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是对沉着冷静应对突发事件的写照,也是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基本素质的要求。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做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国家环境安全稳定大局。
近代以来,在世界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出现过重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发达国家也曾因盲目发展经济,酿成过一些重大的突发环境污染惨剧。从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到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从日本“水俣病”事件到因9.0级地震和海啸引发的核泄漏事件……无不说明突发环境污染高发期在发达国家工业化加速进程中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目前,我国也正面临着现代化进程中所需要面对的突发环境污染问题。从松花江环境污染事件到大连石油泄漏事件再到多次发生的血铅事件,无不表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具有区域性、复合性,以及爆发的突然性、危害的严重性和影响的广泛性、长期性等特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吸取教训,借鉴经验,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防控这类事件的发生以及提升对事件处理处置的应变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环境保护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当今环境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一、条分缕析,抓住重点,理清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010年,环境保护部共接报并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156起,其中重大环境事件5起,较大环境事件4l起,一般环境事件109起,等级待定1起。按事件起因分类,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环境事件69起,交通事故引发的环境事件28起,企业排污引发的环境事件17起,自然灾害引发的环境事件17起,其他因素引发的环境事件25起。由这组数据不难看出,我国正处于突发环境事件的高发期,突发环境事件的成因也日趋复杂,给基层环境应急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而当前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少。就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普遍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领导重视不够,应急预案不健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对环境应急管理工作重视不够,说的多,做的少;表态多,落实少。环境应急概念模糊,不知道环境应急工作是干什么,怎么干,为什么要干。对环境应急全过程管理的理念尚未真正形成,事前预防无准备,出事处置又延误,事后调查不彻底,责任追究不到位,致使一些地方和部门的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2011年1月4日,在某省某地区发生了一起血铅中毒事件。首先它是因卫生事件而引起,由于当地领导重视不够、企业处置不当、媒体的跟进报道,群众互相攀比等多种因素导致了这起血铅环境污染事件激化成群体性社会治安事件,并使事件的处理复杂化。由近年来频发的各种突发环境事件来看,基层环境应急预案缺乏操作性,甚至在预案编制上有部分地区是部门抄企业,企业抄部门,下级抄上级的现象。个别单位不同程度还存在应急预案未能及时修订完善,预案与预案之间衔接不够、对应急物资储备和灾害状况估计不足、缺乏应有的防范意识等问题。同时基层的广大群众因教育、环境等因素,防灾知识匮乏,应急、应变、防灾能力较低,导致在灾害来临之际,不知所措。这些问题必然给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
二是应急机制不健全,应急任务不明确。环境应急与环境监察任务不明确,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应急管理理念得不到落实,一些地方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存在“有事一拥而上,平时无人负责”的现象。环境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上下信息不共享。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形成“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环境应急机构必须独立。但从实际来看,绝大多数地方落实并不理想,还存在地方企业把环境应急机构在突发环境事件时当作企业的“救火队”、“消防员”,与国家环境应急管理机构缺乏上下联动,缺乏相互信任与沟通,缺乏信息共享。
三是应急队伍建设滞后,应急应对能力不足。环境突发事件通常具有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并且有较强的破坏性。因此突发环境事件一旦发生,就必须要求基层应急队伍,第一时间反应、第一时间到位、第一时间作为,并要处置妥当,而一旦不能妥善处置,则往往会出现公众恐慌的局面,而公众的恐慌又易导致环境污染事态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基层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应急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无应急指挥机构、无应急专业人才、无应急专项资金,无应急专项技能,应急救援力量和装备严重不足,一旦发生重特大事故,基层的应急救援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救援需要,往往贻误最佳救援时机。由应急队伍建设滞后而引发的应对能力不足,不仅会加重突发环境事件的负面影响,而且造成的伤害和长远的影响可能比事件本身直接损失更大。
二、认清形势,探索创新,大力推进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上新台阶
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体现的固然是企业非常态时的处置能力,更是考量企业常态时的基础工作。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高度重视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出“环境应急无小事,有事无事按照有事去准备,大事小事按照大事去准各”。深入贯彻落实周生贤部长的指示精神,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未雨绸缪,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环境应急的预先准备工作十分重要。目前,环境应急工作的机制还不健全,内部未形成有效机制,对外联动机制仍处于探讨摸索阶段。因此,基层环境应急部门要结合实际,以加强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为契机,加快促进地方环境应急机构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一旦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各部门应协同配合,积极响应,从容应对,妥善处置,真正做到临危不乱。2010年7月28日,由于连日降雨,吉林省松花江上游五里河、温德河暴发山洪,永吉县两家化工企业大量化学品原辅料桶被冲人松花江,给下游水环境安全造成重大隐患。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环境保护部统一协调指挥下,吉林省委、省企业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积极研究部署化学品桶的打捞和水质应急监测工作,派出主要领导赴第一线组织有关部门和驻吉部队开展应急处置,基层环境应急部门由于情况了解并积极配合,在松花江上共设置了17道防线进行拦截,并全力组织打捞。此次应急打捞工作取得圆满成功,共打捞化工原辅料桶7071只,并实现了没有一只桶流出吉林省境的目标。因此,基层环境应急管理部门必须加大环境隐患排查办度,积极做好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和化学品检查工作,并针对本地区的主要环境风险类别,做好风险源的识别,风险源的监控,风险源的管理,风险源对周边环境受体的影响,搞好调查备案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工作,为完善应急预案提供有力数据,为可能发生事故的快速检测与应急处置打好基础,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固本强基,大力推进基层应急网络、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环境应急能力。推进环境应急网络建设,积极与国家环境应急机构在软件上对接,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第一时间能准确无误的判断,便于协同指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环境应急管理装备是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物质基础。在突发环境事件涉及面日益广泛、污染因子日益复杂、处理处置要求日益提升的情况下,必须要高度重视基层环境应急部门的标准化建设,要自上而下地完善环境应急装备配置,配备完善的应急监测和人员防护装备,为环境应急工作人员用好专业设备、处理好突发环境事件打下坚实基础。在基层环境应急管理中处理好常态管理与非常态管理。针对突发事件的不同类型实行分类管理,根据需要从多角度进行多样化的分类;编制应急预案对能够确定的应对事项进行预先安排,明确参与部门及职责分工,明确应急工作程序,突出重点核心任务;编制规划,统筹建设,提升预防预警和应对处置能力;组织各种演练,做好“实战”准备,开展形式多样的演练活动,检验各种应急资源整合能力,发现薄弱环节,建立检验——改进——再检验的良性工作循环。
三是厉兵秣马,建好三支队伍,努力提升基层应急应对能力。环境应急预案是环境应急准备工作的基础,可操作性是应急预案的生命力所在。突发环境事件能否妥善处理处置,取决于我们基层环境应急机构是否具备三支队伍。一是一支综合素质强的管理队伍;二是一支年富力强的救援处置队伍;三是一支经验丰富的专家队伍。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应急培训和举行环境应急演练工作,在演练中要经受住自我参与、公众参与、部门衔接、现场处理处置等各个环节的考验,通过演练完善预案,增强基层环境应急准备工作的针对性。并要做好防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各级部门要不断强化居安思危、主动作为、迎难而上、率先发展的思想观念,大力推进应急管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经常性地开展以“减灾”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培训活动,特别是通过新闻媒体,将防灾知识送到千家万户。各级企业及相关职能部门要采取印发防灾手册、举办专题讲座、进行防灾演练、播放防灾教育片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广大群众防范自然灾害方面知识的教育,让广大干部和群众积极防范,从容应对自然灾害,切实提升自救和互救能力。
四是对症下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企业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我国的公共应急管理体制建构于全能企业的理念之下。全能企业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企业无所不能、无所不包,反映在公共应急管理体制中就是企业对公共危机一手包办,各类社会组织、公众都处于被动员、被安排的处境之中,把应对公共危机变成是企业的内部事务。企业确实应该在应急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但主导作用不是全部作用。所以,企业在公共应急管理中应充分保障、促进社会中介组织和公众的积极参与,既可减少企业公共应急管里的成本,又有利于公共应急管理的效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企业应该鼓励公民参与,鼓励社会自治组织的发展和介入。
三、主动适应,从容应对,全面提升基层环境应急应对能力
俗话说:“在正常情况下超常发挥的是优秀;在超常情况下正常发挥的是卓越。”突发环境事件往往事发突然、情况紧急,基层环境应急工作者往往要在“非常态”的情形下处理此类事件。因此,就必须要求环境应急工作人员具备超常的综合处置能力,要在此种情形下正确处理好应急事件,必须要保持头脑令静,力争做到“五个第一”,切下可贻误时机。
(一)第一时间报告,说清风险源和影响范围。在得知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事发地环境应急管理人员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调查了解情况,说清风险源,事件危害范围,要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和类别做出初步认定,并把初步认定的情况及时上报同级人民企业和上级环境应急部门。在紧急情况下,可直接向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报告,并同时报送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二)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控制事故的蔓延。接到事件信息后,要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开展工作,尽可能地了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污染物性质、排放泄漏的形式和数量,饮用水水源及人们群众的污染危害情况,人员伤亡与疏散情况,可能产生的污染隐患与后果,已采取的应急救援和污染防控措施,已开展和拟开展的应急监测措施,是否存在跨省界、国界污染或污染隐患,是否需上级协助和支援等情况。
(三)第一时间开展监测,有效降低事件成本。突发环境事件处理中,要抓住时机,在第一时间开展应急监测工作。要根据突发环境事件污染物的扩散速度以及事件发生地的气象和地域特点,确定污染物的扩散范围。根据监测结果,综合分析突发环境事件污染的变化趋势,并通过专家咨询和讨论的方式,预测并报告突发环境事件的发展情况和污染物的变化情况,作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的依据,有效地降低污染事件成本。
(四)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信息,努力提升企业公信度。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在社会上和群众中易产生各种猜测和议论,甚至会产生一些谣言,引起群众恐慌,造成社会不稳定。因此,及时发布信息,搞好舆论引导,是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重要一环。应当及时、准确、如实地向社会发布这起突发环境事件的起因,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程度,事故对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情况,地方企业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采取的积极防控措施等,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大局,提升工作效率,树立高效、透明的良好企业形象及企业公信度。
(五)第一时间组织开展调查,积极做好风险评估及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由于事发突然、现场繁杂、人员混杂,在处理处置过程中易造成现场破坏和证据丢失,给调查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因此第一时间组织展开调查,积极做好环境风险评估及处置,有利于环境应急工作人员及时准确的弄清污染源和污染因子,为企业决策提供法律依据;且有利于保留企业的违法证据,为事后责任认定提供第一手资料。
诚然我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晚,环境应急管理能力也尚处于开拓创新期,基层要如何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就必须具备非常强的政治敏锐性、非常强的政治责任感、非常强的专业管理队伍。准确地把握环境事件的特点,遵循自然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这是历史与时代发展赋予我们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环境规划的开局之年,如何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对于顺利完成规划目标、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至关重要。“安全重于泰山,稳定压倒一切”,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围绕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有效防控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环境安全大局的稳定。
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企业危机管理工作,促进民营企业家改革,促进社会和谐,要求我们的企业干部不但要掌握现代管理技能,成为有能力、有魄力、有执行力、有影响力的领导者,更应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成为具有战略管理能力的领导者。特别是当前中国经济与社会正经历着转型的阵痛,风险与机遇从未如此同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中国企业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竞争和挑战。作为首都企业决策咨询中心的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紧扣时代脉搏,面向广大企业的迫切需要推出执政能力再造高级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