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战略管理培训 / 战略管理培训: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战略管理培训: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0日 战略管理培训

60年来,中国的经济在经历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52-2007年,中国GDP的年均增长率高达8.1%,在这么长的历史时期,达到这样高的增长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实属罕见。2008年,中国的GDP总量达到30.07万亿元,升至世界第三。”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各项经济指标较之建国以前,均有很大的提升。但中国的经济也面临不少问题,尤其是在2007年4月以来,由美国的次贷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由单纯的金融危机向全面的经济危机演变。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陷入经济衰退之中,中国也深受其影响,中国各方面的经济矛盾更加突出,并有可能引发和加剧其他的社会矛盾。面对这些复杂的经济问题,中国只有从国情和国力出发,实施新的经济发展战略,采取有效措施使中国的经济逐渐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1、实施经济发展战略首先要对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分析

  当前中国的经济问题,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这一外部原因造成的,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积累的矛盾所造成的,最为突出的是投资、消费结构和国际收支结构的失调。

  长期以来,企业受传统赶超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加上各种“政治锦标赛”的原因,企业片面追求以“物”为中心,实行“经济增长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为了实现这个既定的目标,不少地区领导干部选择以国家投入为主渠道的区域开发模式。他们不顾有无发展条件,着眼于资本密集型产业,重上“大项目”、重资源开发,忽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去年企业出台“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政策后,这种现象更为突出,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最终只有少数人受益,结果不仅没有使广大人民难以从中受益,而且还会加剧社会弱势群体边缘化的程度,拉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人群之间的贫富差距。这种以投资拉动GDP增长的方式,最终导致消费的扭曲。

  在中国,投资在GDP中占比重一直都很高,而消费所占得比重比较低。“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的投资率从38.2%上升到42.1%,消费则从62.1%下降到48.8%”。而欧美各国GDP当中消费占了70%、80%。

  投资率的不断提升导致产能的不断上升,在较低的消费率条件下,产能的增加显然不能通过内需来消化,通行的做法是靠进一步提升投资率或增加出口加以吸收,这也是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式。虽然这样能使中国经济在较长的时间里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也有不少弊端:

  首先,投资虽然能促进经济增长,但投资特有的波动性和跨期性,导致了投资通常会跌宕起伏。过度投资会造成土地、水、煤电以及其他稀缺资源的紧张,加速生态环境破坏,扭曲经济结构并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和金融系统风险积累等不良影响;此外,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由于需要不断提升投资率来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投资率不断上升的同时也意味着消费率的不断下降,导致投资与消费的失衡。过度投资不是一种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马克思曾对这种靠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持否定态度,他认为,资本积累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升,导致社会消费基金的不断萎缩,使失业人口增加,广大劳动者限于贫困之中,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严重对立,当这种对立达到一定程度时,市场上大量商品由于找不到销路而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投资驱动的高速增长过程中也都遇到了这种市场需求扩张赶不上生产扩张的矛盾。

  其次,为了解决“市场需求扩张赶不上生产扩张”的矛盾,企业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必然实施出口导向政策,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对外的依存度较高,当遭遇外部经济较大冲击时,就表现为经济较大幅度下滑,失业率提升。此外,当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外汇结余大幅增加时,大量的外汇增长会造成愈来愈大的本币升值压力,如果不及时调整政策,势必造成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和由此引起的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和通货膨胀等问题,与此同时,在国际贸易过程中获取大量顺差外汇会导致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从而影响国家之间的正常关系。以中国为例,2009年前三季度,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包括57起反倾销、9起反补贴,总金额约有102亿美元规模。在今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救济措施涉案金额中,美国占到57%。

  中国要改变过去依靠大量依靠资本和其他资源的投资实现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不断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做出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才有可能。
2、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性调整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研究发现,现代经济增长中效率提升有三个主要的源泉: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服务业超越工业迅猛发展、现代信息化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因此,当前中国在进行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时,要以提升经济质量和合效益为出发点,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通过建立节能降耗的激励机制不断降低工业体系中各种耗能、提升资源利用率,进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二)扩大内需,建立消费主导型的经济结构战略

  (1)、把“保增长”目标转向“促就业”。“促就业”与“保增长”使相互促进的,因为促就业有利于保障民生,提升居民收入和福利,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之间的平衡。这就要求企业的投资和贷款要向就业率高的各种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等行业倾斜。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表明,中小企业是吸收劳动力的主体、经济繁荣的基础。当前中国沿海地区的许多中小企业由于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提升以及遭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等方面的影响,遇到了许多困难,无论是从“保增长”,还是从“促就业”来看,都要注意保护中小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中小企业在技术上的提升。

  (2)、大力发展服务业。从各国经济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变动的呈现的一般规律是农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份额持续下降,工业份额在工业化阶段迅速上升,而服务业产出比重保持平缓地持续上升,最终稳定在较高水平,同时,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并形成服务业占据主要份额的局面。在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70以上。可以预见,服务业是未来新经济的核心产物,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从中国服务业发展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应采取多种措施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提升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采取措施缩小社会分配收入差距。从理论上讲,一国的分配水平越不平等,消费水平就越低。当前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突破了合理的限度也已是不争的事实。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中国目前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20世纪60年代,中国基尼系数大约为0.17-0.18,80年代为0.21-0.27,从2000年开始,中国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06年已升至0.496,2007年达到0.48。当前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是达到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国家应通过各方面的调节手段来调节收入分配,促进中国的收入分配公平。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改善消费环境对消费增长有重要的影响。中国的消费由于受传统重视节约观念的影响,加之当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还比较低,人们习惯于把钱存起来预防各种灾难的发生和用于未来的养老费用,这也是造成当前中国居民消费不高的原因之一。因此,应通过加快完善公共财政政策,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宣传现代文明消费观念,破除成就的消费观念,加快促进消费的相关法规和制度建设,如促进消费信贷,引导居民增加消费,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扩大内需。

  (三)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差距

  区域协调发展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当前,中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十分突出,虽然中国制定了许多经济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得成效,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合作共赢机制尚未充分建立,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协调发展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战略势在必行。

  (1)、实施经济发展战略要实施地区间财政转移机制发挥作用。通过中央财政对地区间税收实行再分配的有效手段,企业将税收的一部分作为国税征收的基础上,从调节和保障地方财源的角度出发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再分配,这样做能缩小地方企业间在税收上的差距,确保无论那个地方都能保证一定行政水准。通过强化企业的收入再分配职能,中央财政从先进地区想落后地区财政转移,完善国内统一市场。日本曾通过这种方式缩小了地区差距。

  (2)、实施经济发展战略要促进地区间产业梯度转移,开展国内版“雁阵模式”。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提升,客观上要求将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和资源密集性产业向成本低的地方转移以便获得价格更低的劳动力和资源。要在中国缩小地区间的差距,中国应该建立健全产业梯度转移机制及区域间经济利益协调机制,为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搭建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同时,企业应注意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对资源过度开采对环境造成破坏。

  (3)、实施经济发展战略要建立健全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支持机制。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仅是要缩小地区之间的人均GDP的发展差距,而且还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公共服务发展的差距。长期以来,大量的资金游离于各大中小城市和发达地区之间,而在广大农村急需改变自身贫穷落后的状况却苦于资金的不足,农村长期处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状态。因此,国家应该把投资重点从重大工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转向对广大落后地区的农村,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提升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使农民等社会弱势群体优先受益。中央应形成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财政、金融等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3、构建开放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外贸新经济发展战略

  当前,中国不断积累的对贸易顺差导致各种经济风险不断积累,应尽快做出相关政策调整,实现中国对外开放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经济安全性。在经济全球化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与意义应做重大调整,正确处理对外贸易发展的规模与效益、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通过调整对外贸易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多元化国际市场、扩大内需等途径消减贸易顺差,实现贸易平衡,以消除因对外贸易中顺差持续扩大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提升开放效应,促使中国尽快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总之,通过上述几方面的努力,实施新的经济发展战略,使中国的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相互协调配合,做到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结合与统一,使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