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发展战略六段论。
将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划分为六大阶段,即1949~1962年:加强基础、培养人才阶段;1963~1972年:自力更生、发展“大科技”阶段;1973~1977年:调整布局、全面赶超阶段;1978~1985年:改革体制、面向经济阶段;1986~1990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阶段;1991年至今:科教兴国,协调发展阶段。
2.科学发展战略四段论。
1949~1994年,中国科技发展战略主要经过了四个发展阶段。调整和重建中发展的时期(1949~1955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5年学部委员制的确立,是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第一个阶段。其主要特点是进行体制建设,为今后科技发展奠定基础。以“大科技”发展为主的战略(1956~1966年),由于当时中国科技总的状况落后,专家和知识分子的数量十分有限,中共中央、国务院首先建立起统一的科技领导机关,以确保科技发展的组织基础。其次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科技活动——“群众路线”成为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科技为政治服务的“战略”(1966~1976年),这一时期科技的发展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极大,由于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极大,故而国防科技成为战略重点,忽视了基础理论研究,造成了科技发展的畸形格局。科技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战略(1977~1994年),这一阶段最大的特点是科技的全面发展,特别是那些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领域,更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和推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科技发展计划,由于科技体制改革和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中国科技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也有学者以党的领导集体为视角,分析了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向科学进军”,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科教兴国”和“自主创新”战略的付诸实践,中国科技发展在半个世纪里完成了西方科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同为以党的领导集体为研究视角,也将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重点归纳为:以国防建设为中心、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观四个阶段。
3.科学发展战略三段论。
一些学者将科技发展战略划分为三个时期,1949~1982年间科技战略的发展过程划分为“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粉碎“四人帮”以后三个阶段。也认为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6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即《1956~1967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随着国内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内外社会环境的变化,我们党的工作重点发生了几次重大转折,与此相适应,科技发展战略也发生了三次转移。第一次(1956~1981年)是以发展与重化工业和国防事业有关的尖端科技为重点的战略转移,第二次(1982~1994年)是以“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为基本内容的战略转移,第三次(1995年至今)是以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而确立的“科教兴国”的科技发展战略。
在三段论中的不同观点主要集中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如何分期,有人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在第三段,即与“科教兴国”战略放在一起,也有人则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在第二段。
4.科学发展战略两段论。
也有学者将科技发展战略以改革开放为界划分为两大时期,建国后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可分为两大时期:1949~1978年毛泽东的“工业化”。1978年到20世纪末邓小平的“四个现代化”。也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这段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心在于加强国防建设。
还有学者在两段论的基础上,以中国科技政策的变迁为标志,将这两段又分别细分为两个和四个阶段。将改革开放前分为新中国建立初期(1949~1955年)、计划经济时期(1956~1977年)。将改革开放后分为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4年)、科技体制改革前期(1985~1991年)、体制转型时期(1992~1998年)、科技体制改革深化阶段(1999~2005年)。相比之下,后者的两段论更加严谨,在其研究成果中不仅分析了不同时期科技发展战略的目标、特征,而且对实施效果也给予了精当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