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尽管双方合伙垄断了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但相互之间的营销战争却从来也没有停止过,相反却是一直非常的激烈。那么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双方议定是有自己的一套营销战略。本文主要以这两家移动通信公司的营销战略案例,讲述“以己短攻己长”的营销策略。
从1999年开始,双方就展开了明刀眀枪的战斗。联通频频进攻,移动见招拆招,防守反击的战术屡屡见效。可以说中国联通的进攻从来没有取得过真正的胜利。联通推出“情系中国、联通四海”,移动以“沟通从心开始”应战,一直到以姚明对周杰伦的明星战,双方在形象、技术、企业实力、绿色、价格、通信品质等等层面上进行了激烈的竞争。尽管移动在绿色战上遭到联通的打击,但它通过积分奖励计划进一步拉近了高端客户。并发起了品质战,移动利用“移动通信专家”的形象基础,以及消费者的普遍观念,对联通的网络品质发起了大规模的反击战,联通完全失去了招架之力。
联通发动价格战,因为联通看到价格是移动的弱势所在;联通发动绿色战,因为联通认为“绿色”是自己的优势所在;联通发动明星战,因为联通完全黔驴技穷。那么,中国移动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呢?是什么因素使它难以撼动呢?一个较容易发现的因素是“通信品质”,这也是联通显而易见的弱势所在。但是“通信品质”这种技术层面的因素并不是真正的核心优势,庞大的客户群体才是,毕竟移动先于联通进入市场,用户量远远高于联通。对于在网客户,转网需要面对“换号”的种种麻烦,对于潜在客户,则被“哪里人多往哪靠”的惯性思维推着走,对“通信品质”并没有理性的认识。
《孙子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药,也没有一种营销思想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可以达到“绝对”的境界。结合以上营销战略案例,不难看出,你的胜利只是因为你没有遇到真正的对手,并不代表你的营销思想无懈可击、天下无敌。所以,那些以某种营销理论来标榜和包装自己的营销人,实际上已经完全露出了破绽。开阔思维、因时应势、因人而异才是营销人应该坚守的原则。
在这个营销战略案例中,庞大的用户群体构成中国移动的核心优势,针对这个核心优势,联通有没有发动攻击的可能性?答案是有的,人人都知道,路上的车如果达到一定的数量,必然会造成拥堵。不管中国移动的网络在技术上是不是也会这样,只要消费者对“车多必拥堵”没有异议,攻击的基础就建立了。如果你是开车的人,交通电台告诉你某条路因为车太多已经出现拥堵,而另一条路因为车少则畅通无阻,同样能到达目的地,你会选择车少的路走。如果你是坐公交车的人,两辆车同时开进站台,一辆挤满了人,一辆还很宽松,同样能到达目的地,你会选择人少的车,这都是消费者很容易理解的普通观念。面对这样的进攻,中国移动会怎么防守,告诉消费者说用户数量不会造成网络堵塞吗?那改变不了人们心中“车多必拥堵”的牢固观念,根本无济于事;或者告诉消费者说中国移动的网络规模还可以容纳更多的用户,那不是进一步向消费者证明了“用户数量会影响通信质量”吗?。作为处于劣势的一方,能做到让对手疲于防守,战略目的就达到了,就是一个阶段的营销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