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关羽、张飞三结义的故事被当作为人忠义的榜样流传千古,但读完《资治通鉴》的人恐怕不会对这哥儿仨在做人方面有太好的印象。
先说说刘备
从卖草鞋到三国鼎立的局面,既要感谢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付出,也有忠心耿耿的兄弟们的支持;但最后还是刘备自己亲手毁了这大好局面;那是在听说二弟关羽在麦城被孙权的大将杀死后哭喊着“若死则不能苟活”,要为其报仇;这一次主张连吴的诸葛亮并不赞成对东吴用兵,被留在成都;刘备在筹备起兵时很快又听说了三弟张飞被下级杀死的噩耗,更加不管不顾,有了赴死的决心了。刘备其实是不懂军事的,连营七百里,结果大败病死。这哥们死前要托孤诸葛亮,可又有点不放心,于是拿言语试探,对诸葛亮说阿斗“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把诸葛亮吓得汗流浃背,跪地发誓;发誓的效果不大,刘备很务实,提拔了李严做诸葛亮的副手,以制衡。这厮哪里是诸葛亮的对手,刘备死后很快被诸葛亮找了个借口免掉了。
刘备对自己兄弟没得说,但从他人的角度看,为人就不咋样了。当年长坂坡前被曹操追赶得落荒而逃,嫌车子跑得慢几次把阿斗扔下车,赵云又几次拼着命捡回来。脱险后刘备又来个摔阿斗;其实要真摔的话几个孩子都摔死了,估计是扔在了脚前;无论怎样,收买人心的效果不错。
再回想当年刘备起兵不久的时候四处流浪,没有自己的地盘;同为汉宗室的刘璋心软,给刘备又是借地方又是借兵马;刘备不感恩,找了个机会说对方给自己的粮草不够,然后心安理得地吞并了对方。后来联合抗曹的时候故伎重演,借了东吴孙权的荆州又是不还。后来曹操进犯害怕又赶紧与孙权议和,才答应还人家一半。
所以从领导者的角度看,刘备任人唯亲,只信任自己哥儿几个;背信弃义,平时却又表现得面善心软;关键时刻缺乏长远眼光,为了小团体的利益可以牺牲全局利益;所以最后把江山由他的儿子刘阿斗送给曹操后人,也算是必然的结局。
再说说关羽
这位死后多年被封圣的刘备的二弟,对大哥刘备及其家人那是没得说。当年为了护住大嫂而不得不有条件地投降曹操,赢得刘备的绝对信任。刘备封五虎将,关羽居首;但听说黄忠是老五的时候破口大骂,即便对赵云排老四也是勉强接受;你说这蜀国都是你们哥三个的了,一个破虚名还要跟其他人争执,可见心胸之狭窄。
三国鼎立后孙权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求婚,关羽不仅一口拒绝,还将孙权的使臣臭骂一通赶了回去,轻率没有战略眼光的行为破坏了诸葛亮10年前就定好的联络孙权以抗击挟天子号令诸侯的曹魏,一日间把盟友逼成了敌人。接着是吴国来侵,关羽把军事基地托付给恨他入骨而他又轻视的人,走时还说回头再收拾他们(跟张飞一个德行),导致后方失火;战败撤退时虽然无人追赶却解散队伍,只留10几人跟随;走麦城父子俩被孙权大将吕蒙的部下生擒,后被孙权斩首。
关羽的死讯传到蜀中时诸葛亮说了句解气的话:关公平日刚愎自用,故有今日之祸。司马光评价关羽,说他莽撞、缺谋略、缺修养、心胸狭窄、不识大体;上面几件小事足以说明。所以搞不懂后人为什么要给他烧香,如果所谓的忠义是非常狭隘的,就会给组织带来了高度危险,那也不是该提倡的。所以黑道江湖崇拜关羽有情可原,本就是没什么眼光和团体利益的圈子,但社会上,企业里推崇关羽,就很有搞个人崇拜和小圈子的嫌疑了。
最后是张飞
桃园的老三张飞就更搞笑了,竟然把自己给骂死了;估计这厮平日里对下级一直很恶劣,所以某次拿死来威胁下级,结果被这两个讨厌风险的将领摸进帐篷,趁张飞喝醉熟睡时把脑袋给摘了下来。对比人家曹操就很有警觉性,睡觉时绝对不允许他人靠近,即便亲信;所以某次在亲信给盖被子时梦中跃起拔剑杀掉此人后,再没人给曹操盖被子了,当然也防范住了一种刺杀风险。
对下级不仁慈,又没脑子防范风险,此类人经常坐不稳干部位置,即便跟领导关系近,也经常是惹事的主;犯了事在古代的后果是掉脑袋,在现代是掉乌纱帽。
总之,一个喜欢搞小圈子,只认自己人的领导,加上两个喜欢拼命却没有脑子的兄弟;是可能干出点儿事情的。当然后果基本是以悲剧结尾:两个兄弟横死,刘备伤心而死。纵览历史长河,比其为人处事出色的多了去了,曹操、孙权就比他们强。此三人被江湖上说书卖嘴皮子的吹上了天,可自己会识文断字的也不加动脑子的接受,就实在是太不应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