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危机是指在企业管理国家事务中,突然发生的如地震、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等对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在危机发生越来越频繁的今天,一个国家要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的损失,提升企业应对危机的效率,必须建立系统的企业危机管理机制。系统的企业危机管理包括危机的预防与应对。有效的企业危机管理机制,能够将企业危机管理纳人一个有序、规范、条理的轨道中,保证企业在危机发生时能在最短时间内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将危机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一、企业危机管理的内涵
人类文明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也在与日俱增。现代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充分的便利与舒适,但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也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所以,每个国家都应该加强企业危机管理。危机事件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主要是针对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引起的突发性事件,前者如洪水、地震、海啸、干旱等;后者如核泄漏、火灾、质量事故等;第二,一定的社会矛盾而诱发的社会冲突导致的社会失衡和混乱。诸如战争、暴力对抗、恐怖主义事件等。
罗森塔尔(Rosenthal)认为:危机是一段剧变和集体紧张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日常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受到威胁,并且威胁的方式是我们意想不到的,甚至是无法想象的,要求决策者必须作出关键性的决策。
二、我国现时期危机产生的诱因
1、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进入了一个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新时期。而在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同时也造就了众多的新兴的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利益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企业所面对的重中之重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企业、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速在2010年超过了GDP增速。数字背后也有关于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担忧。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仍在以9.7%的速度增长,达到了13190元,而2009年的数字为12022元。虽然目前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张,并取消了延续几千年的农业税,在农村开展医疗体制改革,扩大低保范围,但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也在不断的攀升,农村从国家政策中获得的实惠被抵消大半,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上的缓解,农民的生活水平并未得到明显的改善,生存能力还是比较弱。
(2)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特别是东部和西部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
2000年,东部地区人均收入是西部的2.26倍,最高的省份与最低的省份差异超过了3倍。而且平均数掩盖了实际的差异,全国尚有22.8%的县未上温饱线,86%的县未达到小康线,5%的贫困县与5%的富裕县人均GDP差异为16.4倍。根据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陈宗盛等人对国家统计局公布资料的计算,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由1998年的0.35上升到1997年的0.40,当计入偷税漏税、官员腐败、集团消费转化及其他非法收入之后,我国居民收入实际基尼系数由0.42上升到0.49。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实际基尼系数已超过0.50,远远高于通常的稳定警戒线0.40。
(3)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发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巨大的人口生存压力,已探明的资源储量贫乏,再加之广大民众的环保与节约意识不强,求富心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十分严重。这一切都加大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同时也成为了诱发我国社会危机、自然危机、安全生产危机的重要原因,从非典到汶川、玉树地震都证明了这一点。
2、政治体制改革和企业职能转变滞后
在我国,企业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一直都没有完全理顺,企业权利该下放的没有下放,该转移的没有转移,该加强的没有加强。有些地方企业的行政管理方式不是以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辅为,而是恰恰相反。政治体制的弊端就造成了传统权力的不断扩展,传统权威下降,执法司法腐败,新闻舆论导向扭曲,基层政权的恶性病变等令人深恶痛绝的现象发生,使我国尚未实现职能转变的企业在协调矛盾、抑制腐败、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3、传统道德文化体系的失衡而导致信仰危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新的价值观念及不断渗透的西方价值理念,对我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我国目前新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体系又尚未建立,再加之我国教育的相对滞后,社会道德、公共伦理逐渐下滑,腐败的社会风气使道德基础发生动摇。网络时代带来的新的生活方式和交际手段也日益冲击着旧有的道德规范体系,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意识淡薄,拜金主义盛行。传统道德文化体系的失衡又加剧经济社会领域的公共风险,成为公共危机的爆发的另一诱因,而这种来自非正式制度方面的诱因又往往容易被忽视。
三、构建企业危机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公共事件危机管理并不是新事物,几乎所有国家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引起的公共危机管理。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由于企业具有其他社会组织和团体所不具有的优势、权威和强制力,所以企业必须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
1、构建企业危机管理机制是发挥企业职能的必然要求
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其任务是为所有公民提供生存、发展的空间以及经济的和社会的福利。在企业危机管理中,提供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稳定不仅是企业的职能所在,而且也是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
(1)提供公共安全
任何国家的企业都具有处理危机,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责。在企业危机管理中,尽管危机事件所针对的具体目标不同,危害的方式和程度也不一样,但是却都对公共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能导致民众在心理上的恐慌。
所谓公共安全是指一种存在状态,一种心理氛围,是企业为社会成员提供的人身权与财产权的保护。保护人民的公共安全不仅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体现了企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2)保护公民权利
危机事件往往会对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公共安全的提供绝不是空洞的,抽象的,也决不是针对某一个阶层、某一个利益集团的,而应是保护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的安全,保护每个社会成员的人身、财产权益。
(3)维护社会稳定
危机事件的最大危害不在于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具体损害,而在于它会使社会上出现人心不稳、秩序混乱,从而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和根本性的危机。所以在企业危机管理中,企业必须迅速有效地控制危机状态的区域,谨防事态地扩大,将危机消除在始发阶段,制止危机状态地蔓延,维护社会的稳定。
2、构建企业危机管理机制是提升企业行政效能的必然要求
危机局势是对社会稳定构成的最直接的威胁,危机事件的处理是对企业组织的管理能力和效力的全面考察与综合鉴定,是衡量和反映企业统治力量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是企业的一项战略任务,同时也是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这些危机事件不仅仅关系到个别事件处理的成败,更是关系到如何真正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如果企业不能够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危机的发生,或是及时修正危机问题带来的困境,那么,企业将失去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的基础条件,甚至将危及到企业统治权力本身。
所以,行政效能理论要求对企业行政行为所花费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与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进行比较,并通过这种比较来提升企业效能。将其预防与减轻危机损害,保护公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与产生的社会效益进行比较,并通过这种比较来不断的提升企业危机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