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缺乏技术创新一直以来为人们所病诟。文章运用修改了的“智猪博弈”模型分析表明,在现有的资源约束和市场竞争约束条件下,理性厂商的最优选择只能是不进行技术创新。那么,面对国外实力雄厚的大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压力,中国企业应如何应对?文章提出了以品牌战略目标替代技术创新目标,先树品牌、占市场、壮实力,再进行技术创新,并以技术创新强化支撑品牌的战略发展思路。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核心技术的问题一直为人们所病诟。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对中国产品的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国外的现状感到担忧,呼吁中国企业注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发,不要沦为世界加工厂、甚至世界生产车间。这一呼吁应该说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大多数人的普遍认同,但实际中却收效甚微。问题是,中国的企业家难道不明白这个问题吗?或者说,他们是短视的、缺乏理性的?反之,如果他们是理性的,其行为背后的理论根据又是什么?他们又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以应付国际竞争?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试做一简要分析。
一、中国企业的竞争现状分析
首先声明,这里所做分析是就一般行业的国内企业的整体而言的普遍情况,并不排除个别垄断性行业或企业的特例。
1.中国整体上处于买方市场。1996年,中国经济告别了短缺进代,走向买方市场。国内贸易部就2001年下半年609种商品供求总量的调查结果显示,485种商品供过于求,占全部商品的79.64%,供求平衡的商品112种,占全部商品的18.39%,供不应求的商品只有12种,占全部商品的1.97%。买方市场的形成意味着消费者拥有更大的选择权,也意味着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2.大多数行业处于接近完全竞争的垄断竞争状态,或者说处于完全竞争向垄断竞争的过渡期。每个行业中有大量的小规模企业,如广东顺德一地,就聚集了上千家小家电生产企业。这些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缺乏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每个企业都试图创造差异化以掌握更多的垄断权力,但是还没有哪个企业形成绝对的市场领袖地位。
3.随着市场日趋完善,企业的竞争策略顺次经历了低成本低档次竞争、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之后,正迈向新的竞争阶段:品牌竞争。企业的竞争策略是企业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作出的理性选择。在改革开放初期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各行业都基本上处于卖方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消费者收入水平较低但需求庞大、缺乏品牌意识,所购产品主要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企业生产的产品一般都能销售出去,竞争不是很激烈,此时产品特点是低质低价。到了90年代,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和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产品质量,同时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也更加严峻,企业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展开了惨烈的价格战,价格战固然起到了优胜劣汰的作用,但即便是胜出者也已元气大伤。1996年以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无以复加,但市场也更加完善,大部分企业已意识到价格战的危害,况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凭价格战根本无法撼动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于是,品牌竞争成为企业的首选。
4.国内品牌面临国外强势品牌入侵的巨大压力。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度的提升,外国企业不仅纷纷进入中国占领市场,更可怕的是对中国品牌的蚕食和毁灭。改革开放中,许多中国企业为了提升竞争力,纷纷与外商合资,以期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国外公司的目标却是盯准了中国的优秀品牌,先通过掌握控股权,或者封杀限定多少年不许使用中国品牌,或者逐渐减少对中国品牌的投入,最终达到消灭中国品牌的目的。最典型的是日化洗涤用品市场,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前期,日化洗涤行业曾拥有我国著名品牌“活力28”、“浪奇”、“熊猫”、“白猫”、“雕牌”等,但90年代以来,除“白猫”和“雕牌”外,其他品牌则被合资的“奥妙”、“汰渍”、“巧手”等取代,国外品牌占领了大半江山。
二、技术创新与修改的“智猪博弈”模型
经典的“智猪博弈”模型常被用来解释为什么几乎总是大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而小企业总是模仿。所以,面对外国跨国公司的雄厚实力,中国小企业的理性选择必然是模仿而不是技术创新。对“智猪博弈”模型略加修改,可以分析国内企业在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博弈行为和对技术创新的选择。这里需要三个假设:
假设一:有两只小猪A和B,它们在体重、奔跑速度、进食速度和食量上都完全一样;
假设二:假设小猪A和B的食量都是5个单位,即吃5个单位食物即可吃饱;
假设三:假设食槽里现有2个单位食物,如果按钮,有3个单位食物提进食槽,但需花费1单位的成本。
这是一个典型的非合作博弈,对小猪A来说,无论小猪B选择按还是不按,“不按”都是A的最优选择。同样,无论A选择按还是不按,“不按”也是B的最优选择。稳定均衡解是小猪A和B都选择“不按”,各吃1个单位食物。那么,经过多次重复博弈,小猪A和B能否合谋,形成合作解呢?这样它们都选择“按”,可各吃3个单位食物。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有无数个厂商,致使合作不可能发生。
可以把修改后的“智猪博弈”模型用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进行进一步分析。首先,在接近完全竞争的垄断竞争市场中,有足够的企业,而每个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这意味着企业可能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实力进行技术创新,也即根本没有力量去按动“按钮”。其次,买方市场和一定程度的垄断竞争意味着竞争非常激烈,而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企业迫在眉睫的任务是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谁先拥有了稳定的市场份额,谁就拥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在缺乏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资金优势的情况下,如果丢弃市场份额的争取,而把大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技术创新,必然会制约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甚至在竞争对手的市场攻势下丢掉原有的市场份额。最后,技术创新是有风险的,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即使成功,其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的特点也是大多数企业在这场淘汰赛中所无力承担的。
因此,在买方市场和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尽管明白产品核心技术高度依赖外国的威胁和进行自主技术创新的长远利益,但由于资金、人才等资源约束和市场竞争环境约束,企业的最优选择仍然只能模仿或依靠大的跨国公司的技术。中国企业现在面临的问题不仅是发展壮大问题,首先是生存问题。失去了市场就意味着死亡。
企业只有先在这场淘汰赛中胜出,占领了稳固的市场份额,成为行业中的领袖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以及市场占有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其他企业,或者市场发展为更接近于寡头垄断,只有少数几家企业竞争时,企业才有足够的资源实力和市场实力进行核心技术创新。届时,这一博弈模型就变成标准的“智猪博弈”模型,其最优选择就是技术创新。
三、以品牌战略目标替代技术创新目标
以品牌战略目标替代技术创新目标,既不是否定技术创新,也不是企业在现有约束条件下的临时的阶段性目标。首先,树立品牌战略目标只是强调先树品牌,占领了稳固的市场份额、具备了相应的实力后再进行核心技术创新;强调技术创新行为要以不牺牲现有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塑造为前提。但是它并不是否定技术创新,更不是否定创新,事实上,强势品牌从根本上说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更离不开优良的产品质量基础,品牌的壮大更是伴随着各种创新行为。其次,品牌战略目标是企业的长远战略目标而非临时性阶段目标,品牌能够凝练地向消费者传递有关产品和企业的全部信息,所以技术创新最终要为塑造品牌服务,如何整合各种资源塑造和维护强势品牌是所有企业永远的课题。
在现有约束条件下,企业选择品牌战略目标至少有以下四点理由:
第一,能够形成产品的差异化。现代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流动的便利正使原本可以支撑产品区别的差距在缩小。产品同质化以及品种繁多的竞争性替代品往往使消费者无所适从,科技含量的提升又使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和特性等更加难以识别,这时,什么能为消费者提供相关信息和购买的理由呢?只有品牌。品牌是一种压缩了的符号信息,它不仅代表着产品的质量、特性、功能、服务和技术等,还蕴涵着特定的文化和情感因素,它既为消费者提供了有关产品的综合信息,又传递着鲜明的个性特点并指向明确的目标顾客,使消费者很容易从众多产品中识别出来,并对它形成特定的评价,不同的评价反过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第二,能够扩大市场份额,占领目标市场。品牌形成的差异化有利于从两个方面扩大需求、占领市场。(1)差异化吸引新的消费者购买,推动需求曲线右移,在供给不变的条件下,均衡价格和产量都提升;(2)差异化能够使原有的消费者更多、更频繁地购买品牌产品,并引导消费者形成品牌偏好,一旦消费者形成了品牌忠诚,不仅意味着更多的消费,即需求曲线右移,而且意味着该品牌产品具有了一定的垄断权力,即需求曲线变得更加陡峭,更加缺乏弹性。
第三,有利于扩大利润空间。这一利润空间来源于巨大的品牌溢价与较低的品牌塑造成本之间的差额。由于品牌是在企业生产、管理、产品设计、营销、服务和企业文化等一系列活动中相伴而生的,所以品牌本身并不需要过多的额外投入。树立了品牌战略目标可以通过整合各项已有资源,获得1+1>2的效果。品牌溢价不仅指更高的产品价格,而且还包括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更低的营销费用,以及更强的抗击市场风险能力等。
第四,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品牌优势对中国企业抗衡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尤其重要。虽然品牌浓缩了各种潜在信息,但一个成功的品牌必然具有区别于他人的鲜明个性,这个个性越是鲜明,越易为消费者所识别和接受,因此,面对国外强势品牌,国内企业通过树立个性鲜明的品牌,攻其一点、不计其余,要比全面应战更易获得成功。
综上所述,面对国外强势品牌的压力,在现有的资源约束和市场竞争约束条件下,国内企业应先树品牌、占市场、壮实力,再进行核心技术创新,并以技术创新促进品牌战略目标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