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大对我国高等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天津市九届三次会议对天津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新目标,知识经济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新时期医学教育提出了新课题。我校作为天津市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市属高校,必须主动迎接、抢抓国家和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新机遇,认真审视国内外医学科学和医学院校发展的新思路、新趋势,充分解放思想,积极开拓创新,“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努力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一、发展战略规划基础
(一)发展战略规划-学校现状
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抓住“211工程”发展机遇,实施重点学科带动战略和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促进大学医院发展,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已成为国内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特色突出、位居前列的医学院校。
“十五”以来,学校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就:
1、办学规模适度增长,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达到9017人,其中,本科生6121人,研究生1943人,学历留学生953人。专业门类不断丰富,现有本科专业15个,涵盖了医、工、文、法、管理等专业。临床基地逐步拓展,拥有6所大学医院、5所非直属临床学院、14所教学医院、32个实习基地。
本科教学成果突出。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名教授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5部教材获全国医药教材奖。学校被评为教育部外语教学改革示范校。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和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均给予“优秀”评价。
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战略规划。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7个。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52名。全日制在校研究生规模增长30%。
留学生教育国内一流。在校学历留学生规模和留学生教育质量居全国西医院校之首。学校被选为全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教育部医学(西医)专业来华留学生教育专家工作组成员单位,是全国30所使用英语教学高校之一。
2、学科建设成效显著。拥有国家重点学科5个,“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8个,天津市重点学科12个,校级重点学科10个。
科研水平显著提升。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4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88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8项,作为第一单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国家“973”、“863”项目8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40项。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7184篇,其中SCI等收录论文486篇。出版科技著作386部。申请专利81项。
3、师资队伍实力增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4名,人事部、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63名,天津市特聘教授8名,天津市“131工程”第一层次人选9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培养的“跨世纪人才”、“新世纪人才”,已在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4、大学医院加速发展。总医院、二院和肿瘤医院已经成为在全国颇具影响、代表天津市最高医学水平的龙头医院。口腔医院、代谢病医院和眼科中心专业特色突出,学科优势明显。在全国最佳医院网络排名中,我校肿瘤科、泌尿外科、内分泌科、儿童肿瘤科四个专业进入全国前十名的行列。大学医院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及国内外医疗救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国际交流日益加强,国际化进程加快。每年有近300人次赴国外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和学术访问;近300人次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举办了“第十四届欧亚神经外科大会”、“第四届世界乳腺健康学术大会”等20次国际会议。与美国康奈尔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21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聘请一批国际著名专家成立“天津医科大学外国专家顾问委员会”,促进了我校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战略规划。
6、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数字图书馆建成了8T全光纤资源文献体系存储系统和数字化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建立了重点学科信息资源体系、研究生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为广大师生了解最新教学科研信息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校园网的主干带宽升级为万兆,网络出口由百兆升级为千兆,支持全校信息服务系统良好运转,进一步保障了教学、科研、医疗工作的需求。
7、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完成了“211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现代医学教育中心楼、体育中心和大学生活动中心共计37934平方米,投入资金5400万元建设了研究生公寓和科技交流中心共计25091平方米,为实现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了硬件支持。学校加大校园建设力度,投入2200多万元建设“精品校园”,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学校各项事业的长足进步,为今后的发展战略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发展战略规划-现状分析
1、优势
从外部环境看,我校作为“211工程”建设院校,被纳入到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轨道,层次和水平都得到了提升,对我校已经起着并仍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天津市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建设市属高校,市委、市企业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重视和支持为学校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支撑;作为天津市唯一一所西医本科院校,医学科学的发展、滨海新区建设、天津市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了新的机遇,发展潜力巨大,有待努力挖掘。
从自身条件看,我校在重点学科和学科点数量、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一定优势,成为今后发展的良好基础。留学生教育全国领先,初步显示了对学校国际化进程的促进作用。教学质量工程初见成效,临床实践能力强和英语应用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医学科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的医学教育理念特色突出。
2、差距与不足
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数量不多,高水平师资力量不足。管理队伍的思想水平、创新精神、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有待提升。
具有国际水平的重点学科不多,重点学科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高水平、原创性的科研项目和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数量不多,科技服务社会、科技成果转化有待加强。
教学改革不够深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方法有待健全。
制度创新体系有待完善,现代管理体制还不健全,管理部门和各院系主动对外争取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的意识和力度不够。崇尚科学的学术氛围、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尚未真正体现,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还任重道远。
3、机遇
知识经济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对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规划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增强高等学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成为国家战略。“985工程”、“211工程”将进一步在创新国家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中承担关键职责。
医学模式逐步转变,医学科学发展战略规划日新月异。提升人口质量和健康水平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要问题,现代工业使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重大疑难病症的种类与患病人数日渐增多,医学不仅仍将在科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而且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拥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深层次国际交流的开展,使我国医学科技和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途径更加宽广。
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列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天津市的建设目标是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这为医学教育、医药科技、医学人才培养等各项事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4、挑战
世界各国在教育领域日趋开放,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各国大学在全球市场争取人才、生源与资源,西方发达国家在竞争上具有很强的优势。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快速发展,国内各高校在办学理念、规模、特色、质量和品牌上的竞争空前激烈,综合性大学实力雄厚,医学类院校竞争实力迅速增强,在学科建设、科研实力、生源质量等方面对我校形成了严峻挑战。
现代医学教育呈现出的整体性和综合化发展趋势,对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将更加注重以人文教育和宽广知识为基础的素质教育,注重人文教育、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这对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将是一个重要挑战。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小进亦退。我校建设发展优势与差距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
二、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委九届三次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整体推进、重点跨越。以“211工程”建设为龙头,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医疗服务水平,切实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立足天津、覆盖全国、辐射西南亚、面向全世界,促进学校向多学科、高水平发展,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供坚实的医药卫生科技支撑、人才保障和医疗服务保障。
(二)发展思路
学校将以“211工程”建设为龙头,以加快国际化进程为突破口,更加注重内涵发展,深化对外开放,按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标准建设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追求高层次,人才培养追求高标准,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追求高水平,医疗服务追求高质量,校园文化追求高品位。
总体发展思路概括为:
确定一个目标;明确两个定位;突出三个特色;
实施两大发展战略规划;构筑五项保障;完成九大任务。
三、发展战略规划的发展目标、学校定位和办学特色
(一)发展战略规划的发展目标
通过“十一五”后几年的建设与发展,使我校成为我国重要的医学人才培养中心、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医疗保健服务中心和医药产业开发中心,争取在201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医科大学;到2020年将学校建设成为居国内医学院校领先地位,在国际上达到一流水平的医科大学。
(二)发展战略规划的学校定位
学校类型定位:以医学科学为核心,以生命科学为依托,医、工、文、法、管理等学科共同发展的多科性医科大学。
学校功能定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本科教学为重点,教学、科研、医疗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
(三)发展战略规划的办学特色
完整规范的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体系
完善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体系,强化群体观念、环境观念、大卫生观念,优化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案例教学、社区实践等各环节,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疾病诊治能力,又具备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的能力。
“德高医粹”的人才培养模式
素质教育依托国家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强化医学科学教育与人文科学教育的有机融合;专业培养强化外语和临床实践教学,形成我校毕业生外语应用能力强和临床实践能力强两个特长,培养“德高医粹”、具有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
开放型国际化的外国留学生教育
留学生教育坚持以“中西医结合”为专业特色,全程英文授课,以现代医学本科教育为主,以中国传统医学短期教育为辅,并逐步扩大研究生规模,学历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质量保持我国西医院校首位。强化国际化医学教育模式,发展高质量、高水平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留学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