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战略管理培训 / 战略管理培训:宏观经济预测如何摆脱3大迷思困扰

战略管理培训:宏观经济预测如何摆脱3大迷思困扰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0日 战略管理培训

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正遭遇三大迷思困扰。哪三大迷思?一是通胀压力,二是流动性压力,三是增长下滑压力。进一步分析这三大迷思,其实都是受制于一个主轴的三种表象。而这个主轴不在内部,而在外部,这就是由美元贬值派生出来的战略问题。

  在解析“三大迷思”之前,先说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美元的异动。由于这是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摆脱“三大迷思”的前提,因此,有必要先弄明白美元的走向到底如何。

  要分析美元走向,不得不谈美国推行的弱势美元战略。美元已持续贬值数年,已造成全球价格体系紊乱。也就是说,从美国的角度看,已达到了预期目标,再玩下去,就要对美国自身造成实质性伤害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美元持续贬值造成了宏观经济预测对手的困难。比如,人民币对美元在三年内持续升值近20%,使大部分微利的中国外向型企业战略遭受了汇率和成本的双重挤压,走向亏损甚至破产。也就是说,美元贬值已达到了挤压对手的目的。

  其次,由美元持续贬值造成的全球价格体系混乱、通胀压力加大,现在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关键时刻。从美国的利益来讲,如果任由其发展战略下去,就要对美国宏观经济预测自身造成实质性伤害了。此时,若是美元由弱转强,可以稳定价格预期,有利于美国宏观经济预测的下一步发展战略。

  而从全球角度看,迫于通胀压力,美元的走强也符合各国对稳定物价的期待。此时美国顺势调整弱势美元战略,既可以做“好人”,重塑美元霸主地位,又有利于全球金融资源再次流入美国。左右逢源,何乐而不为?近日,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大宏观经济预测体增持美国国债,就是一个重要的转势信号。

  明白了美元大趋势战略之后,回头看“三大迷思”之一的中国通胀压力问题。

  从主导性发展战略看,本轮通胀压力主要是输入性的,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美元贬值引起的石油及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引起的压力。如果加上前两年所谓的“高增长、低通胀”,实际上是把价格压力往后推移,所以才形成了目前的价格形势。而这一点,很可能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

  由此观察,本轮价格上涨,主要取决于美元因素。而目前已有多个国际机构对美元转势有了明确判断,对石油及其他生产资料价格的回落也有比较明确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看待我国的价格战略趋势和外围宏观经济预测环境,调整相应的宏观经济预测战略政策,就是一个不可以忽视的问题了。

  再看“三大迷思”之二的流动性问题,同样也与美元趋势有关。近几个月来,在外贸顺差逐渐缩小的情况下,不明用途的外汇大量流入,造成了新的对冲压力。热钱为什么要挤进中国?就是想在短时间内从两方面套利,一是人民币升值,二是对中美利差扩大的预期。

  为了应对外汇流入导致的流动性问题,央行持续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在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加息措施又难以启用的情况下,这一政策工具的反复使用,固然对收缩流动性产生了明显作用,但也导致了资金的结构性淤塞,特别是中小企业战略的资金战略困难。而问题的缓解,也与美元走向有关。

  第三个迷思,也就是宏观经济预测增长问题,也与美元趋势有关。增长问题,本来主要是国内的事,但对于一个外贸依存度高企的宏观经济预测体来说,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由于本币升值加上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大量原本微利的外贸企业战略失去了生存基础,出口下降,自然对宏观经济预测增长有直接影响。

  而要使外向型企业战略向内需型转变,从推动宏观经济预测增长的结构上调整产业布局,无论在生产组织上还是在时间上,都需要花很大努力,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同时在一个开放的时代,即便是为内需服务的企业战略,也要有国际经营眼光。也就是说,在目前以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世界宏观经济预测格局下,也需要注意美元的动向。

  现在,美元有由弱转强的迹象。此时,如果不从本质上看问题,而是继续被表象所蒙骗,在战略和策略上做出不恰当的选择,那是要引来后遗症的。而美元也不是完全可以自以为是的货币,也会受美国宏观经济预测自身和国际宏观经济预测与金融格局的影响。

  适时把握美元转折的有利时机,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完全有条件从目前的“三大迷思”中走出来。而就目前反应过度的沪深股市而言,更前瞻、更全面、更理性、更历史地看待中国宏观经济预测走向,也许会平缓这两个市场的非理性躁动。面对这种情况,宏观经济预测如何进行战略分析呢?

  在此基础上,首先你应该掌握有关宏观宏观经济预测指标(如GDP及其构成、DNP及其构成、进出口总额、人口总数、就业人口、外汇储备、国家财政收入、货币发行量)的历史数据(特别要注意刚刚公布了宏观经济预测普查的数据,这一数据对历史数据有重大影响),其次,要掌握目前国际宏观经济预测走势及其原因,因为我国宏观宏观经济预测发展战略与国际宏观经济预测发展战略有重要的联系)

  在此基础上:

  一、宏观宏观经济预测走势分析(注意宏观经济预测的周期性波动及其原因)

  二、我国宏观宏观经济预测走势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特别注意宏观经济预测资源拥有使用状况,如能源供销的平衡状况)

  三、影响宏观宏观经济预测走势的这些因素变化的情况和对未来的预测(最好使用一些宏观经济预测计量模型)

  对我国宏观宏观经济预测走势的预测(最好采用宏观经济预测计量模型来预测)

  2010年2月27日,由《证券市场周刊》主办的“2010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战略年会”在北京万豪酒店举行,近20位企业高级官员、国内知名学者和中外投行专家出席。本次年会主题为“危机改写世界宏观经济预测格局,低碳改变各国发展战略模式”。

  2010年2月27日,由《证券市场周刊》主办的“2010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战略年会”在北京万豪酒店举行,近20位企业高级官员、国内知名学者和中外投行专家出席。本次年会主题为“危机改写世界宏观经济预测格局,低碳改变各国发展战略模式”。

  前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作为嘉宾在开幕式上发表了主旨演讲。其中,许宪春副局长还就当前社会上对国家统计数据的各种质疑,现场进行了统计方式的解读。

  针对全球金融危机、中美贸易战以及中国如何转变宏观经济预测增长方式等热点宏观经济预测问题,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辩论,提出众多独到见解。其中,反响最热烈的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许小年教授提出的“成立直属中央的独立的国家改革委员会”的建议。许小年认为,转变宏观经济预测增长方式是一场深刻的改革,他希望以此机构来推动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改革,促进中国宏观经济预测增长方式的有效转变。

  本次年会还揭晓了2010年度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战略优胜奖的各项奖项。安信证券、中信建投等机构成为获奖者。

  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战略年会是《证券市场周刊》主办的品牌性宏观经济预测论坛,在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界、证券传媒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1月6日消息由中国农业银行和社科院世界宏观经济预测与政治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宏观宏观经济预测形势研讨会”今日在社科院学术报告厅举行,腾讯财经作为独家合作门户网站进行现场直播报道。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预测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教授在演讲中称,我们把国内外比较权威的14家机构去年、前年做的报告的预测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回顾。我们会发现去年做的这些预测基本上是不准的,并且是严重不准的。

  “我们会发现国际机构对中国的预测是根本不对题的,可以作为我们一个反向的指标。为什么成为一种反向的指标?因为2009年里面,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宏观经济预测战略有五个“想不到”:一个是没想到“保八”没有政策悬念;第二个,没有想到汽车这么经不起刺激,马上就反弹起来了;第三个是我们还没有看到中国人的消费,在危机战略管理中还是增长那么快;第四个我们没有想到的就是2009年的房价,整个房地产市场还那么火爆;第五,当然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货币政策。这几个方面是我们预测不准的根本原因,很多机构对于今年的宏观经济预测战略要小心。”

  以下为刘元春访谈宏观经济预其发言实录:

  刘元春:各位老师、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我原来给大家提供的PPT题目是“以进为退的中国宏观宏观经济预测政策选择”,但是今天我临时把这个题目改了一下,为什么改?原来这个会是12月份开的,后来推到今年来开。所以我想今年再谈去年的一些事情这个题目可能不是太恰当,特别是在去年年底我们一些市场性的机构都公布了自己的各式各样的宏观宏观经济预测报告,我想今天跟大家谈谈我们人大这个团队在研究各个券商的报告,各个市场机构和国际机构的报告的基础上所得出的一些我们的看法。

  我们的核心主题就是超越共识,也就是说我们在很多预测里面获得了很多一致的预测性的共识,但是我们会发现往往宏观经济预测的变化与我们的预测的共识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回顾2009年的情况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超越性构成了我们2009年宏观宏观经济预测的核心。

  [11:08:29]刘元春:我们很多人都没有想到2009年会出现这样一系列的变化。另外,就是宏观宏观经济预测的共识,我们在预测中的一些共识只是我们宏观宏观经济预测分析的一个基础,但是事实上能够构成我们一些投资机会,能够构成我们理解宏观宏观经济预测的一些核心的,往往是我们共识中的一些变数、一些差异。所以说,我觉得我们在这上面下一点工夫超越一般共识,寻求各种变数,可能是我们在总结去年宏观报告的基础上要做的一件事。

  [11:11:03]刘元春:我们看看第一个是2009年的超越期。我们把国内外比较权威的14家机构去年、前年做的报告的预测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回顾。我们会发现去年做的这些预测基本上是不准的,并且是严重不准的。我们会发现国际机构对中国的预测是根本不对题的,可以作为我们一个反向的指标。为什么成为一种反向的指标?因为2009年里面,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宏观经济预测有五个“想不到”:一个是没想到“保八”没有政策悬念;第二个,没有想到汽车这么经不起刺激,马上就反弹起来了;第三个是我们还没有看到中国人的消费,在危机中还是增长那么快;第四个我们没有想到的就是2009年的房价,整个房地产市场还那么火爆;第五,当然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货币政策。这几个方面是我们预测不准的根本原因,很多机构对于今年的预测要小心。

  [11:12:30]刘元春:我们对于14家里面所做的主要的报告做了一个总结,形成了三个共识:第一个共识,大家认为2010年中国宏观宏观经济预测持续下滑,GDP增幅高于去年;第二个共识认为消费会进一步提升,消费加速指日可待;第三个共识是投资收入大幅度回落。我认为这些共识并不存在什么问题,因为预测只是对我们未来宏观经济预测运行的的一种逻辑,而不是真正的下滑。这些共识里面差异非常大,为什么共识里面弹性很大?比如说第一个我们看到的增速。2010年有的预测是11.6,比高盛的还要高一点,高盛最早的是11.7,后来又调了一下是11.4,比2007年高了三个点。而国家信息中心预测明年还是8点几,这之间的差别是非常大的。11.4和8.5之间的关系,虽然比今年向好,但是一个是较热的标志,一个是持续低迷的标志。另外一个是投资增速。有些人虽然认为投资要回落,但是有些机构认为回落只有两三个百分点,有些人认为回落增速可能会达到12、13个百分点,这个差异也是非常大的。

  [11:13:27]刘元春:另外一个就是外需,比如说信息中心的报告,他们认为是负的。CPI来讲,最高的预测是7%,而最低的预测是1.8%,中位数是2.6%。很多专家基本上是2-3左右。对于政策调整来讲,货币政策最高值是10万亿,最低值是6万亿,中位数是7-8万亿。这是我们看到的弹性。虽然有几个方面的方向性的判断,但是实际上差异非常大。

  [11:15:11]刘元春:另外一个是变数。第一个就是外需对于GDP增长的贡献可能依然存在着恢复的可能。核心原理就是明年很有可能会出现进口增速大于出口的增速。我们会发现这种调整很明显会存在。第二个很重要的是国际资本回升乏力,但是对于游资的问题,对于我们货币政策的结构,对于我们资本市场结构的冲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第三个就是大宗商品的回升。大家都认为会回升,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回升很猛。但是我们认为这里面可能的变数就是小幅回升。输入性的通胀,我们测算,比2004年要低得多。第四个就是美元没有想象的那么软,黄金和石油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直线飙升。另外一个就是我们认为低碳宏观经济预测、新能源宏观经济预测、新技术宏观经济预测还是不容乐观。没有实质性的成果,认识性的行动可能是居于主动性的,但是这个也并不妨碍它成为我们明年的话题,并且成为很多企业战略获利的因素。

  [11:16:41]刘元春:第二个变数就是我们认为政策调整的步调与时机。第一个,国际政策的变化和步调很有可能打破我们原来所预定的一些目标。第二个,我们认为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企业投资和房地产。地方企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包括信贷政策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会出现实质性的收紧。第三,我们很有可能看到明年的数据可能会给大家一些很虚假的信号,特别是明年一季度的数据会出现很多虚高的成分,从而打乱我们政策收缩的步调。另外,我们政策匹配的问题,也就是说政策目标很多,但是我们的政策工具实际上只有几个,我们需要达到的目标远远超过我们的目标,所以这是我们要关注的。

  [11:17:38]刘元春:第三个变数,我们认为在于地方企业的投资问题。我们通过以往历史的研究以及对于体制性的研究,以及对于目前企业资金状况的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我们难以抑制地方企业全面的投资。

  刘元春:第四个变数就是房地产。我们目前在调整房地产的数量、速度和方法上可能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可能会出现我们所讲的会使我们在未来的一些变化环境里面调控的步调很多,从而出现高上高下的趋势。这是我们最担心的一个方面。

  [11:19:32]刘元春:第五个变数是民间投资的问题。这个变数可能会超预期,并不会像想象的那么好。

  刘元春:第六个变数,很重要的就是消费问题,特别是进入到GDP核算中的最终消费的数据,我们认为下降的概念是非常之大的。

  刘元春:第七个变数,我们认为很有可能第二季度增长的假象是三四季度的调整超出原来的预期,2010年的起步可能很大,原来判断的“前高后稳”可能会被“前高后低”所取代。从近期来看,我们的环比调整是个大回旋,如果拉长一点,我们远期同比增速还是一个大回旋,也就是说,我们今年没有禁用但是我们2011年、2012年可能面临的问题更为严重,因为我们很多问题使我们的政策会向一个比较窄的波动不断进化。这就是我要给大家讲的,谢谢大家!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