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提升民族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我国原有的传统教育提出了诸多要求和转变。从宏观上看,有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体制的改革等;就微观而言,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仍在于学校行政管理素质的提升。笔者认为,素质教育下学校行政管理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一、学校行政管理要具有合乎规律的科学取向
学校管理方式的科学化,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提升学校管理工作效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行政管理的科学性取向具体表现为要求学校行政管理层遵循以下规律。
1、遵循客观的教育发展规律。
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而长期以来形式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校行政管理在教育实践中表现出诸多的非科学性,比如片面强调远景终结性管理而忽视阶段性的过程管理,忽视人的主体以及主体的价值选择,把社会的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对立起来。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更谈不上综合素质的提升。鉴于此,我校在管理实践中将远景终结性管理与阶段性过程管理相结合,尤为突出传统模式下易忽视的阶段性过程管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校行政常规管理模式,即:德育常规、教学常规、总务常规、校务常规、教务常规等体系。德育常规环节紧扣班主任的落实及学生会的反馈,在动态中修正学生的德育偏差,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从而弱化终结性的德育“双差生”。教学常规环节紧扣备、教、批、复,一周一检查教案及听课笔记,一月一反馈教师教学状况,加大了学校行政管理的可控性。
2、遵循教育对象身心发展及素质形成规律。
学生的身心发展及素质形成规律具有多环节、多因素以及不平衡性和个性的独立与互动性,使得素质教育下的行政管理应体现全面性和整体性。在素质培养上既要求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又要引导学生其它良好的社会综合素质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我校在按照课程标准设置开足开齐各门学科的同时,以此为依托在遵循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个性的独立和互动性基础上,成立各学科兴趣小组,并配以专门的指导教师,专门的时间、地点给予小组活动的保障,初步具有了研究性学习的倾向。同时,针对当代学生心理素质的不成熟性和矛盾性。校团委特设学生心理咨询室,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及心理医生定期为学生服务。在管理机制上,把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与学校的整体教育功能结合,再辅之以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型的学校行政管理机制,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健康形成和合理发展。
3、适当引入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素质教育下的学校行政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体系,其改革和完善必须符合我国当前的教育实际及特点,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其一是树立市场观念,面向市场对“商品”——人的素质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向教育提出了新的人才观: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为此,就要转变传统模式下以培养单一型的人才——升学人才的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构建适应“市场”管理模式。其二是介入竞争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资源的整合作用,又可以形成特色的利益驱动机制、激励机制、风险机制、供求机制和约束机制,从而实现学校管理规律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
二、学校行政管理要具有真挚的人本取向
就概念而言,“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升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为目的的教育”。可见,教育人本论的基本思想对加强与改善为素质教育服务的学校管理工作是完全适用的,即管理人本论。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中人性的回归,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自由精神。同理,管理人本论的教育理念也必然体现对人之个性的尊重,倡导高素质、多层次的管理模式。一是对教师的人本管理。教职员工是学校各项工作中起决定作用的物质资源,加强对人的管理,合理组织学校的人力资源,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是学校管理的首要任务。一方面注重培养群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把学校荣誉归功于集体智慧的结晶,把个人成就植于集体的“沃土”,饮水思源。另一方面发挥工会、教代会的“家庭功能”,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解除教职工的后顾之忧,淡化领导经理人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界限,减少和消除工作中的矛盾和冲突,产生融洽的心理气氛,增强凝聚力、自觉性和义务感。在学校行政管理实践中,我校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的人本管理功能,做到“三重”:第一,偏重两地的参政职责,审议学校重大决策。学校成立经济审查委员会等,确保学校校务各类事务的公开,体现教师的学校主人翁地位。第三,由向学校提建议偏重于协助学校行政调节政群关系,把发动教职工落实学校的行政决策作为两会的重要义务。
二是对学生人本管理。学生管理人本论的精神集中体现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人地位和学生的主动精神。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主体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此乃教学人本论,而管理人本论则主要把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既学生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并非纯粹的管理客体。在管理实践中,要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坚持正面教育,使学生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最后达到学生的管理自治,将学校非实质性的管理放权于校团委和学生会,充分发挥校团委和学生会自治功能。我校在实践中,具体区分校团委和学生会的职能和功能:校团委负责学生的思想管理自治,手团队纪律约束学生,用党的思想理论武装和激励学生。学生会负责学生日常管理的自治,充分利用学生会与学校管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素质,减少了学校行政管理层次,提升了学校管理的效益和活力。
三、学校行政管理要具有鲜明的特色化取向
素质教育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不是一个理论问题。教育实践客体的层次性和不均衡性必须带来素质教育实践的个性化,因而要求素质教育下学校行政管理的特色化取向。
如今诸多的成功素质教育及管理模式,为全国中小学校的素质教育及管理提供了很多的借鉴。然则,笔者以为学校行政管理和特色化取向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注意因地制宜,体现浓郁的地方色彩,向“地利”要特色,要管理效益。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本身就是“人无我有”或“人有我优”的特产。因此要善于发掘当地的地理、人文、经济及教育环境之所长,融入学校管理模式之中,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行政管理特色。我校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农村普通中学,1965年5月9日,当时的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同志亲临我校视察,为我校题写校名并撰赠“因地制宜为集体农民兴利,实事求是教青年子弟读书”的楹联,确立了我校的办学方向,几十年来,我校一直铭记董老的关怀和昭示,并塑立董老雕像——永远的昭示,竭力挖掘这一特有的董老人文精神。每天清晨他昭示我们奔向远方的朝阳;每周升旗,他昭示我们为五星红旗增艳;每个“五四”,他昭示我们青年学生永远跟党走……这‘人无我有’的“永远的昭示”的特色取向,成为我校一道永远亮丽的德育管理风景线。
二是要注意时代性原则。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向“天时”要特色。现代教育的时代性特征,就是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三个面向”,这就要求我们的行政管理以此为指针,在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的研究和实践等方面创造出符合“三个面向”的学校特色管理模式,没有时代烙印的个性特色是短命的。我校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大环境小学校和小环境大学校”的办学管理理念,把动态的时代环境与静态的学校管理相结合,牢牢抓住时代脉搏,适时地变“应试管理”为“素质管理”,变“分数型人才培养目标”为“能力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教育内容上紧紧立足本校的区位特点,在管理上以“向下培养现实生产力、向上输送潜在生产力”不诠解现代教育“三个方面”的时代性特征,使我校的行政管理既具有个性特色,更富时代特征。
四、学校行政管理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取向
创造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要素,作为素质教育的行政管理层则应遵循创新取向。使相对稳定的行政管理模式能不断适应动态的素质教育实践,通过管理创新出质量、出效益、树形象。
行政管理的创新取向。首先要求行政管理层具有创新精神,表面上看,行政管理具有保守的一面,但保守只是获得发展的手段。稳定是管理过程的一种特殊状态,变革才是管理的本质要求。如果管理层只将传统的管理模式套之于素质教育,必须束缚现代素质教育,导致其畸型地发展。为了培养行政管理层的创新精神,我校在行政管理培训模式上下功夫,加大创新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提升管理层的理论水平,在管理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中,培育创新精神。
其次要求行政管理层创新管理机制。对教师要完善竞争机制和差异管理机制,在竞争机制上,我校在原有基础上引入“末层淘汰制”、“定岗定编定职”和“差额竞选制”。在差异管理机制上按班级、科目、教师级别、学生层次确定管理目标,制定不同的终端评价制度,将学生的起始点和终结点相结合,再参考过程点的变异,达到较科学的考评目的。使学校教师队伍不断优化,使人事管理机制更趋民主化、规范化,从而形成教育资源的合力。对学生要建立以创造思维训练为载体的全方位、主体化的创新教育新模式,树立创新教育价值观和创新教育多元观,从而真正推进和贯彻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管理及实践是一项宠大的系统工程。其根本目的在合理有效的配置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合力,最终达到在弘扬人的主体性中提升和完善学生素质的教育培养目的。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只有抓住整合资源的关键环节——学校行政管理环节,以科学管理为依托,向人文管理要活力,靠特色管理求生存,以创新管理谋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新世纪我国素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