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战略,又称经营战略或商业战略,其中心内容是寻找在某一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建立竞争优势。而所谓的竞争优势,不外是指企业具有某种其竞争对手所无或相对缺乏的特殊能力,以便能更有效、更经济、更快捷地为顾客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
应当指出,多元化业务的公司由于经营不同类别的商品,无可避免地介入不同的产业及市场竞争,因此往往需要设计一种以上的竞争战略。至于选择哪几种不同类别的经营业务,作为公司的投资和经营对象,则属于公司战略的考虑范围。当然,非多元化公司只专营固定的产业和市场,从事单一业务和经营管理,因此其企业经营战略与企业竞争战略实质是合二为一的,不分彼此的。
企业竞争战略取向的选择
当代国际前沿的企业竞争战略学说研究表明,公司组织,特别是多元化业务的大公司、大集团的竞争优势,已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为了赢得国际竞争优势,西方管理学界一直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置于学术研究和企业实践的前沿地位,从而大大推动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呈现出名家辈出、学派继起的风起云涌之势。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管理学院的明兹伯格教授,将当代包括企业竞争战略在内的战略构成学说细分为10个不同的学派。这10个学派各具特色,其中以定位学派最为突出,是目前最为流行、处于先驱及领导地位的学派。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彼特等人,便是这一学派堪称中流砥柱的代表人物。
以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儿。波特教授为中坚份子的定位学派的最基本理论假设是企业必须在某一产业中或市场上为其本身定位,定位的意义是指企业可依据现时的产业竞争强度分析结果,考虑一种可成为努力目标的竞争优势,即成本或差异化,再斟酌企业的竞争范围即大(阔)市场或小(窄)市场,然后在下列4种战略取向中选择最适合企业条件的一种:1、低成本配合大市场(成本领先战略取向);2、低成本配合小市场(成本聚焦战略取向);3、差异化配合大市场(广义差异化战略取向);4、差异化配合小市场(聚焦式差异化战略取向)。
值得一提的是,迈克儿。波特的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定位学派另一位研究者——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安德鲁斯教授的研究成果之上的。安德鲁斯在《企业战略概念》一书中所提出的战略理论及其分析构架(也称之为“道斯矩阵”),一直被人们视为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基础。在安德鲁斯的SWOT分析构架中,S是指企业的强项(Strength)、W是指企业的弱项(Weakness)、O是指环境对企业提供的机遇(Opportunity)、T是指环境对企业造成的威胁(Threats)。波特强调指出构成企业环境的最关键部分就是企业投入竞争的一个或几个产业(市场),产业(市场)结构强烈地影响着竞争规划的确立以及可供企业选择的企业竞争战略取向。
企业竞争战略的竞争力量模型及一般战略
一般研究者认为,波特的主要贡献是竞争力量模型及一般竞争战略。对于竞争力量模型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就有战略管理学家对此进行过研究。波特模型的贡献在于对产业组织经济学和企业竞争战略创新性的兼容,波特模型为研究产业的竞争形态及如何设计对应战略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构架。波特认为,任何产业中的竞争强度普遍受到:新企业加入竞争行列的威胁力、具有类似功能商品的取代压力、买家的讨价还价力量、供应商的讨价还价的力量、现有竞争对手的角逐对抗力量这5种结构性因素所产生的互动力量的影响:
一是新企业能否加入某一产业,对已存在于该产业中的企业构成威胁,当然这要视进入该产业的障碍有多大。障碍可源于企业的保护政策、投资数额的要求、技术难度以及产品分销途径设立的难度等。
二是除非企业能生产独一无二的产品,否则替代品取而代之的可能性不容抹杀,特别是价格便宜、性能良好的替代品更具威胁,而用户讨价还价能力与替代品的存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关系。当然,用户对产品的认同程度,也会影响到其买与不买的倾向性。如果买家的购买量很大,对企业经营额的高低举足轻重,其讨价还价能力也相应提升。其次,买家对产品定价的敏感程度也是一个企业需要仔细衡量的影响竞争强度的因素。定价敏感度高的产品会增加买家的讨价还价能力。
三是原料的供应由少数公司所垄断,是构成供应商讨价还价力量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所用原料是否属于必须投入品,也能左右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当然,如果企业是供应商的大用户,供应商也不敢轻视,彼此之间讨价还价的力量对比就会有所调整。
四是与产业中其他现存企业争夺顾客,是企业主管人员感受到的最直接竞争压力。成本构成的差别、竞争对手的多少,甚至退出竞争的障碍都会对竞争强度的变化发生作用。
波特认为,“当影响产业竞争的作用力以及它们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确定之后,企业的当务之急就是辨明自己相对于产业环境所具备的强项和弱项”。据此,他提出了可应用于任何性质及规模的企业,其涵盖面甚广的一般企业竞争战略。
一、较低成本战略(Lowercost)
面对庞大的市场、消费者众多,企业可考虑采用成本领先(costleadership)战略去建立竞争优势。此种战略的要诀是通过规模经济以减低平均支出,同时借大量生产(massproducton)取得专业化的工作效率,使整体成本下降,产品价格得以定位于较同业低,竞争优势由此产生。
二、差异化战略(differentiation)
利用匠心独具的构思,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程序,新奇奥妙的原料配方,别具一格的服务形式,企业可以设计出一种与众不同的产品,即使产品本身并无稀奇之处,通过广告及包装也能树立产品的独特品牌形象,达到差异化的效果。
差异化战略可实施于广阔范围市场或狭窄范围市场。在狭窄范围市场的情形下,差异化战略付诸实行的对象是一小群有特别需要或嗜好的消费者,所以有称为聚焦式的差异化战略。应当指出,虽然采用一般战略可以帮助企业建立竞争优势,但此种优势能否有惊无险地长期维持下去,都不是绝对可以如愿以偿的。原因是唯妙唯肖的模仿能够打破差异化的优势,而低成本的优势也会因技术转变而烟消云散。因此,要获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企业应密切注视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和产业中的各种变化,结合实际情况,有的放矢。
日本式竞争战略
大前研一是著名的日本管理学者和资源企业管理顾问,在日本享有“战略先生”(Mr.strategy)的雅号。他钻研日本的企业竞争战略多年,对其运作过程及精义所在了如指掌。他认为日本企业之所以在世界各地商业竞争中取得空前的成功,实有赖于日本企业家的独特战略思考模式。说得简单一点,日本企业家非常重视与竞争对手比较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competitiveposition),因此,日本企业的经营方针无一不以增强本身的竞争地位为依据。从这个大方向演绎出一套完整的企业竞争战略。
一、强化企业的经营职能性差异(intensityfunctionaldifferentiation)
集中稀有的宝贵资源重点出击,使之用于某一关键性的经营职能,是此项战略的核心指导思想,一家企业,即使其人力、物力与竞争对手相差无几,也可获得竞争优势,办法就是事先确定什么是提升市场占有率及盈利能力的成功要素,然后明智地将资源重新调度分配,借以改进在该成功要素方面的表现。一般来说,在不同的产业领域中,成功要素分别维系于竞争者如何发挥最具决定性的经营职能。
二、利用对手的弱点(exploitcompettor’sweakness)
如果在同一产业领域中,所有竞争者都懂得分析成功要素,努力施行强化经营职能性差异的竞争战略,那么结果将会是没有任何竞争者可以取得相对优势,因为同等的活动会互相抵消,使各竞争者无法凸显其独特优胜之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尽量看准对手的弱点,乘弱而入,才有建立竞争优势的机会,要清楚掌握对手的弱点,企业务必将自己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作一详尽的比较,这样做可以提供线索,为企业定价和成本构成方面奠定竞争优势的基础。
三、不断问为什么(ask“why-whys”)
市场竞争状况的特征之一是瞬息万变,因而企业不能寄希望依靠其要素而取得历史不衰的竞争优势。从长远看,没有一个成功要素是稳定和无限制性的。有一种看似非常简单,但却极其有效的办法是不断地问:为什么?特别是一些普遍为人接受的产品设计及生产运作概念,更值得质疑。只要不厌其烦地多问为什么,我们就一定可以发掘更多打破常规,价值非凡的意念,并把这些意念应用到生产、市场营销和工程设计上来,必然会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四、为使用者寻求最大利益(Maxmizeuserbenefit)
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顾及使用者的需要才能吸引用户购买。要满足用户的需要,提升销售量,企业在产品设计时应尽可能考虑用户的利益。愈能为用户带来更大利益的产品,在市场上愈受欢迎,愈有竞争力,这是不容置疑的。不过,限于资源,企业无法在每一个细节上都考虑到用户的最大利益;企业所能做到的,是如何在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之下,选择若干个具有战略性的设计变量,做为奋斗目标。
竞争战略定位学派理论的评价
综观大前研-和波特等人定位学派的竞争战略,其最精妙之处全在差异化这个概念上。大前研一的一套四式的日本企业常用的“板式”,式式皆以追求差异化为目标:第一式强化企业的经营职能性差异,望文即可生义;第二式利用对手的弱点,无非是想借此而显露自身的优点,让用户有买到最佳产品的差异感觉;第三式不断地问为什么,专为设计差异化产品激发思维找灵感,用意甚为明了;第四式为用户寻求最大利益,还是离不开差异化。
明兹伯格在1988年着《一般战略——走向综合结构》一书中认为,波特的低成本战略,其实质与差异化战略同出一辙,因降低成本并非企业最终目标,借通过降低成本而调低售价来吸引顾客才是企业最关心的事情。换言之,低成本只是手段,低价格方才是真正目的。因而可以视低成本为自成一体的战略,是一种特殊的差异化战略,即价格差异化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