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战略管理培训 / 战略管理培训:海外热评:路透社关注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走向

战略管理培训:海外热评:路透社关注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走向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0日 战略管理培训

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

  每个时期得宏观经济政策都不一样,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战略的目标简单作答就是:促、增、稳、保。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战略的主要目标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我国1992年正式提出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以后,市场经济意义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战略逐渐走上历史舞台。

  从2003年起,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既不同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期的全面经济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需要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战略来治理;又不同于前几年经济偏冷和通货紧缩趋势,需要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战略政策来治理。现在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还在潜在增长率的范围内。我国现时潜在经济增长率估计为9%~10%。实际经济增长率2003年为9.3%,2004年为9.5%。

  从宏观经济政策角度来看,当前既有局部过热,特别是一些部门投资过多的现象,又有总体上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从投资过多方面来说,经过去年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战略调控,取得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由年初一季度的43%,回落到全年的25.8%,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部分行业投资过快的增长势头得到一定的遏制。今年1~2月固定资产投资达24.5%,涨幅比去年12月高出3.2个百分点,而且是在去年同期基数较高(52%)的情况下的增长,所以目前投资增速仍在比较高位运行,并且有局部反弹的现象,煤、电、油、运瓶颈制约仍然很紧张。

  从供大于求方面来说,商务部对2005年上半年600种商品供求情况排队,供过于求的商品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3.2%,供求基本平衡的占26.8%,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现在通货紧缩趋势已经淡出,虽然出现通货膨胀的压力,但严重膨胀趋势尚未形成,尚没有强烈的信号表示近期会发生高通货膨胀。

  在宏观经济政策这一变化形势下,我国实行了六七年的带有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战略不宜简单转变为全面紧缩,只能由上一轮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战略的“从松”政策,转向采用“中性”的政策。由“从松”转向“中性”,就要适当收紧。中央提出今年要实行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是一次科学的相机抉择。

  现在采取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质上都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宏观经济政策。所谓“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是相对于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而言的,是一种有保有压,有紧有缩,上下微调,松紧适度的政策。从以前治理通货紧缩时期的适度从松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向目前的中性政策调整,客观上具有从紧的效果,能起到抑制一些部门过快的投资需求,防范由通缩转向通胀趋势的作用。但实行中性政策的意义还不止于此。

  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质上是要“双防”,既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滋长,又预防通货紧缩趋势的重现。对于一些投资过热的行业,如果不能通过政策调整及时控制,就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同时,过度投资形成的过剩生产能力,因为没有最终消费的支撑,又会引起通货紧缩。通过投资规模适当控制,既能遏制因投资膨胀而导致的投资品价格过度上涨,防止通胀苗头滋长在先,又能抑制过度建设造成的产能过剩,防止通缩趋势再现于后,从而实现“双防”的目的。
  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对比较突出的结构问题对症下药。对钢铁、水泥等投资过热的行业从紧,对农业、西部开发、社会事业、生态环保,对经济发展战略中的薄弱环节,加大支持力度,既坚决控制投资需求扩张,又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上下微调,有松有紧,松紧适度,就能逐步缓解和克服当前比较突出的瓶颈制约和结构问题,延长此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所以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战略政策,是把总量调节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结合起来,短期发展战略与中长期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保证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这艘大船持续平稳较快地航行的政策。

  这两年的宏观经济政策运行给我们的感受是,经济增长超过了9%,就会出现某些方面绷得较紧,资源矛盾供应较为突出,煤、电、油、运持续紧张,物价上涨压力也不时地增大。但所幸的是,还没有引起全面的紧张崩盘,消费品以及日用品供需并不紧张,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传导到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去,也受到阻碍。尽管如此,近期为了缓解资源供应的压力,尤其是为了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不宜着重数量的增长,而是要下大力着重质量的提升、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以中央把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定在8%,作为控制经济增长的杠杆,是有道理的。

  我再重复一遍,拉长上升的经济增长周期,才是我们这次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战略的目的,而不是全面的软着陆。现在有些中外研究机构和媒体热衷于宣传我国已经实现了软着陆或正在实现软着陆,其实中央、国务院文件没有一处讲过中国经济将实现软着陆的话。这与1997年的情况截然不同。当前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战略措施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时效。只要我们全面、准确、积极地理解和贯彻中央加强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战略的方针政策,就一定能够消除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不健康因素,使国民经济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战略。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4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结束后会见中外记者,就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路透社当天刊发文章对此予以高度关注。

  文章说,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企业相继出台了包括4万亿投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汽车和家电下乡等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在全球经济体中率先复苏并顺利完成去年设定的“保八”目标。但与此同时,包括资产价格泡沫、产能过剩、结构失衡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愈发凸显,刺激政策的退出亦开始被提上议事日程。

  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结束后回答记者提问时重申,中国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巩固来之不易的经济企稳回升的大好形势。但同时,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的方向、力度和效果。他说,必须密切关注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走向,因时而动,就是说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这需要十分谨慎和灵活。

  文章指出,中国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2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7%,大幅高于路透调查中值2.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明显,引发市场的担忧。

  温家宝表示,中国要保持货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要保持利率的合理水平,同时要管好通胀预期,处理好这三个问题是货币政策的精髓。他指出,要高度重视农业,千方百计使今年农业有一个好收成。因为农业不仅是整个经济的命脉,而且将关系到今年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战略,关系是否能够管好通胀预期。

  文章还说,温家宝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对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方式的冲击,而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战略方式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要作艰苦的努力。他说,中国经济今年必须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战略、调整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只有这样,才可能避免二次探底。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