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栋大楼的玻璃窗有一块玻璃被人打坏了,又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栋大楼的玻璃窗会被打得一片狼藉,在这种麻木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和蔓延。
这就是美国的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的“破窗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1969年做过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一辆停在加州的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结果后者当天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加州的那辆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砸了个大洞,结果,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偷车实验”和“破窗效应”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人是环境的产物。
粗鲁的人去了西餐厅也会有所收敛,文明的人去地下游戏厅,也会粗鲁。如果大家都讲文明,你不讲,你好意思吗?如果你去了农村的田野,你会随地吐痰吗?如果大家都不排队,请问你还排吗?为什么英国人在新加坡的机场排队,而到了白云机场就拼力气挤呢?环境的暗示。
人们都会爱护美好的事物,但却不自觉的希望差的更差。
在干净的街道,人们不会扔垃圾;在安静的图书馆,人们不会大声喧哗;洁白的墙壁,人们不会去涂鸦;修剪整齐的草坪,人们不会随意踩上去;进别人一尘不染的客厅,你会自动套上鞋套或脱下鞋子。
但是,如果干净的街道出现了第一片垃圾而没有得到及时的清洁,很快地上将布满垃圾;如果图书馆的第一次喧哗没有得到及时制止,整个图书馆将很快变得闹哄哄;如果墙上出现一个办假证的电话号码,没有得到及时的清洗,很快就会写满各种“书法”作品;如果有人踏进草坪没人管,一定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人踏进去;如果你在你家客厅的地上扔一个烟头,你的客人就会把烟头扔在地上。
这就是环境对人的暗示和诱导作用的结果。
“破窗效应”对人的成长也是有破坏性的。如果你第一次吸毒没有被制止,你可能就吸上了;如果你第一次抽烟没被制止,你可能就抽上了;如果你的孩子玩游戏到深夜你不管,他可能就认为可以玩到深夜;如果你们家有人用完东西不放回原处,很快你们家就会到处摆满东西;如果你第一打开柜门后不关上,没有得到纠正,以后你也基本不关;如果你第一次跟父亲顶嘴而没有深刻反省、你会一辈子跟父亲顶下去……
“细节”为什么能“决定成败”?因为细节对人的暗示性纵容会对事件的结果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也许你还不太习惯,因为人们会说你“小题大做”,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从这个意义上说,“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已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请记住:如果你是经理人,请及时修好“第一块被打碎的窗户玻璃”。否则,小心你的玻璃被打得精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