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问题受到各级企业的高度重视,也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加强文化产业的战略研究,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站战略脉络,理清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思路,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目标,已成为各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应该承认,长期以来,我们在处理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关系上存在着一些偏颇,文化事业的发展现状不能完全承担起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要求、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改造落后的文化观念和建立新的文化观念的任务。因此,加强文化事业建设,研究和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不仅意义重大,也是当务之急。特别是我们黄山区,对尝试文化与旅游结合,加快建设“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战略意义十分突出。
本文试图结合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实际,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角度对我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律作一研究和阐述。
一、产业发展战略的规划
2009年4月,区委办、企业办印发了《黄山区文化精品打造工程实施方案》。这是我区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最重要的规范性文件之一,必将极大地鼓舞我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但它还不是产业发展战略的规划,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尽快制定全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规划。我认为这一发展战略规划至少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任务
黄山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任务是:按照“山上奇特,上下独特”的战略要求,以“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把我区建设成为文化产业先进的生产基地,重要的文化产业消费市场,最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要进一步理顺文化管理体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企业发展活力,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初步建立起设置合理、运转协调、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发展管理体制,通过10年努力,使全区文化生产力进一步提升,文化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加,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到2020年占到16%以上。
上述目标和任务的主要依据是:目前我区文化产业整体效能有新提升,特别是一些资金强、实力大的经济实体投资的文化产业项目正加紧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势头总体良好。到2008年底,全区有文化企业(含个体)302家,年产值(营业额)2.57亿元。但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广大群众的期望值有很大的距离:一是规模小,总量在全区经济总额中不到10%;二是档次低,没有自己的特色品牌;三是结构差,没有起支撑作用的骨干企业;四是人才缺,经营管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我们应该“跳起来摘桃子”,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达到发达国家四成水平。
(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方针和原则
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方针和原则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坚持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加强党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工作领导。
确定这样的战略方针和原则,主要基于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要求和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实际考虑,同时借鉴了宣武区等国内文化产业发展较发达地区经验。
宣武区是北京的四个中心城区之一,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聚集区。区委、区企业明确提出“发展区域文化、打造文化强区”目标。他们结合“国家新闻媒体聚集地之一、宣南文化发祥地和传统商业区”的功能定位,紧紧抓住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首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难得机遇,遵循宣南文化“在弘扬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的原则,整合区内现有文化资源,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启动了以“宣南文化园”为核心的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近年来加快了琉璃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天桥演艺产业园区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年增加值26.6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年业务收入76亿元,吸纳从业人员2.7万人。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内在精神的反映。我们的发展虽然不能与宣武区相提并论。但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吸引力,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成就。市委提出建设“文化大市”的战略目标,意味着不仅要靠悠久的历史形成独特的城市魅力,更要靠现代文明塑造国际旅游城市的时尚和靓丽,靠我们文化产业的新发展。
(三)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布局和重点
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重点是: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化内容和动漫等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们要大力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着力打造“三园四区”,确立我区“以城区为中心、以一湖四门为重点发展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东黄山黄帝文化游览园。要深入挖掘东黄山黄帝文化资源,把东黄山建成黄帝文化旅游景区。
——黄山北大门民俗文化产业园。要以仙源、甘棠、耿城等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要素,对竹马、跑马灯、节日灯会、狮子灯(舞)、板龙、草龙等民俗进行保护开发,设计生产有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建设黄山藏宝园等艺术品创作经营展示基地。
——太平湖健身休闲文化公园。快速推进太平湖B区、F区和国际艺术家庄园等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进程,加快高尔夫球场、度假休闲酒店、湿地文化公园等建设步伐,完善国际越野行走协会太平湖健走基地和摩托艇训练基地建设,推进太平湖看台、赛道、接待等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办好国际健走节、全国竞走冠军赛、龙舟赛、摩托艇锦标赛等大型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把太平湖打造成集休闲、观光、娱乐、健身、训练、竞赛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水上主题公园。
——六角楼文化工艺品展销区。以六角楼文化广场为中心,以黄山民间艺术馆、六角楼茶叶市场、知铭旅游工艺品厂和黄山区博物馆(迁建)为依托,建设黄山区茶文化展示中心、奇石博物馆和文化工艺品展销区,打造文化特色产品和龙头企业。
——城区文化休闲娱乐区。借助城区的特有优势,积极发展KTV、舞厅、网络电子服务、演艺、茶艺、酒吧、健身、餐饮、住宿等休闲娱乐业,同时发展城市夜间经济,引导发展有益于人际交往和身心健康的文化休闲娱乐业,发展壮大文化休闲娱乐产业。
——黄山西大门影视创作产业区。以黄山国际摄影村、龙圣影视基地等项目建设为主体,推动黄山西大门向影视创作经营基地、影视艺术培训基地及其相关服务业发展,使西大门成为黄山脚下又一文化艺术事业的胜地。
——永丰名人文化旅游示范区。以希范堂、苏氏宗祠和海宁学舍为重点,着力打造我区名人文化旅游示范区品牌。对希范堂、苏氏宗祠进行重点修复、改造,充实祠堂文化内涵。建设苏雪林、杜冠英等名人纪念馆,丰富游览文化内涵。举办富有时代性、参与性的五福庙会等民俗活动,提升文化旅游意趣、品味。
二、产业发展战略的措施
我区产业发展战略措的施应该是: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升水平,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对符合规划的产业园区和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展新兴文化业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一)建立文化创新体系,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自主创新,提升文化产业内在素质,做大文化产业品牌。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方兴未艾,亟需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们要推动文化产业尽快走出模仿加工的初级阶段,提升文化产层次。要与高新技术产业配合、与旅游市场协同发展,搞好产业项目,发展科技文化产业;要加强宣传,抓好文化消费的舆论导向,加强区内外的文化交流,丰富本地文化市场,组织创作反映本地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作品。我们不仅要办非遗节,也要办创新节,鼓励技术创新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特色品牌。
我们文化产业的“三园四区”,讲的也是一种产业的集聚。我们要尽快融入长三角文化产业经济圈。现在长三角地区都在逐步树立规模经营的理念,确立“造大船”组建文化产业集团或文化产业园区的思路。比如上海的张江文化产业园区、南京的世界之窗创意产业园区、杭州的动漫产业园区、无锡的工业设计园等。这些基地通过高新技术以及IT产业的建设,必将走在全国文化产业生产的前面。我们要尽快通过产业的链接、资源的整合、市场的分工以及合作机制,使我们的文化产业成其大文化企业集团链条上的一部分。要深入分析本地各种资源特点,发掘人才、历史文化条件、经济上的比较优势,挖掘区域文化的共通之处,加快建立文化产业园区的联盟,形成更强大的规模效应。
(二)构建文化市场体系,推进文化旅游结合
我区作为黄山市的大区,在打造“文化繁荣的先行区”、“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的过程中,必须建立统一分层的区域要素市场。文化发展战略要素包括资金、技术、设备、劳动力,以及具有知识产权性质的各类文化,诸如剧本、创意、节目、品牌、商标等等。我们要尽快推进建立全区开放、畅通、一体化的区域文化共同市场,以市场化的手段促进区域文化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保证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规律自由地流动。
我们要推进文化旅游结合。寻求重点突破,多渠道筹资融资,大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景区景点建设,重点开发休闲度假旅游、生态风光游等旅游项目,进一步整合和包装旅游资源,加大促销活动,积极开拓旅游市场。要对历史文化价值进行挖掘和整理,形成开发、利用、保护的完整体系。要鼓励“做深一次策划、出台一个意见、打造一台节目、建立一支队伍、深化一次改革、完善一个规划、新建一个园区、建立一个机制”等旅游与文化深度结合的文化活动。建设一流的景点、一流的设施,实现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宣传,一流的效益。通过旅游业,带动信息、交通、商贸、物流、餐饮、文化娱乐等诸多行业的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
(三)建立文化服务体系,实施人才兴文战略
坚持以企业为主导,建设文化服务体系。从文化政策指引、文化信息交流、文化设施公布、文化队伍建设、文化产品展示、文化服务评估、文化理论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入手,规范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以本地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
我们要建设公共文化设施体系,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建设公共文化管理体系,既完成公益性文化活动任务,又利用企业物业开展文化经营活动,形成文化产业支撑;建设公共文化活动体系,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群众文化网络,建立各类业余文艺团队,组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建设公共文化保障体系,对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管理责任、运营机制、经费保障、政策支持作出明确规定,确保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管理、运营、评估、考核有政策法规做保障。
据统计,我区目前有宣传文化艺术各类人才850人,其中新闻理论165人、民俗340人、文学音乐舞蹈159人、其他186人。但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仍然严重匮乏。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为优秀文化内容、强势文化产品所需要的核心生产力配套良田沃土、风调雨顺的环境条件,既为现有在岗人才人尽其才,也为吸引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创造必要的条件。我们要围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制订文化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实施引进和激励人才的优惠政策,安排必要的专项资金,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努力满足全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需要。
三、产业发展战略的步骤
(一)加强领导,提升产业发展战略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各级党委、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工作,将其列入议事日程,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明确职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要建立科学的领导和管理体制,建立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文化事业繁荣的改革和保障机制。要突出重点,认真组织实施好重点项目建设。要有计划地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比重,使文化建设资金在企业年度预算中占有适当的比例。对文化基础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如市民文化广场、公益性演出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布局要合理,对现有文化设施的使用、管理和维护要科学,使其在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探索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要继续加大对博物馆、图书馆等群众文化场所的投入力度。对有经济价值的文化项目要鼓励进行产业开发,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区级财政应统筹社区文化建设的经费需求,制定有利于发展的社区文化预算,确保社区文化经费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增长。
(二)积极动员,凝聚产业发展合力
文化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资金来源应多元化。要发展文化产业,地方财力有限,必须出台优惠政策,营造社会化生产的投融资环境,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尤其是企业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要积极适应社会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改变企业直接办事业的做法,将过去一些由企业、社会承担的事务,交给社区自主办理。
民营资本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必然成为生力军。我们要积极尝试以市场化运营的方式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途径,尽快组建引进文化经营性载体。针对文化产业单位小而散的状况,要引导区内现有资源整合,着力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形成文化旅游发展的资本基础,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民营资本,合力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龙头。通过谋划整合,使民营资本成为我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撑。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不放松,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不动摇,协调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建设。积极推进文化长廊建设,开展创建文化先进乡镇和民间艺术之乡、特色之乡活动。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力争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发展较快的新兴支柱产业。
(三)深化改革,激发产业发展战略活力
企业手中掌握的资源有限,而群众的文化需求又存在无限多样性,如何协调二者的矛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大难题。我们必须要加快企业职能转变,推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企业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促进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强化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现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管理转变,改进文化管理方式,创新文化管理手段,推进文化政务公开,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努力提升文化行政管理效能。
要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塑造合格文化市场主体,建立规范的公司制企业。要完善国有文化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制订国有文化资产经营业绩评价考核办法和国有文化企业经营者任期目标考核办法,制订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
不断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强司法和行政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构筑企业自我维权的防护墙,形成企业监管、企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对网络信息和文化产品、服务市场的属地管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市场秩序。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作为21世纪的“最后一桶金”,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朝阳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作为有着丰厚文化资源的黄山区,我们相信,只要研究能够合作起来,产业园区能够合作起来,体制上能够流动起来,观念上能够建立起来,文化市场的消费能够振兴起来,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就一定能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区域文化的发展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