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的目光聚焦于工行、中行上市之辉煌,农行股改之如火如荼、邮储银行之横空出世时,却也不能忽视银行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柜台。事实上,目前的情况并不乐观。在全国银行机构共发生各类案件中,大量发生于柜面业务中;如再加上差错事故或其他涉讼事件,银行业柜面操作风险损失远大于此。近年来,尽管我国电信运营商、银行、保险等大型机构在加强柜面业务风险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柜面业务案件事故依然不断,违规操作、有章不循较为严重,用户投诉较多,管理缺位现象依然突出。
要化解柜面业务风险,应做到以下几点:
1.重构柜面业务风险控制流程,真正实现效率与安全的统一。
既要抓好业务处理流程疏通提效工作,更应建立和完善事前、事后监测。在建立事前监控防范方面,要从增进客户调查、优化客户结构、规范岗位设置、优化业务系统着手全面改进;在建立事后检测监督方面,要切实改进账户核对、业务检查和审计监控效果,尤其要在柜面业务风险管理中,建立完备的业务监测和风险预警体系,使柜面业务的所有交易、客户、柜员受到严密监测和风险评估。只有如此,才能全面增进防控效果,最大限度提升服务效率。
2.健全柜面客户管理体制。
必须在柜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中健全柜面客户管理体制,建立沟通机制,努力化解信息不对称。这方面工作的具体要求有三:一是确立管理部门和管理职责,明确客户经理;二是建立客户开户调查、跟踪分析、定期回访、产品营销、关系维护等客户管理制度,有效沟通双方信息,达到真正了解客户,建立风险联防机制;三是要加强客户规划和有效监控,制订客户规划,建立“瑕疵客户”和“危险客户”管理制度,努力改善客户结构,实现客户风险的主动管理。
3.提升制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流程制度是规范日常的业务操作和管理活动的具体指南,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流程制度不仅要关注理论先进性,要与执行的客观环境相适应,与基层的风险控制实践相吻合。从规章制度的制定看,要强调对基层员工意见的听取和采纳,对部分操作性强的规章应探索“自下而上”的制订过程,体现员工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4.增强事后监控体系功能,建立长期业务检查机制。
事后监督应重点负责柜面业务的全业务持续性监测,旨在监测动态、发现疑点和提供线索。业务检查重点是调查核实和现场检查,从而摸清情况、评价风险和排除风险。从监控方式上,事后监控体系应以数据分析、模型监测、风险定位、风险评估、调查询证等监控工具为手段,全面提升柜面业务风险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