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战略管理培训 / 战略管理培训:中国发展战略所面临5大挑战

战略管理培训:中国发展战略所面临5大挑战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0日 战略管理培训

  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国发展战略与未来发展战略如何在饱和资源环境中实现快速发展,如何在存在差距中实现协调发展,如何在利益条件中实现社会和谐,如何在扩大开放中实现自主创新,如何在坚持中国特色中实现国际化,是中国经济社会中国发展战略面临的五大挑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指导思想、中国发展战略重点、政策措施的正确选择,关系到我国现代化的速度和质量,决定着社会运行的平稳和协调。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这个思路核心要点可以归纳为四句话: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这四句话是指导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中国发展方略和基本思路的。

  一、中国发展战略的四个任务

  从立足科学发展这个角度讲,这些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长足发展的速度,这个速度使我国经济总量列世界前四名,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有资源的代价,有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代价等,所以要下决心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单纯追求速度到追求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从追求片面的发展,转向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战略,从资源、铺摊子这个角度粗放型的发展转向可持续中国发展战略。

  从着力自主创新战略看,自主创新战略是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基础,要改变我国当前科学研究质量低,科学应用水平低的状况,构筑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体系,合乎自主创新的体系构架,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我们立足自主创新战略的基本思路。

  至于说到完善体制机制,无论是科学发展战略还是自主创新发展战略,都需要有一个好的体制和机制。所以,以更大的决心推进改革,以转变企业职能和财税金融等为改革的重点,实现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的体制性问题取得突破,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就至关重要,所以,完善体制机制在今后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最后,促进社会和谐也是我们下一步的中国发展战略任务。经济发展是手段,社会发展是目的,而社会和谐又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利用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两个发展战略方面,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中国发展战略的五个挑战

  中国发展战略要贯彻这个思路,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从现实的基点和未来的要求来看,我们面临很多两难选择。下一步要贯彻好这个思路,要解决以下五个难点。

  第一是如何在饱和资源环境中实现快速发展战略。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战略仍然是第一位的,我们的GDP总量已经跃居第四,超过了英国、法国这些重要的国家,但我们的人均GDP水平仍然很低,排名100位以后。另外,从整个国家层面看,我们大部分地区发展还不够好,而且差别非常大,像广东这样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2万亿元,但有些地区的发展战略跟广东相差一个时代,发展很不平衡,所以我们还需要发展。发展就得靠要素和生产资源。在要素中,土地要素起着关键作用,在资源中,能源起着重要作用,但这两方面恰恰是我们的瓶颈。

  一方面我们的发展要保持一定速度,另一方面,我们的资源能源和要素只是这么一个状况。这是我们的两难。在两难面前,我们要立足于通过自身来解决。下一步,我们一是要在理顺体制上下工夫,特别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包括财政体制改革、转变企业职能,把工作中心转到协调发展、长远发展上。与此同时,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特别是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兴工业化的道路来化解能源和土地供求矛盾。

  第二个难点是如何在存在差距中实现协调发展。差距可以理解为各个方面的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等。没有差距就没有发展,所以,在任何情况下,存在一定的差距是难免的,但差距过大反过来会影响经济发展,也会带来社会动荡,所以要把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才会成为我们发展的手段。在存在差距中如何实现协调发展,也是我们面临的两难问题。

  中国发展战略在这方面,有必要着眼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要把缩小各种差别的重心放在解决城乡差别上,或者说把解决城乡差别作为缩小一切差别的关键。而解决城乡差别又要把重点放在城乡互动,建设新农村上。

  第二,在缩小地区差距上,要打破原来的思想导向,就是要打破长期来把做大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作为出发点,以为缩小了经济总量的差别就是缩小了地区差别,实际上是一种片面的导向。真正缩小差别的有可能体现在总量上,但更应该体现在缩小地方的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上,这也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如果从总量上来考虑问题,最后并不能解决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人民收入水平的真正提升,甚至可能还逆向中国发展战略。

  第三,要改变对于落后地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政策上支持的做法。主要是改变我们认识性扶贫的做法,要把扶贫建立在规范的财政转移制度建设上,促进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能动性生产和劳动的机制。

  第三个难点,如何在利益条件中实现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个目标状态,又实实在在体现在我们的过程中。无论从目标还是从过程角度看,解决我们经济社会、社会生活中的深层矛盾,着眼于治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但是,着眼于治本又存在风险,着眼于治本弄不好可能破坏稳定,影响和谐,在不稳定不和谐的状态中治本,治本也难以进行,所以又要治本,又要不影响稳定,这将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两难。

  解决这一问题,至少要考虑这么两点:第一,治本的目标要坚定,所以采取的措施要始终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些措施分步骤、分阶段进行。第二,我们要把握经济社会的条件,灵活调整相关措施,特别是出台的时机,出台的力度,并相应建立保障机制和风险应对机制,所以在和谐社会上,调高胃口不行,浅尝辄止也不行。

  第四个难点是如何在扩大开放中实现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我们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下一步要采取的基本方针,一是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一些产业领域要在引进的基础上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第二,对我国具有规模和潜力的领域,要坚持以我为主,有效整合国外科技资源,重点推进基层创新。第三,对关系国家安全等的特殊领域,要大力推进原始创新,力争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突破。

  但自主创新也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在一味引进和模仿中,是不能够实现自主创新的,这就涉及内在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如果一个经济体全是外资经济结构,怎么能提升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呢?在这方面,有两点很重要,第一,要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在档次、规模、效能方面有所选择,尤其是像浦东这样对外开放水平比较高的地方,有一个怎么样向前推进,怎么转型的问题。第二,要加强各种资本的整合,既要鼓励外资参与我们的改造,参与我们重点领域资本的投入,同时要鼓励国有资本、非公有资本与外资进行合作和融合,同时要继续发展非公有经济,把非公有经济做强做大,把民营企业家做强做大,以构建自主创新的所有制结构和微观基础。
第五个难题是如何在坚持中国特色中实现国际化。市场经济本来就是一种开放经济,开放经济必然带来国际化,也必然要求国际化,所以国际化是不可避免的。但国际化怎么跟中国特色有机结合起来,国际化跟中国特色矛盾吗?这是我们要认真考虑的。坚定不移地推动国际化,就是在一切可能的领域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办事,尤其是在经济和社会管理的手段上,要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办事。但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有些重要领域,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体现自己的特征。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国家也在直接间接地吸收中国的优良文化传统和好的做法。反过来说,我们在推进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能丧失我们一些好的东西,所以在下一步,我们要处理好国际化和保持中国特色这个关系。

  中国发展战略上述五个方面,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中一些难点问题,这些难点问题确切地说,是两难问题,解决起来并不容易,但这是下一步不可回避的问题。

  当前世界性的经济困境对中国发展转型是一个机遇,中国在着手解决当前经济困难时必须兼顾未来的中国发展战略,切不可因暂时的困境而扰乱未来中国发展的规划。

  解决当前中国经济困境启动“农村工程”是一个关键点,启动“农村工程”,调节中国人口分布为未来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城市解放”垫定基础。城市经济结构综合反应了中国经济特点,如果城市发展迁就于解决就业问题只能发展成为一个低素质没有竞争力的城市。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两大关键点是:

  1、提升国家资源成本,特别是劳动人成本,让没有技术竞争优势的企业逐渐淘汰促进企业向“大、中”型发展。

  2、启动农村建设调节中国人口结构,以农村的发展解决未来城市中国发展战略中的问题。

  未来中国发展战略的制定,首先需要预测中国三十年之后可能的走向:

  1、中国将从一个经济大国转变为一个经济强国;

  2、交通的快捷和信息化的高度发达解决了空间距离问题,那时的工业发展模式无需象现在一样需要高度集中的大区域化。同时因信息化的高度发达将从根本上改变一些传统的生产模式;

  3、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和过度开发不适应人的生存环境,将开始出现城市空心化问题;

  4、农村走向了以乡镇为单位的小城市化,家庭耕种向农庄化发展;

  5、城市人口开始向农村迁移,最终恢复到三十年前的人口分布状态。

  “中、美、欧”三大经济实体是世界未来经济发展的三大主力,但当前中国还仅仅是一个经济大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如何转变为一个经济强国而不成为三足鼎立的一个蹩脚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中国发展战略目标。因此今后三十年是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过渡期,其中国发展战略有别于过去的三十年。

  三、中国发展战略布局

  取消“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区域的概念,这两大经济区域已经完成了中国经济从无到有的发展使命,新形式下不利于中国经济由大向强发展。将中国重新化分为三大经济区域:东部经济区域、中部经济区域、西部经济区域,三大经济体发展形成梯度,东强西弱。

  东部经济区域—以上海、广州为龙头城市,形成外向型经济特点,引领东部区域面向国际。东部经济突出经济的国际市场竟争力,以世界发达地区做为标杆,成为代表中国经济的世界全球化的参与者,为下一步中部经济的转型提供经验。其发展重点为人才、教育、金融、信息技术、高新技术、技术储备、国外投资、提供国内资源型物质(等)。提升东部城市的总体生活成本,企业成本,逐步达到西方发达城市水平。防止城市的过度开发,同时也要防止东部主要发达城市的发展没有定位变成一个混合经济体,必须促使传统低附加值的工业经济转移到中部地区。

  中部经济区解决市场基本需求问题,以农村发展做为突破点,发挥人力资源作用,借助已有的基础向实体经济发展突出经济的大,兼顾中国发展战略过程的环境问题。总而言之是将现在的东部模式复制到中部。

  西部经济区域—矿产资源型区域,只开路不开发暂不发展。理由:1.矿产开发对环境破坏较大,中国的环保意识不够,同时开发技术仍然较落后开发利用率较低;2.世界性的竞争最终将转移到资源的竞争,那时没有一个国家具有霸权地位,势必抬高资源竞争成本,现今中国已有了相对的优势,在有优势的条件下资源型物质尽量从国外进口,保存国内的资源贮备;3.资源成本的提升是中国经济能否转型的一个关键。

  全球经济一体化,讲的是双赢,拼的是内力,弱者能赢,但是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正如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似乎是胜者,但是付出的代价如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消耗不是十年八年能挽回的,因此中国必须以局部的强势经济参与国际竞争,而不是让全中国去参与国际化–这实质上只是中国的一种内耗而让渔翁得利。必须改变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只会输出廉价商品的格局。

  四、提升国家资源成本创建技术型经济结构,长期稳定的保持总体物价水平处于微通胀状态 ,逐步达到西方国家物价水平

  企业是创造中国经济的主体,企业核心技术与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的综合表现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中国经济大而不强,企业核心技术缺失是当前中国发展战略经济的特点。

  首先中国经济是一个“人口型经济”,因人口多,每人贡献一点就成了大了。2007年中国的人均GDP只有18263美元,排在世界的第100位前;其次中国经济是一个“资源耗费型经济”,建立在以劳动力成本低、国家资源浪费、环境牺牲做为代价发展而来的;再次中国经济是一个“需求型经济”,为了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发展而来的经济,从解决本国的需要发展到成为世界工厂都是在解决一个基本需求问题。上述的三大特点也综合反应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缺乏核心技术并不具有市场竟争力。正如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商品卖到了世界各地,实质上卖的是国家资源,国家为企业提供了一个非常优势的外围条件–廉价的资源。这也是中国经济从无到有发展过程的必然,无可厚非。
过去中国发展战略经济强调量的扩张,先解决生存问题,今后的经济发展强调经济的“质”,通过质的改善来带动量的发展。

  提升国家资源成本是经济向质发展的一个关键点。国家资源成本包括:劳动成本、能源成本、矿物成本、环境成本,通过提升资源成本促使企业从出售国家资源转向于卖技术,提升中国产品的总体价值。如:一种商品出口价为6元,其中能源成本2元,现提升到3元,如果出口价还是6元,为了获得原来的利润,一方面企业必须从改善企业管理来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产品的品质来提升出口价。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产品创新能力还有极大的潜力可挖,如果一个国家为企业提供了太优势的外部条件,必定会养成企业的一种惰性,同时也为技术含量低的企业提供了宽裕的生存空间。

  理性对待创业(不鼓励办过多的企业),鼓励就业,促进现有小型企业向中型化发展。关停弱势企业、小型低质企业,实质上这部分企业是以一个次级产品的产业链在破坏市场秩序,以一种边缘化产品过度参与市场内部竞争不利于提升中国产品价格,削弱了优势企业赢利能力。没有赢利的支撑,企业就不可能有研发投入更不用说提升员工的待遇了。例如:一个没有实力的企业,必定先用低等的设备生产低等的产品,这样低等企业之间就构成了一个次级产品产业链,次级产品产业链虽然能暂时性的解决部分的就业问题,但长期来说不利于中国经济向强发展的目标。同一样的材料,经过优质企业生产出来的是优质产品,反之,经过劣等企业出来的是劣等货,这也是一种国家资源的浪费。

  提升国家资源成本,企业发展以技术为主导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以产品品质提升产品价值,长期稳定的保持总体物价处于微通胀状态 ,是中国经济从大向强转变的必然方向–物价是经济强弱的标杆。竞争可以提升企业,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种内耗,提升国家资源成本淘汰弱势企业,让优势企业参与资源竞争更能达到提升企业的作用。

  五、调节中国发展战略就业结构,提升劳动力成本

  国民工资水平是国家生产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标志。搞高工资水平不能用行政手段,硬性规定企业提升最低工资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也体现不出工资提升的对等价值。中国是人口大国就业问题始终是一个突出的难点,也是影响中国工资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整人口分布(开发农村,扩大农村本地就业机会)和就业年龄(推迟就业、提早退休)来减少原有工业体系就业人口总量,用制造劳动力供需矛盾的方式来提升国民工资水平是唯一途径,当一个企业招不到工时只能有三条选择:1.提升工资,2、提升生产效率,3、关门。以质的发展带动经济量的增长进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最终可长效的解决失业问题。虽然大量发展中小企业,可以缓解就业矛盾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但以这样的一种经济中国发展战略来迁就当下严重的失业问题会拖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不利于长效的解决失业问题,反而会让失业成为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个包袱。

  六、用长远的中国发展战略观念思考简单人口城市化带来的严重后果

  人口城市化是必然的发展方向,但是否走现在的发展模式将农村人口迁移进城简单的城市化需要用一种长远的发展观念来考虑。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向城市化发展,暂时性的解决了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同时对城市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过多人口集成到一个城市,最终这个城市会不堪重负,造成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生活质量问题。城市的繁杂,人口过度的密集,过度开发带来的环境恶化等都是不符合未来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要求的,今后三十年将会出现大量城市人口转移回农村的现象,人口迁移就意味着城市的空心化,原来的城市过度开发的迹象将会成为一道难以复原的残景。

  城市人口结构不改善最终也会导至城市经济结构的混乱而成为一个没有定位的城市。我们已经完成了城市基本架构,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是优化城市结构,这个过程需要审慎对待城市人口问题了,解决城市人口问题来决定城市的发展还是以城市的发展来决定城市人口问题会带来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

  七、农村改革中国发展战略

  任何发展都是一个过程,随着环境的变化,必须调整发展思路。城市人口结构反过来会影响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一个城市过度的人口膨胀只会让这个城市成为一个“人口密集型经济”城市,启动农村改革来缓解城市问题是未来中国经济转型能否快而好的关键因素。

  农村以家为单位的土地承包耕作模式可以说已经完了其历史使命,新形式下,这样的模式削弱了土地的价值不上因适应未来的发展,大量耕地被荒废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说明了农村零散型土地产出模式的落后。国家通过减免农村土地承包税,提升农作物收购价,也只是暂时性的表面性的调动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并没有解决土地价值最大产能化的问题。改革农村以家为单位的土地承包耕作模式是未来发展的必然,同时也具备了土地农庄式、集成化、企业化发展的条件,只有改变土地零散性的作业模式走集成化运做才能最大化的发挥土地的价值。

  以家为单位的耕作模式将逐步转变为企业式的农庄模式,失去土地的农村人口就发展为以乡为单位的城镇人口,乡镇小城市化是合理布局未来中国人口分布的方向。随着环境的改变,农民经济意识的提升、交通的改善、信息化的普及也为农村人口本地城市化并向工业化路线发展战略提供了条件。

  八、国家治理信息化与信息技术中国发展战略。

  国家治理信息化应当说还非常的落后,普遍对信息化的认识还是停留在一个简单信息传递的意识上,没有上升到全局性国家管理信息化的层次。各地地方企业都在搞信息化来管理地方企业,这样一种分散性的模式并不符合国家治理信息化的思路,同时造成了巨大的重复性开发,浪费纳税人的钱。中国内地有三十一个省区市,各地区的组织结构功能基本相同,完全可以站在国家的高度来规范和统一建立全局性企业管理模式,了解跟踪监督地方企业运作情况。

  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实体,市场经济能最大化的发挥人的作用,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但市场经济具有对市场反应的滞后性,等发现问题时已经产生了如经济过热、产能过剩等经济问题,因此市场经济需要国家即时掌握市场信息并调控以防止市场经济问题的发生。市场信息如何来?在采用抽查、各地企业层层上报的基础上收集整理数据,数据不准也不及时,应当说这样一种方式与发达的信息技术极不相称,这是一个国家信息化建设滞后的表现。信息化都在搞,但各自为政,信息孤立,并不能代表国家信息化,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

  未来信息技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加速,将改变许许多多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现实,如:没有了“钱”消除了贪污、商业退化了、医院小了、银行改变了模式、学校的上课方式被改掉了、企业精简化了、国家走向了依托信息技术的法治社会等等。同时信息技术也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部分。将信息技术的发展战略提升到国家重要中国发展战略地位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质量。

  把微软黑屏事件简单看成是反盗版行为是没有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应该说这是一个国家安全问题。如果中美之间发生了什么,我们的后果会怎么样?信息技术发展战略的一些关键部分应交由国家去开发而不是企业。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