手写体原文被制成木质展板放在公司展厅。
站在巨人的肩上更是应用纯熟。中星微一开始就携手国际软件巨头微软公司进行合作。而微软公司因为多年的强势公关在中国声名狼藉,也调整了自己的企业战略为“扶持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一个要“傍大款”,一个要“做雷锋“,双方战略相同,为中国的企业借助巨头造势进入市场创造了条件。2002年1月,中星微和微软联合发布新闻“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推动全球数字影像技术和市场”,一些媒体就直言这是中国企业“傍大款”,但是,我们称之为“站在巨人的肩上”,当年10月,我们宣布“世界首个智能机器人富士通Maron-1的视觉芯片采用中星微的星光三号”,真实的情况是富士通的机器人采用微软的WINCE操作系统,微软推荐其影像采集芯片采用中星微芯片,其实就是在“星光一号”基础上进行了方案修改,为借助此事造势就命名为“星光三号”,为了把戏做足,公司还派人在每个国市场上买来一个玩具机器人,摆放在公司的荣誉展厅,对外宣传这就是“富士通智能机器人Maron-1”,当然,新闻报道传说中的各种功能,它一个也不具备。2002年初,美国的移动公司采用微软WINCE为操作平台,微软同时推荐其采用中星微的影像芯片为手机摄像芯片,公司在此后的宣传中称其为“打入国际市场的星光四号”。2003年10月,公司同微软协商,再次掀起合作潮,联合成立“数字影像技术中心”,从炒作点上看,这个合作相对于2002年的“结为战略合作伙伴”,似乎是个实质性的合作,但是,新闻发布会后“技术中心”的牌子挂在了中星微的工程部门口。这完全可以成为制造“站在巨人肩上做事”新闻的范例。
亲和的宣传策略
高科技产品品牌战略还应该注意自己的宣传策略。这个策略就是宣传的技巧上一定要亲和。高科技高深莫测,如果传播上还是搞高深莫测,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其实我们看看美国日本的高科技企业如何做广告就不难发现:高科技宣传娱乐化。有一个ERP的广告,就是以很故事化的结构来介绍这个高科技产品,老板说整体解决方案都是让我花钱,小伙子嗫诺地说:这个方案能节省几百万。老板一怔说:我看看。毋须长篇大论地介绍,花钱和省几百万的对话就说出了产品的实质。而从形式上看,就是亲和。大家熟悉的IntelInside广告同样也是用了卡通人。但是,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宣传似乎更热中于向人们讲解他的高、新、深。不把人讲困不算完,结果效果就大打折扣。高科技宣传要重在应用,重在告诉人们你的高技术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我曾经为公司做了一个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宣传片。就是采用了讲故事的方式,讲述未来的移动多媒体技术是怎样的。比如,保姆到超市买狗粮,用手机摄像机实时把图象传送给雇主。这都是3G时代的移动多媒体应用。但是,遗憾的是后来这个创意被否决。理由是太故事化,但是,无独有偶的是,我在2003年的科博会上看到日本docomo的2010年的手机应用宣传,就是讲述那时的人们的生活的一个小故事。可以说其创意和我的不谋而合。亲和化、娱乐化同样是高科技企业推广形象和产品的杀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