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利益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相当敏感。处理得好,社会经济会比较顺利地发展战略;处理不好,将增加经济后续发展战略的难度。
2009年年末,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国际金融危机的警报并未解除。在后金融危机阶段,积极因素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两难”问题增多,宏观调控面临更多新的严峻挑战。我国宏观经济回升的态势能不能继续保持、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战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宏观调控能否在破解诸多“两难”问题上取得实效。
现阶段,我国既要巩固和强化经济回升的势头,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又要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既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战略方式转变,又要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既要加快新能源等产业发展战略,又要防止和化解产能过剩;既要支持使中西部地区更快发展战略,缩小地区差距,又要切实保护好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既要保持企业对基础设施投资,防止经济下滑,又要更多地增加对社会保障等事业的投入;既要发挥企业投资在扩大内需方面的作用,又要避免产生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既要鼓励民营企业家做大做强,寻求规模效益,又要防止强化国有大企业的垄断地位;既要稳定投资者的市场信心,保持一定的货币流动性,又要抑制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既要降低对外需的依赖,优化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又要努力扩大出口;既要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又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既要以市场换技术,又要增强科技自主创新;既要鼓励竞争,提升效率,又要缩小收入差距,如此等等。
这些难题,如果处理得好,我国宏观经济就会比较顺利地发展战略;处理不好,则会影响2010年经济发展战略既定目标乃至“十一五”规划整体目标的实现,增加后续发展战略的难度。如何在这些“两难”中做好宏观调控,对我国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考验。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战略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在经济发展战略过程中出现一些“两难”问题在所难免,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更是如此。毫无疑问,面对复杂局面,必须团结一心,振奋精神,迎难而上。然而,“两难”当前,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还必须以全新的观念、科学的思维、严谨的态度、有效的方法应对挑战,需要通过不断提升宏观调控水平来破解难题。
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面临的诸多“两难”,决定了我国宏观调控目标的多元化取向,“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促民生”、“管预期”成为2010年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对我国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应对后金融危机“两难”中做好宏观调控,必须正确判断形势,统一思想认识。全面把握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又要客观分析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
2009年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经验,就是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全面分析、准确判断、果断决策、从容应对,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战略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扩大内需作为基本立足点,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而有效遏止了经济明显下滑态势,经济增长速度逐季回升。
进入后金融危机阶段,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环境将有所改善,预计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会好于2009年,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矛盾会进一步显现,经济回升的内在动力仍然不足,进一步扩大内需难度加大。
在应对后金融危机“两难”中做好宏观调控,必须明确并遵循中央提出的政策思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升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特别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就是要坚持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不变。这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没有持续稳定转好之前,非常必要。提升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就是要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适时适度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节奏、重点作出必要的微调。
在应对后金融危机“两难”中做好宏观调控,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实践证明,经济形势越是复杂,各种矛盾越是交织,越需要统筹各方,抓住主要矛盾,实现重点突破。
统筹兼顾,既包括宏观调控多元目标的统筹兼顾,也包括各种宏观政策及各方利益的统筹兼顾。随着“两难”问题的增多,各方面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相当敏感,统筹兼顾更显重要。现阶段,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战略、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等。
在应对后金融危机“两难”中做好宏观调控,要求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各地区各部门都应站在全局的高度,妥善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科学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战略和具体政策,以切实措施破解难题,推动我国宏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