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房地产业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房地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对房地产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然而,土地的稀缺性、建筑经济的有限性、建筑技术的局限性使得房地产的供应与城市居住、工作环境改善及人口增加所产生对房地产需求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同时使得房地产市场更多地表现为买方市场,令开发商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要在这样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实施房地产品牌战略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然而,在实施房地产品牌战略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以下的误区。
房地产品牌战略误区一:企业品牌与物业名牌不分
品牌包括很多的内容,知名度仅仅是品牌的一个方面。品牌(brand)一词来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意思是烙印,这个单词非常形象地表达出了品牌的含义——如何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烙印?品牌是一个综合、复杂的概念,它是商标、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符号、广告风格的无形总和。品牌相对名牌,具有更深层的内涵和价值。
品牌与名牌是整体与部分、集体与个别之间的关系。如果房地产企业绝大多数开发项目均十分成功,该企业的社会信誉必然很高,从而成为品牌。反之,如果多数项目不成功而仅有一两个项目名气大,成为名牌,该开发企业决不会成为品牌企业。由此看来,企业品牌以物业名牌为基础,对房地产品牌战略来说,企业品牌比物业名牌更为重要。
房地产品牌战略误区二:高档次、高价位就是品牌
现实生活中人们存在着一种错觉,似乎品牌都是面向高薪阶层生产的高档豪华奢侈品。品牌住宅,必然是高档物业,只有花园别墅、豪华公寓、高档写字楼等高投资的住宅才有资格谈品牌,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则无品牌可言。
同一功能物业,高档的必然在品牌上超过普通档次。但纵观全国房地产市场,不少花园别墅设计新颖,但房屋大量积压,落得萧条尘封,日渐破落。南方某些省、市均不乏高档物业却无人问津,沦落成看房人饲养家畜家禽的场所,如何奢谈品牌?倒是北京市回龙观文化居住区的经济适用房誉满北京。
若按档次标准评价品牌,则再简单不过:只要投资高,就可创品牌。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愿出高价就能雇请最有权威的设计单位和设计师,也能购买到最贵重的建筑材料,最后建成高档豪华、富贵高雅的物业,但遗憾的是市场狭小有效需求不足,产品大量积压。成本都难以收回,何谈企业利润?没有利润企业就无法生存,这样的“品牌”哪家房地产企业愿意去刻意追求呢?
在全国25000家房地产企业中,80%是三级以下资质的企业,规模很小,资金和实力还不具备开发高档名牌住宅的条件。购房者80%是城镇居民,需要建品质较高、售价适中的普通住宅。
房地产品牌战略误区三:品牌可以通过大规模宣传形成
在实施房地产品牌战略的过程中,广告包装是必要的,但是相当一部分房地产企业不是把主要精力用在项目上,而是用在广告宣传上。诸如花园、广场、帝苑、王府、皇家等华丽词藻将原本普普通通的物业甚至豆腐渣工程包装得唯我至尊,千方百计吸引消费者上套,这显然不是一条创立名牌的成功之道。
从创建的过程上来讲,名牌可以用高额广告费打造。而要建立一个品牌,则是一个复杂又浩大的工程,包括品牌的整体战略规划、视觉形象设计、核心理念确定、品牌符号运用、品牌场景设计、广告调性等等一系列的工作,并且,品牌的建设并不是一个短期的工程,它需要品牌经理人常年累月、战战兢兢地小心经营。每一次的产品推广,每一次的广告运作,无不凝聚着品牌经理人的心血和汗水。一个名牌或许一次广告运动就可以达到,而一个强势品牌的树立,却要历经漫长岁月的考验而铸就。
房地产品牌战略误区四:创立品牌与追求高利同要
实践证明,品牌与利润有直接关系。创品牌的目的是占领市场获取利润,要创名牌,又是以占据一定的市场为前提的,也就是要遵循市场—品牌—市场这样的规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单纯追求高利是不可能占据市场的,自然就不会成为品牌。品牌的本质是信誉、品质。高品质的物业必然受消费者青睐,顾客对其有口皆碑,久而久之自然就会成为品牌。
事实告诉我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相当多的房地产开发商不愿将资金投向这种没有直接经济回报的地方,从短期来看,将部分资金投向环境建设,对企业的总利润有所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对企业的发展和利润的实现却是非常有利的。对于企业创立品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房地产企业要创立名牌,就必须做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统筹兼顾。
房地产企业要想真正创立品牌,就必须对品牌的内涵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懂得物业名牌和企业名牌的因果关系,懂得品牌和名牌并不是同一关系,舍得牺牲一定的经济利益并花费一定的时间来创立品牌,时刻牢记产品质量是创立名牌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从品牌战略下的误区中走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选准方向、打好基础、抓住机遇、不懈努力,最终步入品牌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