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部门战略管理作为20世纪80年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处于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国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中国公共部门在运用战略管理时要把握时代特征,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
一、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内涵
“战略”作为一军事术语,是指从总体上对战争进行谋划、指导。二战后,西方的工商企业界开始利用这一军事思想。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战略管理被广泛运用到企业管理中。西方公共部门运用战略管理则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
如同诸多学术术语一样,学者们对战略管理的内涵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小汤姆生、纳特、巴可夫、波齐曼、斯特劳斯曼等都给战略管理下了定义。“一般而言,战略管理可视为经理人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之行为”。
二、西方实行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原因、特点
战略管理在公共部门一经引入就得到公共部门经理人的青睐。分析原因,西方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兴起与发展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一)时代背景的变迁。二战后,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各国都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技术资源恢复、发展本国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政治家从二战中获得启示,像军事家谋求军事战略一样谋划本国发展战略。
(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石油危机,经济出现“滞涨”,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各国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政治家们为巩固执政地位,不得不采用新的管理思想。
(三)私人部门战略管理的示范。私人企业是各种管理思想的诞生地和试验场,战略管理思想也不例外。二战后,私人企业从战略管理中获益匪浅。这使面临严峻考验的企业等公共部门深受启发。
(四)公共部门经理人的大胆借鉴。面临挑战时,即使有先进的管理思想而没有人尝试,战略管理也不会在公共部门得到推广。在此意义上,各国的政治家、公共部门经理人就成为战略管理的引入者、实践者。
(五)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推崇战略管理,即“它试图通过对组织内外环境变量、组织长期目标以及组织角色与环境的匹配与关注,以提升组织实现其使命的内在能力”。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中展现了它自身的特点:
1.关注公共部门的整体规划、全局发展。战略管理要求公共部门摒弃部门内部的利益纷争,求得组织整体发展利益的最大化。
2.关注公共部门的未来发展、谋求长远利益。战略管理推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发展意识,反对公共部门为谋求眼前利益而忽视组织长远规划的“杀鸡取卵”的权宜之计。
3.不仅关注公共部门的内部整合,更加重视外部环境因素对组织发展的影响。战略管理要求公共部门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发展机遇,将自身的缺点最小化并规避外在环境的威胁,最终扬长避短。
4.抛弃传统的官僚组织体制只重视过程、拘于程序的僵化思维,转为重视结果、寻求发展的目标诉求。
西方引入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能够让公共部门摒弃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从整体性、长远性、能动性、目标性以及灵活性等方面谋求组织发展。当然,由于理论本身的不完善、公共部门的原有价值取向以及复杂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使得战略管理在公共部门的应用也并非尽善尽美。对此,必须客观认识。
三、中国运用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原因、现状
中国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兴起不过是近十多年以来的事情。究其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与西方成熟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相比,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序幕正式拉开不过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市场化改革,中国公共部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正是陷入这样一个全新的环境,迫使中国公共部门从战略高度审视自己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
(二)历次机构改革的误区以及困扰。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企业进行了五次机构改革,再加上刚刚拉开大幕的大部制改革,已经历了六次整合。历次改革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却都存在一个弊病,即大都停留在机构精简、人员删减这样的数量层面,缺乏整体规划、全局意识。而战略管理无疑给中国企业领导人一个很好的启示:必须从职能整合的角度而不是囿于机构大小方面进行改革。大部制改革就是这种启示下的必然趋势。大部制之“大”不是搞简单的机构大合并大拼凑之后的“规模大”(虽然整合后,“部门大”在所难免),而是职能融合规整之后的“大效率”。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引导。中国公共管理研究者在引入、研究西方公共管理思想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用(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中国式思维”探究本国公共部门管理的特殊情况的重要性,并且把相关研究成果形成一定的民主诉求,为公共部门经理人提供了可鉴之果。
(四)国际化、全球化的影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发展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全球化”的印记。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不断凸显的管理问题,迫使中国公共部门的经理人必须站在更高的角度,用全球眼光审视自己的管理。另外,全球化也让中国的经理人有了一个学习借鉴的机会。看看西方走过的发展之路,中国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改革步伐才能更稳。
以上分析了中国公共部门采用战略管理的原因,也能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对战略管理在中国公共部门的发展现状有一个更清晰地判断。值得肯定的是,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变迁和部门内部自身出现的问题,中国公共部门经理人的反应是积极主动的,采用战略管理也是有益的。但是,毕竟中国的国情很特殊:市场经济处于转型时期、长期的“官本位”意识和利益部门化、地区化思想存在、盲目与国际接轨的现象大量出现,等等,都让中国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发展举步维艰。概括来说,中国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公共部门经理人的“政绩观”扭曲。很多经理人难以在短期内摆脱部门内部利益的诱惑,不能用“全国一盘棋”的思维规划整个社会的发展。
2.引入战略管理不是出于部门发展需要,而是追求所谓的“新型管理”。这就容易对战略管理采取极端推崇的态度,不加变通的运用,往往使战略管理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意义。
3.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存在误导现象。由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源于西方、发展于西方,有些学者往往只看到了国外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成就,而忽视了当前中国的现实国情。很多管理实践者则忽视了现实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盲目套用这些理论。
四、改善中国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建议
中国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从实践运用都很年轻,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就成为今后改善的立足点。针对不足,中国公共部门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对公共部门经理人的培训和教育。由于长期生活在传统管理模式之下,再加上理论学习不足,当前,中国公共部门中相当多的经理人对战略管理的认识不准确不到位。这就要求对他们进行理论培训,让他们掌握科学的战略管理知识。
(二)加强公共部门内部的沟通,增进部门之间的交流。只有彼此沟通,相互协调,才能认识到利益部门化、地方化的危害性,才能明白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重要性。
(三)发挥民众特别是社会各界优秀代表、先进理论研究者的参与力量。理论是先导,只有战略管理的“中国化”研究取得突破,中国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实践才能获得更强的科学理论的支撑,取得实际效果。
(四)发挥公共部门尤其是中央公共部门的改革的示范作用。由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当前的特殊国情,中央的权威是得到高度认可的。如果中央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改革(以大部制改革为例)能取得成功,那么其他各级各类公共部门改革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在这个问题上,可以采用“试点”改革的方式,以点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