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爱因斯坦来做管理咨询,他会做得好吗?
当然,这纯粹是个假设,综观爱因斯坦一生的轨迹,从来没有和管理咨询有过交叉点。当最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1926年成立时,爱因斯坦正在和海森伯格热烈地讨论量子理论呢。
令我头脑中产生这个有点奇怪的念头的原因在于这本名为《目标》的书,在书中,掌管一家工厂的主人公罗哥遇到了经营危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物理学家钟纳,钟纳的思维方法给了本来一筹莫展的罗哥很大的启发,在钟纳不断地启发与罗哥不断地感悟中,后者终于领悟到了所谓“TOC制约法”的全部涵义,他用这套方法使得工厂起死回生。
罗哥并非实有其人——他只是小说里的一个人物,《目标》是一部“企业管理小说”。在书中实际上担当了管理咨询顾问角色的钟纳当然也是虚构的,但他是有原型的——即本书的作者、以色列物理学家高德拉特。当年高德拉特突发奇想,要写一部管理小说,出版商们都以为他脑袋搭错了线,不肯出。最后有一家不大的出版社想试试,印了3000册,前提还是作者买一部分。不料书一出来一卖而空,紧接着读者赞扬的来信雪片一般飞来。后来高德拉特就再接再厉,又写出了《关键链》(讲项目管理)、《绝不是靠运气》(讲分销管理以及如何破解冲突)、《仍然不足够》(讲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等一系列企业管理小说,都很畅销。而名气最大的还是这本《目标》,迄今为止已经全球售出了400多万册,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誉为最成功的一本企业管理小说。
贯穿在其中的高德拉特的管理思想“TOC制约法”也在这个过程中被不断完善,为了推广TOC理念,高德拉特在全球广设分部,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通用汽车、波音飞机等都曾是他的客户。
这本书总让我想到物理与管理之间的神秘联系,从很多经理人身上可以看到这种联系:品质管理大师戴明是在耶鲁拿到的物理学博士;微软的首席技术官梅尔沃德以霍金的弟子自居;管理大师戈夏尔之所以能够提出那么多精辟的观点,我总觉得跟他是学物理出身有关;而索罗斯把他的机构命名为“量子基金”,更是强调了物理学对他的启示。在中国,搜狐的张朝阳是麻省的物理学博士,22岁时创立了企业互联网服务公司的张向宁17岁时撰写的有关相对论的论文获得麻省理工大学理论物理研究中心教授高度评价,奇正藏药的当家人雷菊芳“下海”之前在物理研究所里从事了10年重离子加速器研究。
也许你会觉得这都是巧合,这些人只是“碰巧”学了物理而已,可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这样认为,张向宁说:“我一直有很强的预见性,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了。我喜欢的理论物理、天文学方面的知识都很强调前瞻性、逻辑性。”,而另一位物理学家、中星微的创始人邓中翰则说:“物理给了我最基本的方法论”。
而微软的张亚勤的一段话恰恰可以给邓中翰的这句话做注释,让人们看看物理怎样给企业家“方法论”。他用爱因斯坦的著名公司“E=mc^2”来探讨IT企业的管理和文化——IT企业固然需要一大批有卓越潜质的人才(M),但更重要的——作为企业的领导者,需要寻找或创造一种快速发展的机制(c^2),使这些人才的潜质得以完全的释放。在这个过程中,先进的管理方式、富于感染力的企业文化将在人才个体、人才与人才之间产生一系列正面的连锁反应,从而最大程度地为公司创造能量(E)。
物理和管理的联系还不止于此,可以说,正是物理学的进步导致了管理理念重大转变——计算机的出现是和量子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的,IT业的出现使得杜拉克提出的“知识工人”成为可能,从而使得流行的管理思想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或许,我们也可以试着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管理的世界:《目标》中有一段描写主人公罗哥在观察小孩子们掷骰子的过程中得到启发,这个场景让我想起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上帝不掷骰子。晚年的爱因斯坦内心是孤独苦闷的,他发现了量子世界,但这个世界和符合日常经验的所谓“牛顿世界”是分裂的,他无法用“一个伟大的适用于世间万物的理论”超越广义相对论。因此深陷挫败感中无法自拔。我们也许从这个角度给IBM为什么要把PC部门分离出去给出一个物理学的解释:属于硬件的PC已经是一个没有悬念的市场,它属于“牛顿的世界”,而软件和服务却属于充满了不确定性的“量子世界”,IBM无法统一这两个世界,所以要把PC分离。
而另一方面,只到今天,寻找一个能把两个世界统一起来的理论仍然是物理学家的梦想。而这何尝又不是一个经理人的梦想呢?从亚当斯密的社会分工一直到福特的流水线,管理一直在朝着一个分裂的方向走,直到知识经济的今天,管理们才意识到部门之间的协作、公司之间的合作是多么的重要,韦尔奇倡导的“无边界组织”所表达的理想其实和爱因斯坦是相通的。
也许,这需要想象力,《目标》把管理和小说联系起来,就是多么丰富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真能成为一个很好的管理咨询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